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3日发布 | 1555阅读
神经介入-狭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首例临床应用

管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袁永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攀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团队成功应用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下文简称“Fastunnel®”)完成一例经桡右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结果得到临床认可!


此次手术是继长海医院成功完成多例Fastunnel®使用后,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次应用。袁永杰教授利用Fastunnel®全新的“零交换”技术,轻松完成定位、扩张及释放支架等步骤,术中简化操作步骤,提高手术安全性。

患者资料

患者:男性,48岁,以“头晕2月余”为主诉入院。

现病史: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后自行好转,与体位改变无明显关系,偶有视物旋转,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当地医院给予药物治疗无缓解。现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头晕查因”收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较好,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疾病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病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计划免疫接种,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专科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双侧颈内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双侧椎动脉造影示:左侧椎动脉纤细,终止于PICA;右侧椎动脉优势,V4段重度狭窄。


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分别为3.44mm,3.69mm,最窄处0.95mm。


HRMRI可见右侧椎动脉V4段管壁增厚伴管腔狭窄,明显不均质强化,提示不稳定斑块。

术前诊断

右侧椎动脉症状性重度狭窄。

术前讨论

手术指征

①反复发作头晕2月余,药物治疗无效;

②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约80%,左侧椎动脉纤细,未汇入基底动脉,前循环向后循环代偿较差;

③高分辨磁共振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不稳定斑块。


手术策略及风险:球囊扩张并自膨式支架成形术,V4段狭窄,PICA起自狭窄处,斑块主要位于PICA开口对侧壁,预计累及PICA可能性小。

术前药物准备

术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po. qd.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mg,po. qd.口服5天后TEG血小板图提示AA抑制率96.2%,ADP抑制率42.1%,MA(ADP)35.10mm,双抗药物达标。

器械准备

  • 右侧桡动脉入路

  • 6F 泰尔茂薄壁鞘

  • 5F 中间导管

  • 3.5mm*15mm 加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

  • 0.014inch 200cm微导丝

  • 4.0mm*25mm自膨支架

  • Y阀,三通

手术过程

经右侧桡动脉穿刺置入6F 薄壁鞘,中间导管在0.035 inch导丝引导下顺利右侧椎动脉V3段,再次造影示右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


3.5mm*15mm 加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配合0.014 inch微导丝顺利到达狭窄处,输送平稳,定位准确后,缓慢加压至3atm,球囊完全打起,维持30s后回缩球囊。


复查造影示狭窄明显改善,经加奇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引入4.5mm*25mm自膨支架,兼容性良好,跨狭窄段平稳释放。


术后即刻造影示狭窄明显改善,局部小夹层,正侧位造影示前向血流良好,远端分支无缺失。


术后Xper-CT未见出血。


总结

  • 加奇生物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既可以对狭窄部位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又可以作为输送支架的导管,相当于球囊+支架输送导管的组合体,设计新颖,大大的简化了手术步骤,实现了手术过程“零交换”,也降低了手术操作相关的风险。

  • 使用过程中导管的到位顺利,球囊对狭窄病变的成形效果及球囊回抱性能良好,对常用支架兼容性好,支架释放过程顺滑。
  • 在本例手术中,我们采用了5F中间导管作为经桡通路,由于Fastunnel®21系列近段外径3.8F,相对于常规导管外径稍粗,5F导管造影时阻力较大,推荐使用6F导管作为常规的治疗通路。


术者简介


管生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

国家卫健委神经疾病质控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介入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放射学会常务委员。

发表论文174篇,其中SCI收录29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JVIR、CVIR、ER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 Reviewer。

袁永杰 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学博士。

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会神经学组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取栓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协作组副组长。

201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同年加入郑大一附院管生教授团队,主要方向为脑血管疾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擅长经桡动脉入路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畸形,静脉窦血栓,特发性颅高压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及介入治疗。


李攀星 医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硕士,主治医师。

擅长脑梗死、脑血管狭窄、脑血管闭塞、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脑动静脉畸形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介入微创治疗。发表SCI2篇,核心及国家级专业论文3篇。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嘉介谈

58.7万阅读 | 374内容

零交换技术

6.8万阅读 | 58内容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