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前动脉为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解剖结构变异较多,供血范围广泛,其梗死机制尚无定论,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严重后果,结合影像学检查是其获得诊断的关键。
脉络膜前动脉解剖及供血特点
脉络膜前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之一,人群中 96% ~99. 5%脉络膜前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后壁的小动脉,距离后交通动脉发出点远端 2~5mm处,脉络膜前动脉管径细小,常常<1. 0 mm(0. 5~2. 0 mm) 。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域广泛,包括深部的供血区域:内囊后肢的后2/3、视听辐射起始部及尾状核尾部、苍白球中部;浅表供血区域:钩回、海马、杏仁体、梨状区皮质、外侧膝状体外侧。放射冠区侧室旁后部也由脉络膜前动脉供血。
脉络膜前动脉变异较大,但到视束、大脑脚、内囊后肢和脉络丛的分支比较固定,该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分支之间有吻合支,所以通常情况下,脉络膜前动脉本身的闭塞不能导致该供血区的梗死,只有当脉络膜前动脉的终末支闭塞或主干闭塞且侧支循环不良时,可能发生该供血区的阻塞。
脉络膜前动脉主要与以下血管之间存在同一供血范围的重叠或变异情况——
① 脑深部区域可能由大脑中动脉穿支及豆纹动脉供血,侧脑室旁区域由纹状体动脉供血;
② 颞叶内侧部、视束可能接受大脑后动脉供血;
③ 丘脑外侧接受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
④ 大脑脚部位接受脚间窝动脉或后交通动脉供血。
在急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中,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的幸免或者局限在颞中部的梗死提示良好的预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时,脉络膜前动脉显影率为 92. 2%,侧位片上显影更佳,未显影者可能与该动脉异位起源或发育低下有关。
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也可分为深部梗死和浅表梗死两种类型,深部梗死包括内囊、侧脑室、丘脑外侧、膝状体、苍白球,浅表梗死主要包括颞叶内侧、海马及大脑中脚,其中深部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浅表梗死。
脉络膜前动脉闭塞后典型梗死区位于内囊后肢和侧脑室旁,内囊后肢部位梗死灶影像学形态多表现为前后索条状,也可为小椭圆状,侧脑室旁病变位于较低层侧脑室层面(胼胝体膝部及压部层面,多呈双八字形),如果仅较高层面侧脑室旁梗死,则认为是由大脑中动脉分支供血而非脉络膜前动脉闭塞所致。因此,内囊后肢和侧脑室旁后部是脉络膜前动脉梗死诊断的最强征象。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病因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发生率较低,约为 3%~5.13%,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占幕上梗死的10.5%,占幕下梗死的 28% ~30%。与大脑半球皮层及深部的梗死相比,脉络膜前动脉梗死在年轻女性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多见。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临床表现
关于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症状学上,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包括: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联征。脉络膜前动脉梗死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偏盲偏身共济失调,完全的三偏症状少见。
仅有内囊后肢病变表现时无法肯定为脉络膜前动脉或是豆纹动脉闭塞,因该部位的梗死缺乏特异性,构音障碍及偏瘫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共济失调及感觉异常。左侧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导致严重混合型失语,推测可能为丘脑及皮质间联系纤维中断所致。
至今为止的研究中普遍认为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运动症状(87% ~100%)、感觉障碍(33% ~ 81%)、视觉障碍(0%~42%)。一些个案报道中描述部分患者仅仅有视觉障碍或认知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光胜,胡婷,杨金建等.脉络膜前动脉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14):2446-2450.[2]苏桐,欧阳祖彬.脉络膜前动脉解剖与功能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0,15(10):579-581.
[2]张慧,王得新,李继梅.脉络膜前动脉区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01):86-88.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