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李静
通讯作者:孙海涛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Li J, Liang J, Zeng M, et al. Oxymatrine ameliorates white matter injury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mic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Dec 22]. CNS Neurosci Ther. 2022;10.1111/cns.14066. doi:10.1111/cns.14066】PMID: 36550632
摘 要
介 绍
方 法
本实验方案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LAEC-2020-227),按照国家卫生研究院实验动物保护与使用指南进行。实验方案参见图1A,具体略。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Chicago,IL,USA),应用GraphPad Prism软件6.0(GraphPad Prism,San Diego,CA,USA)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具体略。
结 果
OMT可减轻IC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
与溶剂处理的小鼠相比,口服OMT 3天减少了脑出血后的血肿体积和脑含水量(BWC,在同侧)(图1B、C)。然后我们通过qPCR研究炎症,发现在第3天和第14天,血肿周围区域的NLRP3炎症复合体(NLRP3,Asc和Caspase-1)和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和Nos2)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被OMT治疗下调(3日时的Il-6和14日时的Tnf-α除外)(图S1A、B)。
mNSS检测显示脑出血后第1天神经功能损伤达到高峰,之后从第3天开始逐渐下降。相反,OMT部分缓解了ICH诱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图1D)。同样,OMT给药显著降低了ICH后右转的比例(图1E)。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OMT可以抑制血肿扩大和脑水肿的发展,抑制神经炎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OMT可减轻ICH后脑白质损伤和胶质瘢痕形成
图2. OMT减轻了ICH后的白质损伤和胶质瘢痕的形成。
(A-B)ICH后14d免疫检测血肿周围区域(A)和颈膨大远端CST损伤区域(B)的MBP和NF200,并对其平均荧光强度(MFI)进行定量分析。第三列(A)代表性图像免疫荧光扩增为10×20,比例尺=100μm。第四列的图像是10×40,比例尺=50μm。n=5-6/组。免疫荧光视野放大度为10×40,比例尺=50μm。n=4-5/组。(C-D)脑出血后14d血肿周围区域(C)和颈膨大远端CST损伤区域(D)CSPG和GFAP的表达。免疫荧光视野放大度(C)为10×40,比例尺=50μm。免疫荧光放大图像(D)为10×20,比例尺=100μm。最后一列的白色框内的图像是10×40,比例尺=50μm。假手术组与ICH+Vehicle组比较,*P<0.05,**P<0.01,***P<0.001,ICH+Vehicle组与ICH+OMT组比较,#P<0.05,##P<0.01,###P<0.001。
图S2. 在ICH后14日时,OMT减轻了白质损伤和胶质瘢痕的形成。
(A-B)ICH后14d血肿周围区域的MBP和NF200(A),CSPG和GFAP(B)的免疫检测。视野放大度为10×20(A,比例尺=1000μm。n=5/组)和10×10(B组,比例尺=2000μm。n=5/组)。(C-D)血肿周围区域(C)和远端CST区域(D)的GFAP和CSPG双标记细胞的定量。(E)ICH后14d的远端CST损伤中IBA1的免疫检测。代表性图像的放大倍数为10×20,比例尺=100μm。n=5/组。从第三列内的白框导出的最后一列图像为10×40,比例尺=50μm。假手术组与ICH+Vehicle组比较,*P<0.05,**P<0.01,***P<0.001,ICH+Vehicle组与ICH+OMT组比较,#P<0.05,##P<0.01,###P<0.001。
OMT对ICH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节作用
OMT可改善ICH后肠屏障破坏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图5. OMT改善了ICH后的肠屏障破坏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A-D)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4)mRNA水平(A,n=8/组;B,n=8/组)和血清FD4浓度(C,n=5/组;D,n=6/组)。(E-F)脑出血后3d(E,n=6/组)和14d(F,n=6/组)血清LPS和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浓度。(A)热图显示ICH后第3天(左)和第14天(右)微生物种类与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红色和绿色细胞分别表示正相关和负相关。假手术组与ICH+Vehicle组比较,*P<0.05,**P<0.01,***P<0.001,ICH+Vehicle组与ICH+OMT组比较,#P<0.05,##P<0.01,###P<0.001。
脑出血后显著差异的微生物组分类与损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肠道菌群部分介导了OMT对ICH的治疗作用
我们进一步进行了FMT,以检测肠道微生物群在ICH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图7A)。在ICH后3日时,与ICH-粪便微生物群相比,ICH+OMT-粪便微生物群再定植显著降低了mNSS评分和右转偏倚(图7B)。对于肠屏障通透性检测,与ICH+OMT-fecal microbiota再定植的小鼠相比,ICH-fecal microbiota再定植的小鼠血清荧光素浓度较高,表明ICH+OMT-fecal microbiota再定植后肠屏障通透性较低(图7C)。此外,与FMT-ICH+Vehicle组相比,FMT-ICH+OMT组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图7D)。
此外,16S rRNA测序揭示了接受FMT 3天的受体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成。FMT-ICH+Vehicle组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FMT-ICH+OMT组(图7E)。PCoA分析显示,FMT-ICH+Vehicle组和FMT-ICH+OMT组的样本分布明显分离,PC1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图7F)。群体分析表明,在门水平,FMT-ICH+Vehicle组的变形菌门丰度高于FMT-ICH+OMT组,而拟杆菌门丰度低于FMT-ICH+OMT组(图S4G)。两组间优势的7个属的丰度在属水平上存在差异(图S4H)。LEfSe分析结果显示,与FMT-ICH+OMT组相比,变形菌门成员(如Coriobacteriaceae、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Adlercreutzia、线粒体、Desulfovibrio、假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和梭菌目)在FMT-ICH+Vehicle组中富集(图7G,图S4I)。而FMT-ICH+Vehicle组中拟杆菌门、拟杆菌科、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FMT-ICH+OMT组(图7G,图S4I)。综上所述,OMT对ICH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部分是通过肠道菌群介导的。然而,潜在的机制需要设计更彻底的研究来研究。
讨 论
脑出血后WMI在神经功能转归中起重要作用[21]。本研究表明,ICH不仅可引起原发病灶广泛的WMI,还可在颈膨大处引起持续性继发性白质纤维束损伤,随后出现肠道生态失调、肠屏障功能障碍和全身炎症反应。口服OMT显著减轻ICH诱导的血肿区域和远端脊髓节段WMI,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改善肠道屏障功能障碍。FMT实验证实,ICH后肠道菌群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基线血肿体积和随后的血肿扩大是ICH术后死亡率和功能结局的预后因素[22,23]。此外,由占位效应和血液成分释放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如水肿和炎症,在ICH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24]。目前的研究表明,OMT(120mg/kg)通过减少血肿体积和抑制水肿的形成对脑出血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MT具有显著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和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受体和感受器,可加重ICH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水肿进展,选择性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可减轻ICH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功能缺损[14,25,26]。我们的研究表明,在脑出血后3和14d,OMT显著下调NLRP3炎症小体复合体和其他促炎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表明OMT可以有效抑制脑内的神经炎症。但OMT抑制NLRP3炎症小体和神经炎症的潜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脑出血患者WMI的严重程度与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密切相关7。在本研究中,OMT显著减轻了脑出血后14天血肿周围区域的WMI。原发灶WMI范围越小,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此外,ICH诱导的继发性远隔白质纤维束(如CST)损伤也在ICH的功能转归中起着关键作用。在卒中患者中,CST的完整性是运动障碍恢复比例的决定因素[27]。定量纤维束成像显示,预后良好的ICH患者有更多重建的CST纤维通路[28]。基于以上结果,OMT治疗可显著减轻ICH诱导的CST轴突损伤和颈膨大处脱髓鞘,其机制可能与OMT对原发灶WMI的保护作用有关,也可能与OMT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有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髓鞘碎片诱导的小胶质细胞长时间激活可通过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加重炎症作用[29,30]。而Cunha等揭示,小胶质细胞的促炎吞噬表型对髓鞘碎片清除和髓鞘再生至关重要[31]。在我们的研究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在OMT治疗后减轻,可能是由于OMT的直接抑制作用或较轻的CST损伤。此外,OMT在急性期和慢性期均显著改善ICH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较轻的血肿周围原发WMI和继发CST损伤可能是OMT治疗后较好的神经行为表现的原因。
肠道微生物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参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进展[32]。使用来自特殊病原体无小鼠的卒中诱导的非生态微生物组重新定植后,无菌小鼠在大脑中动脉远端闭塞后出现了更大的梗死体积[33]。然而,肠道微生物群在ICH结局中的作用仍然知之甚少。有趣的是,当口服给药时,OMT会被胃肠道中的肠道细菌转化为更易吸收的代谢物苦参碱(MT)[34]。16S rRNA测序显示,口服MT显著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更有益的共生菌属,如ruminolostridium、Lachnospiraceae和Ruminococcaceae[35]。OMT是否调节肠道微生物组成尚不清楚。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脑出血在连续的时间过程中引起持续的微生物组紊乱。OMT显著改变了ICH后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相关性分析显示,细菌丰富度与ICH后炎症、肠屏障通透性和神经功能缺损显著相关。然而,关于不同细菌影响脑出血病理过程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肠损伤,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是ICH患者的常见危重并发症,也是转归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36,37]。在动物模型中,脑出血诱导肠屏障功能快速而持续受损和炎症[38]。Yu等人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ICH11后出现了胃肠功能障碍,增加了肠屏障通透性,破坏了肠的完整性。在本研究中,脑出血导致肠屏障完整性显著破坏,肠通透性增加,炎症因子和血液中LPS水平增加。OMT显著逆转了ICH引起的这些病理改变,并显著减轻了肠功能受损和循环炎症反应。
虽然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口服OMT显著减轻ICH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肠道生态失调、肠屏障功能障碍和系统性炎症的证据,并且FMT证实了肠道菌群在这些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的研究仍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药物在肠道内的细菌代谢通常会影响其药代动力学和疗效[39-41]。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组的OMT代谢物在脑出血中的作用。其次,OMT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虽然FMT实验证实了肠道菌群在脑出血中的作用,但其潜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结
论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OMT治疗有效地降低了颈膨大的纹状体和远端CST区的WMI,改善了ICH引起的肠道生态失调,促进了肠道屏障的重建,并抑制了全身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在OMT减轻ICH所致WMI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一作者简介
李静
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神经外科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脑卒中后的损伤修复机制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HLA-G5介导的hAMSCs免疫炎症调节对ALS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CD200 介导的 hAMSCs 免疫炎症调节对脑出血小鼠模型神经修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截止目前共参与发表SCI论文7篇,总影响因子35.092分(JCR分区:二区6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035分
通讯作者简介
孙海涛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外科学(神经外科)博士,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硕导(神经外科学)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临床生物样本资源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脑重大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病、脑肿瘤等)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学术任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外囊泡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委员、广东省人类遗传资源保藏应用学会副会长兼理事等。任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ACS Chemical Neuroscience、Journal of Inflammation Research等期刊审稿专家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香港HMRF等7项科研课题。以一作/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文章10余篇,包括Cell Research、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Molecular Neurobiology、Clinica Chimica Acta、Cancers等。获国家授权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曾获选“香江学者计划”、“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100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等人才项目及荣誉称号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