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的出现
对于一些难治动脉瘤
是最好的治疗方案
Surpass Evolve
使用简单、导流卓越、极致贴壁
为医生提供FDS有力武器
史赛克与中国医生一起
提供全面微创卒中解决方案
致力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专家简介
韩建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助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陕西神经病学分会候任主委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中血运重建委员会副主委
国家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指导及督察专家
中国卒中专联盟副秘书长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
陕西省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
于嘉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教授
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陕西省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
陕西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
西安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
擅长颅内动脉瘤、脑脊髓血管畸形等出血性血管病,以及颅内、颈部血管狭窄等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急性脑梗塞的血管内治疗与相关研究
承担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青年项目1项;全军“十一五”军事医学重点课题主要研究者,合作参与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课题各1项,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
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
中年女性,58岁,偶有轻微头痛不适1年余,查体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行头颅MRI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异常信号(血管流空影考虑动脉瘤),头颅CTA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5段动脉瘤。




行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大动脉瘤,大小约17.2mm×12.8mm,瘤颈宽约6.2mm,载瘤动脉管径由远及近分别是3.4mm、4.5mm、5.3mm、4.5mm、5.2mm,跨度总长25-30mm。
患者年龄远小于75岁;动脉瘤已入颅内,大小远超过5mm,有射流现象;患者有刺激头痛症状。
Surpass Evolve密网支架结合弹簧圈(按远近端载瘤动脉管径选择5.0mm款,预估长度20mm款在局部血管会达到接近30mm左右,最终选定支架规格5.0mm×20mm)。


6F长鞘套接6F 115cm中间导管建立通路,三维重建(双C血管机)选好动脉瘤栓塞角度和支架释放角度两个路图。
直头XT 27顺利超选至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SL 10大跨度三维塑弯也顺利推进动脉瘤。
担心先放弹簧圈会遮挡血管,无法看清支架释放打开情况,所以计划先释放支架再填圈。
Surpass Evolve支架头端置于床突上段脉络膜前动脉发出点近端,先撤支架微导管释放至支架头端Marker点3mm,再固定支架系统回推支架微导管至支架Marker点远端,这样有助于支架头端“保护小翅膀”的张开。
原位释放Surpass Evolve支架,在床突上段保持支架系统稳定、回退支架导管支架即顺利释放、打开良好,虹吸弯段保持支架系统在血管中央释放,释放至海绵窦段轻轻推挤、支架在虹吸弯段即完全张开,最后在海绵窦段完全释放,支架尾端张开良好,回撤支架释放系统的同时回送支架微导管,微导管顺利通过支架内至M1段。
造影提示动脉瘤内已有造影剂滞留,射流现象更加明显。
三维重建提示支架全程打开贴壁良好,似乎支架尾端在栓塞微导管走行处贴壁稍显不充分,暂不予处理。
逐步填塞弹簧圈24mm×68cm、24mm×40cm、22mm×40cm、20mm×40cm、20mm×30cm、18mm×40cm,造影提示动脉瘤大部分不显影,射流现象消失。
撤出栓塞微导管,微导管离开支架尾端时可见支架尾端进一步张开。
撤出栓塞微导管之前,支架尾端呈明显的椭圆形。
撤出栓塞微导管之后,支架尾端明显变圆。


工作角度和侧位、正位造影减影像和非减影像提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内无射流现象。
三维重建提示密网支架全程贴壁良好。
1.新一代密网支架Surpass Evolve经27系列微导管(建议应用标配的XT 27直头微导管,否则可能出现支架头端和微导管入口不匹配现象)释放,相比上一代Streamline同轴释放系统,到位更流畅、释放更简单;相比其他同类支架释放、张开、贴壁更容易,径向支撑力表现优异;在6F中间导管内可以顺畅同步平行栓塞微导管。
2.对于大型、巨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密网支架的应用相比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率更低、治疗效果更确实,占位效应明显减轻,逐步成为该类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
END


扫码进入史赛克品牌专区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