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同属苯二氮蕈类受体激动剂,为治疗失眠障碍患者的首选药物。
唑吡坦的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作用于GABA的A型受体,以增加GABA的传递,当药物和ω受体结合后,增加GABA对GABA A结合位点的亲和性,从而导致氯离子通道开放,使氯离子流入神经细胞内,引起细胞膜超极化而抑制神经元激动。
唑吡坦相对安全性较高,既往有研究显示唑吡坦能显著地改善急性脑卒中后的失眠,并可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其代谢特征为口服生物利用度约为70%,30min至3h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2%,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2.4h。
常见不良反应:头痛、恶心和乏力。
右佐匹克隆
右佐匹克隆属环吡咯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快速、短效非苯二氮革类镇静助眠药,其催眠作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作用于与苯二氨革受体偶联的1-氨基丁酸(GABA)受体复合物引起的,为GABA受体激动剂。
研究显示,右佐匹克隆可延长患者的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药物依赖与耐药性,精神、认知与运动损害等情况少见,药物安全性值得肯定。
常见不良反应:口苦、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等轻度消化系统症状和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些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问短,症状较轻,一般于用药后8h内就可自行缓解,最多持续11h,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可自行缓解,在停药后短时问内不良反应症状可消失。
用药原则
临床用药应遵循按需、间断、足量原则,同时兼顾个体化,从小剂量开始,到达有效剂量后不轻易调整剂量。小剂量指治疗有效的最低剂量。按需、间断指无需持续用药,可问断给药,疗程小于4周可持续用药;超过4周需重新评价;每6个月或者病情复发或波动时应重新全面评价;更换治疗方案时也应重新全面评价。利大于弊时,持续用药;反之,可考虑其他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并非一定4或8周后停药。
如果患者自觉能够控制睡眠,且合并的躯体疾病或事件消除后,可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或用药次数,但不能立即停药。
疗效对比
过去将唑吡坦和右佐匹克隆比较失眠治疗效果的随机试验不多,本文仅列举两例供读者参考。
01:
在一项针对90例初诊失眠症患者观察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对比回顾性分析中,右佐匹克隆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初始剂量2mg,每晚临睡前1次,根据临床需求可增加至3mg,连续治疗2周。唑吡坦组给予酒石酸唑吡坦片口服,剂量10mg,每晚临睡前1次,连续治疗2周。研究采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leep Dysfunction Rating scale, sDRS)评定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第2周时两组的sDRS评分差异、临床疗效比较、治疗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
02:
另一项针对110例失眠症患者对比右佐匹克隆和唑吡坦疗效的研究中,唑吡坦组给予酒石酸唑吡坦片口服治疗,每日10mg;右佐匹克隆组给予右佐匹克隆片口服治疗,每日3mg。研究指导患者睡前服用,合计治疗2周,并通过sDRS判定疗效。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均能得到明显改善,说明这两种药物在治疗失眠症中均能够获得一定的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睡眠障碍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这两种药物治疗失眠症的疗效相近;通过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唑吡坦组患者的遗忘、梦魇与头晕的发生率高于右佐匹克隆组(P<0.05),说明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出现遗忘、梦魇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
如何选择合适药物?
●对于入睡困难型失眠患者,最初尝试药物治疗时适合选择短效药物唑吡坦。此类药物可能改善失眠,并且次日早晨的残留嗜睡较少。
●对于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患者,在最初尝试药物治疗时,优选中长效药物右佐匹克隆。但这类药物可能有增加宿醉(轻型急性酒精中毒 )性镇静的风险,医者须警告患者这种可能性。
[1] 郭少清,陈兴泳. 右佐匹克隆、唑吡坦及阿普唑仑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2022,34(7):104-107. DOI:10.3969/j.issn.1006-3765.2022.07.030.
[2] 陈丽萍. 唑吡坦与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民康医学,2018,30(24):13-14,16. DOI:10.3969/j.issn.1672-0369.2018.24.005.
[3] 姜春和. 新型镇静催眠药物[J]. 医学综述,2014,20(19):3556-3558. 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4.19.040.
[4] 刘帅,张斌.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7,17(9):633-638.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17.09.002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