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7日发布 | 1270阅读

脊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诊断

胡永珍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椎管内肿瘤约占15%,而髓外硬膜下肿瘤占椎管内肿瘤的60%~70%,其中尤以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多见。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肿瘤,便于早期缓解神经压迫,术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改善临床症状,常见手术方式为全椎板入路与半椎板入路肿瘤摘除术。手术目的是在保障不损伤脊髓神经功能的情况下,将肿瘤彻底切除,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帮助机体恢复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和临床表现

1、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 

脊髓肿瘤也是椎管内肿瘤,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常发生于脊髓及脊髓与椎管相邻组织内, 按照病理类型可分为脊膜瘤、神经鞘瘤、血管瘤、纤维瘤、胶质瘤等; 肿瘤部位可位于颈、胸、腰、骶部各部位, 根据肿瘤病灶部位及其与脊髓、硬膜之间的关系, 将脊髓肿瘤分为髓外硬膜下、髓内和硬膜外肿瘤三大类, 其中以髓外硬膜下肿瘤多见。

髓外硬膜下肿瘤MRI影像学表现为向心性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脊髓受压呈弧形并移向对侧,患侧邻近的蛛网膜下腔增宽,健侧狭窄,且不同部位肿瘤的MRI影像学表现不同, 神经源性肿瘤常存在瘤体内囊变或坏死, 信号常不均匀,T1 加权成像信号偏低,T2 加权成像信号偏高,当扫描增强时,脊膜瘤强化信号多不均匀;脊膜瘤呈典型的硬脊膜尾征,病灶局部硬脊膜强化、增厚,并连接瘤体,T1 加权成像为等信号或信号偏低,T2 加权成像信号稍高或偏低; 胚胎性肿瘤MRI共同表现为表皮样囊肿边缘轻度强化,肿瘤内部无强化;转移瘤MRI表现为 T1 加权成像见硬膜内软组织信号影,呈结节样,而 T2 加权成像蛛网膜下腔充盈缺损,且形状、大小均不相同。

2、髓外硬膜下肿瘤的临床表现 
      髓外硬膜下肿瘤病灶部位及大小均导致临床表现不同,主要表现为运动及感觉异常的神经根损害症状;病灶平面以下累及锥体束的体征及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约肌障碍等)  。

髓外硬膜下肿瘤病程较长,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神经根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 症状逐渐加重,严重者可造成括约肌功能障碍、瘫痪。


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刺激期: 初期,病灶体相对较小,神经根性疼痛表现较为明显,患者常感觉类似针刺、电灼、牵拉性疼痛, 疼痛时间常由数秒钟至数分钟不等,疼痛呈阵发性,当机体胸腹腔压力突然增大时( 咳嗽、打喷嚏、用力大便等) ,疼痛感出现并加重;发作间期, 疼痛感消失,部分患者可察觉自身局部灼热、麻木等不适感,此阶段维持时间相对较长,诸多患者可持续 1~ 2 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肿瘤临床表现, 髓外硬膜下肿瘤疼痛感常出现在晚上或患者平卧状态,严重影响患者休息质量。

② 脊髓部分受压期:随着疾病进展病灶增大, 逐渐对脊髓造成部分压迫, 该时期与刺激期难以清楚区分。

③ 脊髓完全受压期:引发横贯性脊髓损伤,肿瘤病灶长时间压迫脊髓, 导致脊髓功能完全丧失,此阶段压迫平面之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或伴括约肌功能失调等,且该时期内造成的脊髓损伤是不可逆性损伤,即使压迫解除,脊髓功能也难以恢复。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对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视频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或参考文献收集而来,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我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0.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脊髓脊柱”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