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狭窄的治疗支架从工作方式上基本分为两种:球囊扩张式和自膨开式。前者是将支架压握在一个球囊表面,释放的时候把球囊充盈起来,支架自然就被贴到了血管内腔壁上,然后抽泄球囊,支架留在血管;后者是将支架预置在一个导管内,当把支架推送到狭窄处以后,回撤导管同时顶住支架杆,由于支架是记忆合金的,当导管撤回时,支架会自动打开贴到血管内壁。
动脉狭窄远近端的管径并不常常是一致的,而球囊基本都是圆柱形的(如下图),当狭窄远端和近端管径的落差太大时,我们多数会采用自膨式支架,这样只需要按照管径小的一端来选择球囊就行。但有的时候受许多条件的限制,还是要选择球扩支架来治疗。那就会面临一个问题:原则上,支架要覆盖超过狭窄,倘若选择小的支架则在粗的一端不能贴壁,而反之则在释放时对细的一端造成过度扩张,不安全。有没有办法呢?
接下来我结合一个病例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也许会对你有帮助。下图大家看到的是椎动脉V4段几乎闭塞的病变,远端的管径大约2.5mm,近端大约3.5mm。
首先,我对狭窄用一个直径2mm的球囊预扩张。我是强烈推荐对严重狭窄预扩张的,不仅仅是为了支架通过容易、确保能打开,更是为了真对这种病变,后面我再解释。扩张之后大家看到狭窄明显改善血流通畅,远端分支已经显影。
成功预扩张之后我们将Apollo 3.5-13mm的球扩支架送到位,然后低张力缓慢打起来。一定要很慢,学会打压-等待,用最小的压力让球囊充盈到远端血管直径的大小(一般会感觉比血管略粗一些,只要压力低,不要紧)。这个时候大家该明白为什么要预扩张了吧?就是为了确保在低压力下,最窄的地方能基本扩张开,否则球囊无法回拉。大家从球囊形态可以看出来,远端和近端容易打开,狭窄部位有个“腰”。下图的箭头所指。然后球囊抽泄,慢慢回拉,使其远段在这个腰的部位,再用更大一点压力缓慢扩张。视频所示。
视频一
视频二
到球囊在支架内充盈到接近远端大小就可以了。这样就基本保证了远端不过度扩、近端能贴壁、中间达到目标。看最后造影。大家觉得还满意吗?
其实我用这种方法做过好多年了,觉得还可以,今天助手问我,我突然觉得还是整理一下好。到最后该怎么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呢?“变位控压扩张法”?大家可以给个建议,也可以试试、可以讨论、指正。
术者简介
神经介入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
专业特长:先后师从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凌锋教授和王大明教授,原工作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调入三博脑科医院组建神经介入科,至今已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和相关研究工作23年。对颅内动脉瘤、脑与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脑梗塞、脑出血、烟雾病、颅内静脉窦血栓、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均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和闭塞性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的手术治疗。作为术者累计完成脑与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5000余例次。
行业任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研修学院副院长;《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卒中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外科疾病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科普专家。
科研教学: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项;参与编写论著三部(《眼缺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副主编;《血管神经外科学》,编者;《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编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北京市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创新培育研究课题一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重点学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