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守正创新,共攀高峰”——脑血管病中心学习中共二十大报告主题党日活动暨神经介入器械创新论坛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成功举行。此次器械创新论坛共分为5个章节,邀请了多名国内顶尖神经介入专家及研发专家,针对医工结合的创新协作畅所欲言,同时也是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手术首秀。
![](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21229/11def0e50c52997659ed308c9333c499.pn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JtYXJrL25hb3lpaHVpLnBuZz94LW9zcy1wcm9jZXNzPWltYWdlL3Jlc2l6ZSxQXzE1)
创新为民,共享发展
会议伊始,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党支部刘建民教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李小龙教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科党支部姚声涛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李聪慧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毛国华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党支部韩红星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党支部彭亚教授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政委徐财明大校就“创新为民,共享发展”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医工协作,使命攀峰
在“医工协作,使命攀峰”环节,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的程云章院长,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建民教授及加奇生物的王晨总经理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各位专家就医工结合进行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展开了深入探讨。
嘉技·术见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全国首场手术演示&讨论
本环节由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张永巍教授主持,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瑞教授、李子付教授担任学术导播,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王君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聪慧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张勇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朱良付教授和武汉市第一医院刘文华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是加奇生物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的一款全新器械,该产品将微导管和球囊融为一体,圆润处理的微导管头端在导丝导引下用以超选,球囊扩张后微导管可以原位释放支架,体现了手术过程中的“零交换”技术,能够减少器械交换、简化操作步骤、减少透视时间、减少造影剂剂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安全。
两个手术演示病例均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病例。
第一个病例是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奕教授、戴冬伟教授带来的基底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该患者病变为基底动脉中下段重度狭窄,CTP显示后循环低灌注,管壁成像显示斑块位于血管左侧,斑块负荷量大。造影评估显示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左侧后交通缺如。采用NeuronMax长鞘从左侧椎动脉入路,Tethys®中间导管到位于左侧椎动脉颅内段。斑块累积双侧AICA。首先在路图下使用微导丝引导Fastunnel®轻松越过狭窄部位。Fastunnel®到位顺利并且在透视下mark点清晰,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为球囊两端mark点。以20-30s一个大气压的速度进行球囊充盈,充盈球囊的过程可以看到系统非常稳定。泄压球囊后回撤Fastunnel®约2mm再次扩张,可以充分显示出Fastunnel®极佳的操控性,二次扩张后病变局部也非常稳定未见夹层样改变。随后采用“零交换”技术释放4.0*23 no tip的EP支架,并且进行术后造影提示灌注改善明显,小脑半球无明显缺血表现。使用Fastunnel®采用“零交换”技术进行ICAS支架成形治疗可以为术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支持。
手术过程
首先在路图下使用微导丝引导Fastunnel®轻松越过狭窄部位,体现了Fastunnel®优异的通过性。
Fastunnel®到位顺利并且在透视下mark点清晰,其中第二个和第三个为球囊两端mark点。
以20-30s一个大气压的速度进行球囊充盈,充盈球囊的过程可以看到系统非常稳定。
泄压球囊后回撤Fastunnel®约2mm再次扩张,可以充分显示出Fastunnel®极佳的操控性,二次扩张后病变局部也非常稳定未见夹层样改变。
随后采用“零交换”技术释放4.0*23 no tip的EP支架,并且进行术后造影提示灌注改善明显,小脑半球无明显缺血表现。
最后造影确认,残余狭窄约10%。
第二个病例是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邢鹏飞教授带来的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发作性缺血症状,在基底节区存在脑梗病灶,是症状性狭窄。管壁磁共振提示斑块主要累及病变血管的上部,造影提示斑块局部有细小分支发出。远端血管直径2.8mm,近端血管直径3.0mm,选择2.5mm*10mm Fastunnel®到位后5atm压力扩张,造影提示狭窄改善明显,局部分支灌注良好。期待患者在随访时的良好预后。
手术过程
术前影像:左侧M1段重度狭窄。
![](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21229/eb6eba084e69eeec377cbb577bc0234a.gif)
2.5mm*10mm Fastunnel®沿着微导丝输送。
![](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21229/3541eb098a171fc23918510a0b7957ed.gif)
Fastunnel®到位后5atm压力扩张。
![](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21229/64ca28f267493b3afe2766a5828e70c3.gif)
造影显示,豆纹动脉开放,残余狭窄约40%,不再进一步治疗。
![](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21229/b270c4794d6b06d1ba8c9cae9b82e0d4.gif)
在讨论部分,各位专家都对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对于手术演示中Fastunnel®在极重度狭窄病变的通过性也充满了信心。根据厂家的参数测试,即使球囊在爆破压14atm时,也能很好的维持输送内腔的形状稳定,更有利于对顽固性斑块采用“零交换”技术进行支架成形术。
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技术研讨会
本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郑洪波教授担任主持,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王子亮教授、南阳市中心医院温昌明教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张猛教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临沂市人民医院韩红星教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邓钢教授及汕头市中心医院蔡楚伟教授担任讨论嘉宾。
缪中荣教授指出,Fastunnel®使ICAS术式简化,可以进一步减少ICAS围术期并发症,充分体现国内介入领域对于ICAS病变的重视,以及对相关器械不断探索不断精进的努力。郑洪波教授指出,Fastunnel®对国产创新而言非常有代表性,令人惊喜,值得期待。张永巍教授简短介绍了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的设计特点和“零交换”技术,值得注意的是,Fastunnel®除了本次手术演示提供的0.021 inch内径规格,还有0.017 inch内径规格,可以充分满足临床对不同支架类型的释放需求。系统总长150cm,可以轻松匹配中间导管使用。对于血管路径迂曲、远端着陆点偏短的病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使用经验。
嘉技·术见
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术演示&讨论
本环节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清海教授担任主持,张磊教授及吴一娜教授担任学术导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李秋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华续明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毛国华教授担任点评专家。
第一个病例是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强教授带来的一例前交通动脉瘤,左侧优势A1,计划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主刀为李强教授,采用了三系统技术,双微导管栓塞动脉瘤,一根微导管释放辅助支架。
第二个病例是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戴冬伟教授带来的右侧后交通动脉瘤术后二期治疗,载瘤动脉有轻度狭窄,计划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手术主刀为戴冬伟教授。两个病例均非常有挑战性,术者选用加奇Jasper® SS弹簧圈进行栓塞,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会议总结
最后,黄清海教授对当天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加奇公司对产品的不断创新,使我们的介入治疗流程不断优化,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神经介入器械创新惠及我们的患者。
特别说明: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观看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brainmed.com/meeting/detail?id=2622即可观看回放
![](https://medtion-image.medtion.com/pgc/20221229/a562c51be3990c3ae93f3957ef7c9747.gif)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