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7日发布 | 309阅读

杜志华教授:两例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分享

杜志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达人收藏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燕山介影


病 例 1


01

病例特点


男性,28岁,搏动性耳鸣,MRA检查时发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


图1


02

DSA术前影像


DSA: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上静脉扩张不显著(上),压颈试验可见前后交通动脉开放(中),结合脑膜副动脉与颅内的吻合部位(红箭)及Vaso CT重建,提示瘘口单一,位于垂直段(黄箭)。


图2


03

手术过程


全麻肝素化,在正侧位路图指引下,找到瘘口远端动脉,并交换0.014的3m导丝备用(上);再将Echelon10微导管通过瘘口置于海绵窦内,选择弹簧圈6-20两枚填塞海绵窦减慢血流,效果不明显(中)。


解脱弹簧圈,撤出微导管,送入Willis支架,准确定位后缓慢(1atm/30秒)扩张球囊,释放支架。


图3


04

DSA术后影像


术后DSA显示瘘口消失,Vaso CT显示支架完全覆盖瘘口。


图4


病 例 2


01

病例特点


男性,22岁,外卖骑手,不幸遭遇严重车祸,颌面部多处骨折,颌面部手术恢复期发现左侧球结膜充血。


图5


02

DSA术前影像


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合压颈试验提示瘘口位于水平段(红箭)


图6


术前CTA提示可能存在多个瘘口。



03

诊疗过程


全麻肝素化,准确定位后置入Willis支架(上),术后即刻造影可见瘘口消失(中);观察5min后复查造影见瘘口再次出现(红箭),向岩下窦引流。


图7


考虑支架贴壁不佳,予以较大直径球囊进行后扩张,未能成功,考虑眼上静脉引流消失,暂时中止手术,术后患者突眼改善。


图8


知识回顾与术者体会


本文所说的CCF是指“高流量CCF”。高流量CCF因其病因又称为“外伤性CCF”,据说发病率与摩托车销售量呈正比。颅底骨折刺破颈内动脉,动脉血流灌入海绵窦引起窦内高压,III和VI颅神经受损引起眼球活动障碍,眼上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球结膜水肿,严重时眼球向外突出,因此该疾病常在眼科首诊,在DSA问世之后,CCF也成为介入治疗的经典病种。


早期的介入治疗方式是通过颈内动脉的破口对海绵窦进行填塞,填塞物包括——早期填塞物质(不可描述)、可脱球囊、弹簧圈、液体胶,这种方法通常会影响一侧海绵窦的功能,瘘口较大时甚至要闭塞同侧的颈内动脉,属于“毁损性”手术。而“重建性”手术往往才是上策,针对CCF的病因而言便是修补颈内动脉破口。使用覆膜支架和血流导向装置便属于这类方法。


本文的两例均采用覆膜支架(Willis,上海微创)治疗,均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Willis支架的适应范围是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假性动脉瘤或血泡样动脉瘤(BBA),动脉瘤没有流出道,相当于盖住了地上的一个坑,即便没有完全覆盖,动脉瘤也有可能逐步愈合;而CCF有高流量的血流,相当于盖住了下水口,在回心血流的抽吸下,有可能使覆膜内陷,形成内瘘(病例2)。因此在应用覆膜支架治疗CCF时,应做好补充填塞,减缓血流的准备。本文的两例病例均留有静脉入路栓塞的后手。


单从数据上看,Willis支架的外径是可以和Echelon10并行于6F Neiven中的,但在病例1的实操过程中得到了否定;也可能是病例1先预置了Echelon,导致微导管尾端直径与支架头端不能兼容;颠倒顺序能否成功,术者还未能亲身尝试。


无论如何,只用一块红布便让整个世界清净下来的体验,还是十分令人神往的。


术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905183043.png

杜志华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主任医师,神经介入专业硕士

  •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主管

  • 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

  •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学员培训专家组成员

  • 师从国内著名神经介入专家李宝民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06年开始从事神经介入诊疗工作;在《Neurology》等杂志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近20分。



微信截图_20220905183229.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前往杜志华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