2023年03月13日发布 | 794阅读
神经介入

【精选编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后抗血小板药物的终止

陈润东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达人收藏

本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陈润东医师编译,为大家带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后抗血小板药物的终止》,欢迎大家阅读分享!






来自韩国抱川中文医科大学Bundang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Tae Gon Kim,旨在通过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停止抗血小板治疗组和继续抗血小板治疗组之间的后续血栓栓塞、颅内出血和死亡率,确定停止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相关内容已于2023年1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

——摘自文章章节





【REF:Tae Gon Kim.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 2023;10.7461/jcen.2023.E2022.10.009. doi:10.7461/jcen.2023.E2022.10.009】



研究背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SACE)是宽颈动脉瘤的有效血管内治疗方法,相比单纯弹簧圈栓塞可以更好地处理动脉瘤。但是支架的使用可能会引起血栓栓塞,SACE术后需要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之后转为单一抗血小板治疗(MAPT)。不同的医生和机构对DAPT的持续时间存在争议,且有关MAPT停药的研究很少,医生通常会建议在SACE后的余生保持MAPT。有研究人员质疑,对于接受SACE且无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病变的患者,终身维持MAPT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认为在一定时间后可以停止MAPT。在这项研究中,来自韩国抱川中文医科大学Bundang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的Tae Gon Kim,旨在通过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停止抗血小板治疗组和继续抗血小板治疗组之间的后续血栓栓塞、颅内出血和死亡率,确定停止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相关内容已于2023年1月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



研究方法

该研究使用韩国国家医疗保险数据库中14年期间(2002-2015)使用医院服务的韩国人信息,其中812名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数据被纳入分析。该研究的主要独立变量是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与否以及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持续时间,与该疾病有关的其他因素也被考虑在内。通过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研究了抗血小板治疗的继续与否与颅内出血或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并使用Kaplan-Meier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抗血小板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812例患者,其中行SACE治疗214例,平均手术时年龄为57.75±12.13岁,50例持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159例停用,5例从未使用。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不会增加颅内出血或脑梗死的发生。在生存分析中,根据是否持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风险比,发现生存率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X2 = 4.1,p = 0.0422),与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组相比,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组的死亡风险为7.281e +07倍。使用Kaplan-Meier根据DAPT使用时间进行生存分析,接受DAPT治疗3个月的患者组似乎低于其余组患者。与使用DAPT少于3个月的患者相比,其余四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0.1707、0.1844、4.323e-09和0.1844。


图1. 根据是否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进行生存分析


图2. 根据DAPT的使用时间进行生存分析



研究结论

持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不影响颅内出血或脑梗死的发生,但是持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的生存率更高。DAPT的使用时长不影响颅内出血或脑梗死的发生,但考虑到生存率,最好维持至少3个月的抗血小板治疗,建议使用12个月。


关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

新型LVIS EVO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估


使用Leo+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即刻和中期结果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


组 稿




张颖影 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编 译




陈润东 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

审 校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终 审




许奕 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