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岁,正值青春芳华,本该满怀热情赶路、看遍献花满地,可小静(化名)就差点因吃避孕药治痘痘而酿成大祸。幸运的是,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刘加春主任团队帮助下,她绚烂的生活得以重新绽放。
23岁的小静大学刚毕业,初入社会,对于未来社会有很多的憧憬……
可是在今年10月初,她出现了右侧牙龈疼痛,起初以为是工作压力或者天气变化导致的上火,牙痛持续10余天,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仍不见好转。
后来小静在夜间突发癫痫,双眼向上斜视,持续1分钟后意识恢复。癫痫发作后,出现精神变差,左侧肢体出现肢体活动不利,被送往当地医院ICU治疗。医生给予对症治疗,行头部MRI检查发现右额病变,考虑为胶质瘤。
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小静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外七病区就诊。
住院后,为小静行头颅MRA提示矢状窦、双侧横窦、乙状窦消失,行头颅CT显示右侧额叶低密度灶伴出血,凝血功能D二聚体升高。
根据医生经验判断,这样的影像结果不是胶质瘤信号,更像是脑血管疾病,于是立即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神经介入科刘加春主任参与会诊,仔细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及用药史才得知:原来小静为了治脸上的痘痘,口服了一个月的避孕药!综合分析以上因素后,刘主任给出的诊治意见是:重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由于存在静脉回流障碍,已经导致右侧额叶静脉性脑梗死、颅内压增高,而且患者病情进展快,除了偏瘫外,意识逐渐变差,嗜睡-昏睡状态,应该立即行介入手术,打通静脉窦,缓解颅内压。
一提到血栓大家都会觉得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脑静脉窦血栓却特别“偏爱”年轻人。刘加春主任介绍,颅内静脉系统血栓,是由多种病因所导致的以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后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与脑动脉血栓形成相比,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并不高。
但是为什么口服避孕药会导致静脉窦血栓呢?这是因为市面上的避孕药主要成分包含雌激素和孕激素,这些成分可增加血液黏度,促进凝血;而孕激素能增加静脉容积,降低血流量,起到“协同作用”导致血栓形成。
综合评估小静年龄、疾病严重度、致残致死等综合因素,多学科联合小组认为采取神经介入手段直接去除血栓是对小静最佳的选择,刘加春主任带领的介入团队为小静制定详尽的手术方案,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进行急诊手术。
在麻醉科通力合作下,刘加春主任带领介入团队为小静行全脑血管造影术+静脉窦内造影术+静脉窦血栓取栓/溶栓术。他选择左侧股动脉通路、右侧股静脉通路,双管齐下,术中造影发现上矢状窦、右侧横窦均不显影,右侧颈内静脉有长度约20.3mm的血栓,血栓负荷量巨大,且血栓机化变硬,通过多次重复溶栓及吸栓操作,复查造影可见右侧横窦显影,比术前明显好转,然后经过颈静脉在上矢状窦内保留溶栓微导管。手术历时4小时,考虑已达到预期手术目标,顺利完成。
术后次日,复查影像提示,未见显著脑出血等并发症,继续给予抗凝治疗+静脉窦内溶栓治疗,在刘加春主任带领的医护团队精心治疗和管理下,术后第一天小静神志完全清醒,第二天偏瘫症状基本消失,可自由下地活动,未再出现癫痫作。术后四天经溶栓导管造影发现静脉窦已经通畅,拔除微导管。术后一周,小静完全康复出院。
刘加春主任提醒,脑内静脉血栓发病时间相对较缓,症状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更应该引起大家重视,如果突然出现了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能大意忽视,更不要轻易服用止痛药,以免耽误诊断,需要警惕是否与脑静脉系统病变有关。
同时,确诊了脑静脉窦血栓也不用过度害怕,抗凝治疗是发病初期最常见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在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但也有一些严重的静脉窦血栓患者会出现病情的恶化,此时可以选择神经介入治疗,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绝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良好。
刘加春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神经介入科
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
专业特长:先后师从神经外科、神经介入专家凌锋教授和王大明教授,原工作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调入三博脑科医院组建神经介入科,至今已从事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临床诊治和相关研究工作23年。对颅内动脉瘤、脑与脊髓血管畸形、脑动脉狭窄、脑梗塞、脑出血、烟雾病、颅内静脉窦血栓、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均有较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与脊髓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和闭塞性脑血管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的手术治疗。作为术者累计完成脑与脊髓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5000余例次。
行业任职: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首都医科大学神经介入研修学院副院长;《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卒中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外科疾病血管内治疗学组委员;北京医师学会神经介入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科普专家。
科研教学:曾作为主要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项;参与编写论著三部(《眼缺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副主编;《血管神经外科学》,编者;《神经系统疑难病例诊断剖析》,编者)。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北京市生物医药与生命科学创新培育研究课题一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生部重点学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研究。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