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上次《从枕骨到四脑室(二)》(点击阅读),旨在捋清楚PICA分段、分支、毗邻,再复习髓膜帆入路。可点击链接或上方专辑查看。
小脑的动脉分为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小脑前下动脉(antero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小脑后下动脉(posteroinferior cerebellarartery,PICA),而颅神经除了视神经、嗅神经外,分别与其组合形成复合体。
SCA-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
AICA-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PICA-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而本文重点涉及的是下复合体。
下复合体
1)PICA走行和分段
PICA分为5个节段:
①延髓前段
②延髓外侧段
③延髓扁桃体段
④膜帆扁桃体段
⑤皮层段
下面观:
侧面观:
PICA及VA相关脑干综合征,如jackson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
2)分叉与分支
分叉:大多数PICA主干分为较小的内侧干和较大的外侧干,内侧干供应蚓部及其邻近的半球,外侧干供应枕下面大部半球和扁桃体。
分支:延髓动脉、至脉络膜和脉络丛、脉络膜动脉、皮层动脉。
髓膜帆入路图解
以下为神外资讯Aaron教授的1例四脑室旁桥脑后部海绵状血管瘤,髓膜帆入路切除。
Y形剪开硬脑膜,注意枕窦。
打开小脑延髓池蛛网膜。
显露小脑下表面和延髓,沿扁桃体蚓垂间隙和扁桃体延髓间隙分离并打开。分离平面在扁桃体内侧缘和蚓垂边缘之间进行。随后向上外侧牵拉扁桃体内侧面,向内上方牵拉蚓垂来显露脉络膜和下髓帆。动态牵拉逐渐扩大扁桃体蚓垂间隙。
脉络膜和下髓帆被电凝后切开。
电凝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瘤。
术后结构,蚓部保护良好。
去除脑压板,示结构良好(完)。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