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2日发布 | 2333阅读

疗望——GBM放疗科室中国行|“经常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专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陈媛媛教授

陈媛媛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为提升放疗学科在神经肿瘤领域的知晓度,促进国内放疗学科发展建设,再鼎医药脑医汇-神外资讯倾力打造的“疗望——GBM放疗科室中国行”系列访谈栏目对国内各大医院放疗科高精尖人才进行了专访。本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陈媛媛教授接受专访,为我们分享有关放疗的故事。



嘉宾介绍


陈媛媛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诊教授

中华医学会放疗分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疗分会营养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放疗营养与支持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营养与支持治疗委员会委员



谈到病人时,她眉眼间星星点点的笑意,温暖如春风,这大概就是她备受患者喜爱和称赞的原因之一吧。她是谁,她又有着怎样的医者仁心,让我们跟着脑医汇-神外资讯主持人罗蕊一起走进“IT民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主任医师陈媛媛教授的心灵与身体的双重“治愈”里。


家学渊源,立志学医



医生是什么?对于年幼的陈媛媛教授而言,是当地百姓对她外祖父的一声声“先生”以及对外婆的尊称“先生太太”。《南方周末》曾言,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自此,立志成为医生的种子也在陈媛媛教授心中生根发芽。


1989年参加高考的陈媛媛教授,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志愿所指皆是医学院,铁了心要当医生。苦心人,天不负,陈媛媛教授不负梦想被江西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随后开启她的医学生涯。


从外祖父到父亲、小姨、舅舅,再到陈媛媛教授这一代,三代人的医学传承,陈媛媛教授开玩笑地说:“一直到我这一辈,我们家族加在一起学医的人大概有十几、二十人,分布在医学界的各个行业,我们家可以组成一个小的医院了。”


学医十一载,终成“IT民工”



当谈起作为一个临床系医学生,陈媛媛教授却做了放疗科这一类属于内科的医生时,陈媛媛教授表示,1994年大学毕业,选择什么科室需要听从院长分配。当时的院长极有远见,认为肿瘤科是一门新兴的专业,放疗直线加速器又是很先进的一个设备,因此,动员我进入放疗科。而在深入放疗科之后,也热爱上放疗。



放疗科医生需要掌握放射解剖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临床解剖学以及关于联合药物治疗等一系列知识,才能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开展工作,帮助患者制定放疗计划。由于放疗计划基本上是在电脑上完成,陈媛媛教授开玩笑表示,自己算是IT民工了。放疗医生的工作偏技术,体力上不如外科医生消耗大,因此,放疗科女性医生相对较多。


机缘巧合,MDT促发展



回忆自己30余载的从医生涯,陈媛媛教授表示,作为放疗科医生,刚开始接手肿瘤病人时,当时放疗科医生本身基本就可以搞定所有的治疗,但改变发生在2012年。当时,陈媛媛教授初到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机缘巧合下与浙江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一起成立了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MDT团队,后又再联合了影像科和病理科的医生一起,壮大了MDT团队,也让病人可以获得更系统的治疗。


而在2021年陈媛媛教授回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后,中肿MDT团队已由陈忠平教授成立,并在牟永告教授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陈媛媛教授可以更好地一展所长。此外,中肿MDT团队非常正规,其每周一次开展的所有病人治疗情况的讨论会,对医生而言是一个完整的治疗,病人也可以了解整个治疗周期的环节和重点,有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



此外,在陈媛媛教授的介绍下,中肿作为目前全亚洲规模最大,年收治肿瘤患者最多的放疗中心之一,其放疗科每年收住患者超过12,000例,治疗水平名列前茅,且学术尤其科研实力非常雄厚。目前,放疗科有15台加速器,包括最先进的磁共振引导加速器,在已有一台TOMO的情况下,计划再引进一台TOMO,同时还会引进gamma刀,天河院区可能会建重离子。而中肿依托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其病人基本上都可以得到精确放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病效率。


临床科研,两手抓两不误



脑外科作为上游科室,能吸引很多病人前来就诊。以中肿为例,其脑外科实力强悍,手术量一年超过1000台,在华南地区都名列前茅。面对如此“火热”的医疗需求,陈媛媛教授坦言,其实对于脑外科的手术,不仅病人会紧张害怕,医生也在害怕。所幸,中肿脑外科医生手术越做越好,而放疗科作为脑外科的下游科室,唯有脑外科的手术做得成功,放疗科后续才能顺利地帮助病人完成放化疗治疗。



根据国家流行病学最新统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已位居第十,不再是罕见病,但国民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了解却不够全面。如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目前的标准治疗Stupp方案并未给病人带来显见的疗效,但肿瘤电场治疗或电场治疗联合放疗的治疗方法逐步前移,给胶质瘤患者更好的生存。


陈媛媛教授表示,中肿MDT团队目前开展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临床研究中,除标准治疗以外,会优先推荐患者进入临床试验,这不仅可以让患者可能使用临床获益的药物,也有可能帮助患者减轻经济负担。在陈媛媛教授自己开展的Stupp方案联合安罗替尼治疗胶质母的临床研究中,单臂研究中的33个病人,胶质瘤病人中位OS达17.4个月,病人复查时,其影像结果也非常令人惊喜,目前正在着手相关论文写作中。而在21例同期放化疗联合电场治疗的患者治疗研究中,患者中位PFS有11.9个月,中位OS目前还在随访中,但从临床来看已具有不错的效果,患者已从中获益。


经常去治愈,常常去帮助



陈媛媛教授说:“最经典的名言莫过于‘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我想现在应该不是‘偶尔’去治愈了,现在还是经常能治愈的,即使是胶质母细胞瘤这么难治的肿瘤,我们也还是有成功的案例,病人生活质量也是很好的。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要经常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就如首次治疗后5年复发的IDH突变WHO 4级的患者,她告诉陈媛媛教授她当时已经考取了在职硕士,但没想到胶质瘤复发了。所幸手术成功并在术后开展了放疗联合同期电场治疗,目前治疗非常顺利,肿瘤复查也没有任何进展。患者现在严格遵医嘱佩戴电场,认真地过好她的每一天,并在继续完成她的在职研究生学业。


相比于复发胶质瘤患者的顺遂,3岁髓母细胞瘤的患者稍显曲折。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放疗治疗时,陌生且家长无法陪同的环境和机器里,小朋友无法配合治疗。陈媛媛教授表示面对这种患者,她们只能硬起心肠劝慰患者家属去往有麻醉医生配合的医院进行治疗,但面对年轻的患者家属哭泣表达他们只想在中肿治疗的意愿时,她们能感受到其中的无助却无法解决。但经过医院领导、医务科和科室领导的努力以及麻醉科同事们的支持,现已可以常规给这些小朋友进行治疗,且机房常备各种各样的玩具、小零食,还在治疗的面罩上贴上小动物,以此帮助小朋友们克服恐惧心理,人文关怀不是说说而已。


陈媛媛教授表示,我们不光要帮助孩子们做治疗,也要抚慰焦虑的家长,以帮助小朋友们更顺利的完成治疗。采访的最后,陈媛媛教授告诉脑医汇-神外资讯,患病是非常的不幸,但是除了家属以外,我们医护人员也非常愿意帮助病人尽快把病治好,至少要让患者有尊严的活着,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


陈媛媛教授门诊: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出诊
地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号楼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