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0日发布 | 919阅读

腰椎穿刺术,我们为什么要做?

胡永珍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达人收藏

腰椎穿刺是神经内外科及其儿科常见的诊疗操作之一,主要用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或其他感染/炎症性疾病的诊断。腰椎穿刺还可用于减少脑脊液的量,从而减轻假性脑瘤和正常压力脑积水患者的症状或后果,还可以用于脑积水术前的脑脊液评估。


腰穿禁忌证


首先,应排除腰穿的禁忌证。以下建议为基于专家共识而制定:


➤ 当患者身患具有占位效应的颅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增高引起颅内压异常,根据病史或神经系统检查怀疑小脑扁桃体突出,近期有痫性发作,意识障碍或视乳头水肿时,建议在腰穿之间完善脑影像学检查。


➤ 在腰穿之前,应当检查患者的凝血状态和血小板计数(应高于40×10^9/L)情况。


➤ 在腰穿之前,应当检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对于正在使用抗凝剂的患者,腰穿为禁忌,除非腰穿的获益远远大于风险。直接作用的抗凝血药可暂时中断。当患者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时,可以进行腰穿,而不会有实质的风险。


➤ 穿刺部位的感染是腰穿的相对禁忌证。


➤ 穿刺部位或阶段既往有手术病史或有植入物史的。


腰穿并发症


由于患者自身的相关特征是发生腰穿后头痛和背痛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尽管与患者相关的风险因素无法调整,但有助于确定处于腰穿后出现主诉的高风险患者。


另外,由于对腰穿后并发症的恐惧是患者主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腰穿之前,应当和患者充分交代,并确保穿刺的安全:


➤ 年轻患者、年龄小于40岁的女性患者、既往头痛病史、对腰穿并发症的恐惧是腰穿后头痛和背痛的危险因素。


➤ 腰穿后主诉在认知恶化的患者中较不普遍。




 穿刺过程


准备物品:

在确定好目标椎间隙及患者体位后,术者应戴好无菌手套和其它个人防护用品,并准备好穿刺包内的物品,以减少穿刺开始后所需的物品处理。


体位:

侧卧位时,应让患者的臀部、膝盖和下巴向胸部弯曲,以打开其椎间隙。头部可用枕头作支撑。图像中的拇指压在将要穿刺的L3-L4椎间隙部位。



消毒:

使用碘伏消毒液来清洁皮肤,从目标穿刺位L2-3或L3-4椎间隙开始,逐渐向外以圆形方式擦拭;消毒范围至少应包括目标穿刺位上方和下方的1个椎间隙。在使用消毒液之前,应告知患者消毒可能会引起皮肤发凉等不适。


铺巾:

在患者身下放置无菌巾,并在穿刺部位放置无菌洞巾。此外,应确保可继续找到相关的解剖标志。大多数腰椎穿刺包内都含有自带固定胶布的无菌洞巾。


麻醉:

通常使用以10mL注射器皮下注射利多卡因的方式进行局部麻醉。使用针头注射成皮丘,以麻醉神经丰富的真皮浅层,然后改用长针(如穿刺包中有)来麻醉深层组织。沿计划好的穿刺路径插入麻醉针,注药前应先抽吸,以确认针头不在血管内,然后,针头每退出几厘米即注入少量利多卡因。


当针头几乎退到皮肤表面时,再以稍微偏上、偏下、偏向两侧的方向重复上述过程(使用同一穿刺部位,以减少患者疼痛),这样可以快速麻醉目标穿刺部位的整个区域,即使脊髓穿刺针需要重新定向,也可以保证其上下左右方向都有适当的麻醉。


穿刺:

使用食指稳住穿刺针,并用另手拇指经皮丘向前推进。使针头的斜面平行于纵向的脊膜纤维,以增加其分离,而不是切割这些纤维的机会(在侧卧位时,斜面向上;坐位时,斜面向侧方)。进针方向应稍偏头侧并指向肚脐,力度应缓慢而平稳。


如果进针时遇到骨质,应退针并根据心中的腰椎解剖结构,重新调整进针方向。有时,当针穿过硬脑膜后,医生会感受到特征性的“突破”感或“落空”感。对于普通成年患者,如果进针4~5cm后仍无突破感,则应拔出针芯,以观察有无流体流出。如果没有,可将针推进或退出几毫米,再次查看有无回液,并继续这个过程直到脑脊液成功流出。


测压:

测量初始压力时,患者必须处于侧卧位。当脑脊液从针内液流出时,将装有旋塞阀的测压管与针尾相连,并记录其液柱高度。在测压时,患者的腿应伸直,否则会有假性升高。正常脑脊液的初始压力为5~20cmH2O。



收集标本:

每一个塑料管都应至少收集10滴脑脊液。所收集的总量应根据实验室检验需要提前预估。如果能获得的脑脊液有限,有些检验可能需优先进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将测压管内的脑脊液转移到第一支管中。如果脑脊液流出太慢,可让患者咳嗽或憋气(Valsalva动作),或请助手间歇按压患者腹部来增加流速。另外,可以将穿刺针旋转90度,使其斜面朝向头侧。


拔针:

收集好脑脊液后,放回针芯并拔出穿刺针。采用干、湿纱布清洁皮肤后,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并将患者置于仰卧位。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腰椎穿刺后预防性卧床休息对避免穿刺后头痛或其他并发症有益。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未命名码.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