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NS治疗癫痫的适应症包括局灶性/多灶性癫痫、强直发作、Lennox-Gastaut综合征,以及切除性手术失败的病例,也同样可以作为胼胝体切开术的另一种选择或其失败后的治疗方式。VNS治疗癫痫的平均改善率在50-60%,并且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愈发显著。VNS同样可以提高患者的情感与认知,交流能力,减少长期服用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
迷走神经刺激的起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此有许多假说。研究已经确定迷走神经纤维上行至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es,NTS),NTS发出许多投射纤维至蓝斑、中缝核等多处结构。因此推测通过迷走神经刺激这些区域能够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释放从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作用。
多项研究表明,刺激迷走神经会增加双侧丘脑的血流量。Krahl等人发现损伤大鼠蓝斑会降低VNS的有效性,亦证实蓝斑在该机制中的作用。Cukiert等人指出VNS植入后,癫痫患者脑电图(EEG)通常没有显著变化,这表明VNS作用可能只是调节性的,而不会改变癫痫发作。
在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治疗中对于迷走神经侧别的选择也正是迷走神经的解剖学特点决定的。迷走神经在颈部和胸部分别发出颈心支和胸心支(图 1),两者与交感神经一起构成心丛。来自左侧心丛的纤维支配房室结,来自右心丛的纤维支配窦房结,分布于心房影响心脏节律,较左侧迷走神经易出现心律失常,因此将刺激电极埋植在左侧迷走神经颈段中部位置(图 2)。除非有明显解剖异常,如已行左侧迷走神经切断术或左侧皮肤感染不能手术等。
图 1 迷走神经颈部分支
图 2 VNS 螺旋电极缠绕位置示
手术患者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前给予抗生素。患者在标准手术床上取仰卧位。肩胛骨下垫棉卷使头顶下垂,头向右旋转约15度,暴露颈部左侧。在胸骨和下颌骨之间大约1/2处近环状软骨水平,从胸锁乳突肌到近中线处取横切口(图3),局部麻醉剂浸润后切开。
图3
若对于低龄患儿并采用PINS小型刺激器(G112型号),只需取颈部横切口即可。然后钝性将颈阔肌横行充分分离,出血处以电凝止血,钝性+锐性向下分离至颈动脉鞘,锐性打开颈动脉鞘,显露迷走神经并充分游离(图4-A)。迷走神经大约在甲状软骨水平位于颈动脉的深处和外侧,颈静脉深处和内侧。可在迷走神经周围放置血管环用来分离和提升神经。再将螺旋电极在缠绕在迷走神经(图4-B)。电极导线U形在肌肉筋膜及皮下走行固定(图2)。然后在胸部锁骨下方1cm处行约4-5cm的横切口,向下游离胸大肌浅筋膜层下方,形成囊袋。囊袋完成后,使用隧道装置从颈部切口由皮下通至胸部切口,然后电极导线穿过隧道。将导线的刺激器端连接到刺激器。多余的导线盘绕在刺激器后面,刺激器置于囊袋中。最后联通该设备进行通讯测试,在通讯完成后,可将少量万古霉素粉末(<1g)溶于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野,并以常规方式用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患者全麻复苏后,转至病房恢复。
图4-A
显露游离迷走神经(左侧)
图4-B
螺旋电极缠绕于迷走神经周围
手术医师要熟悉手术区域相关的神经、血管、组成颈前三角肌肉的解剖,避免损伤颈丛、喉返神经、颈内静脉的分支以及其他的组织结构。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的边缘,介于颈动脉和颈内静脉之间,迷走神经的颈中干相对游离,位于上、下颈心支的起始端之间,VNS装置的电极通常放在迷走神经的颈中干上,颈心支从直径、外观和位置上都与神经干本身极其相似,要注意不要将两者混淆,喉上神经在向下进入喉之前,发出末梢加入支配颈动脉的分支,喉返神经与主干伴行,在向上进入气管食管沟之前在主动脉弓水平发出许多像马尾样的细小分支。
另外还有数根神经与颈动脉鞘相毗邻,舌下神经起自头端走向颈中部,膈神经走行在颈动脉鞘深层筋膜的下面,交感神经干位于颈动脉鞘的深面靠中线部位;在植入操作过程中或随后的刺激作用均有可能伤及这些神经(图 1),所以应注意保护,轻柔操作。
VNS植入通常是一种不复杂的外科手术。除了感染和出血的常规手术风险之外,还有癫痫发作减少不理想或没有改善,声音嘶哑,头痛,咳嗽和吞咽困难的风险。感染是这类手术非常严重的风险,因为手术部位感染通常需要移除整套系统并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尽管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患者群体数据有所不同,通常报导的感染风险是3%-5%,有的报导比例高达11%。头痛、咳嗽、声音嘶哑或声音改变是常见的短暂副作用,多数会在术后1周以内好转。
专家介绍
杨岸超,男,42岁, 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工作,从事癫痫、帕金森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会员。目前担任国自然基金课题评委、《中华神经外科(英文版)》审稿人、《Neurosurgery(中文版)》编委。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医学课题各一项。参与编译论著两本《Rhoton 解剖学》、《神经外科手术入路解剖与临床》。发表论文SCI影响因子27.93分。2017年首都转化医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15年获团体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欢迎转发收藏,共同学习进步~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功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