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9日发布 | 2732阅读

缝闭生辉丨血管缝合器在神经介入相关术式中的应用

刘涛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达人收藏



缝合器简介

Perclose ProGlide是可用于股动脉及静脉穿刺点管理的血管缝合装置:


  • 可用于5-21F的股总动脉穿刺点(最大外径26F)。

  • 可用于5-24F的股总静脉穿刺点(最大外径29F)。

  • 对于股总动脉穿刺部位,鞘管尺寸大于8F时,至少需要2把缝合器,并采用预先埋置的缝合技术。

  • 对于股总静脉穿刺部位,鞘管尺寸大于8F时,至少需要1把缝合器,并采用预先埋置的缝合技术。

  • 神经介入手术常用鞘管尺寸为6-8F,一般采用单把缝合器进行术后缝合。


基本结构与原理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由紫色血管缝合器和黑色缝线调整器两个器械组成:


紫色血管缝合器,包括后段紫色主体、中段金属连接管、前段黑色鞘管,其中紫色手柄前部有一透明塑料短管(标记腔),当缝合器前方进入血管真腔后,标记腔会有回血。缝合器前端的黑色鞘管进入血管真腔后,通过操控手柄抬起定位锚顶住穿刺点两侧的血管壁;定位锚内两端各有一微小套筒;随后通过操控末端针柄进行打针,前后各有一钢质硬针(渔夫结、缝线附于其上)插入相应套筒;而后拔针、收起定位锚、撤除缝合器,仅留下缝线在血管壁穿刺点两侧,最后进行推结、锁结和剪线。




操作步骤


1.造影:通过股动脉造影,评估血管穿刺处是否适合使用血管缝合器,重点观察穿刺位置、管腔直径和血管病变情况。穿刺位置应当在股深动脉和股浅动脉分叉以上,腹壁下动脉下缘以下的区域。局部管腔直径应当大于5mm,并且无严重的钙化。

2.通过穿刺的股动脉鞘管送入导丝,撤出股动脉鞘管;沿导丝送入缝合器,直到导丝交换口接近皮肤表面,随后拔除导丝。注意如果穿刺选用的股动脉鞘管为5F或6F,则在送入缝合器前适当扩大皮肤及皮下组织,更有利于缝合器输送。

3.右手执笔式继续前送缝合器,直至标记腔出现搏动性出血,此时黑色鞘管已完全进入动脉管腔内。缝合器保持与皮肤夹角45°左右,向上扳起扳手(1号数字),稍稍回撤缝合器、感受阻力,此时定位锚顶住穿刺点两侧的血管壁。

4.左手托起扶稳缝合器,继续保持与皮肤夹角45°左右,按下针柄到底直至接触缝合器本体(2号数字);打针过程应当均匀、持续、有力。触底后停留2秒钟、确保前后钢针与套筒连接牢靠。

5.用大拇指顶住向外延伸的把手缓慢拔出针柄(3号数字),拉紧缝线。绕至快速剪刀口(缝合器主体标有小剪刀标记),将缝线割断。略往前送缝合器,避免损伤血管壁;随后向下恢复扳手到底(4号数字),此时定位锚回到缝合器前端黑色鞘管的凹槽内。

6.徐徐回撤缝合器,直至可见两根缝线露出皮肤,用手捋出缝线末端。缝线其一末端是蓝色、为轨线,另一末端是白色、为轴线(锁结用),注意此时不可拉扯白线。用左手食指缠绕、收紧蓝线(注意保持与缝合器同轴),注意不可暴力拉断,随后右手完全撤除缝合器。

7.缝线调整:1)首先在左手食指继续拉紧蓝线时,右手使用缝线调整器勾住蓝线末端,并在肌肉组织同轴方向上推结。一定注意,深度要到达血管表面,太浅、太深均不可。太浅:缝线调整器可能被皮下组织或线结阻挡,会造成缝合失败;太深:缝线调整器可能滑至血管侧面或管腔内,会造成血管损伤。2)随后左手食指继续拉紧蓝线,左手大拇指顶住缝线调整器,右手缓缓拉动白色轴线进行锁结。3)撤回缝线调整器,松开缝线并检查止血效果。若止血效果不佳,应该尝试重复上述操作。

8.同时拉紧两根缝线,装入缝线调整器中;从12点钟方向推进缝线调整器直至血管表面;拉紧缝线同时,按下缝线调整器上红色的把手剪断缝线,并撤出缝线调整器。酌情使用敷料包扎。



经验体会
1

在手术刚刚开始穿刺股动脉时,便应当留意穿刺角度尽量接近45°方向。打针时以及拔针时,都要保持好角度,切勿改变角度或旋转晃动,确保前后钢针与套筒顺利连接。




2

此次股动脉穿刺点闭合采用的是Proglide血管缝合器,原理是采用缝线缝合的方式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缝合,手术台上即可确定止血效果,其主要优势:即刻止血,操作简便,不影响二次穿刺;给临床带来的益处是医生更加放心下手术台,缩短了整体手术时间,减少了导管室工作人员的压力,并发症少减轻了医护人员的护理难度和工作量;对患者而言术后制动时间缩短,减少了血栓的风险,炎症反应小,同时减少需要服用止疼药或插导尿管等的时间,可以提早出院,患者体验好;对科室而言,可提高床位周转率,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重视穿刺点的管理操作,有时候给临床带来的获益良多!











术者简介

刘涛

南京鼓楼医院

神经外科。

主要从事神经放射介入工作,擅长脑及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每年完成大量临床治疗工作,同时参与临床科研和进修医生及住培和专培医生的带教工作,为江苏省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每年参加多次国际及国内神经介入会议,并多次大会发言。


科室介绍

神经外科系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南京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进修与培训基地、国家卫健委神经重症进修与培训基地、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江苏省神经外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南京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


科室拥有医师53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4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8人。科室借鉴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理念,进一步优化亚专业设置,有5个病区及1个独立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拥有脑血管病显微外科、神经介入、神经肿瘤、脊髓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内镜和神经创伤与重症7个亚专业。科室拥有多种高端设备,如蔡氏显微镜、神经导航、神经电生理、多普勒超声、术中B超、超声吸引、超声骨刀、32排移动CT、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和专用复合手术室。


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是科室特色技术之一,目前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锁孔开颅手术、介入与开颅联合的复合手术、颅内外血管搭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内血管重建等,涵盖各种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处理,包括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烟雾病、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畸形、颈动脉与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等,年手术量超1200例。功能神经外科是科室另一个特色亚专业,涉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痉挛性斜颈、帕金森病等功能性疾病的微创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年手术量接近1000例。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