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公众号:神经时讯
间脑diencephalon
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脑干与大脑半球连接的中继站。间脑前方以室间孔与视交叉上缘的连线为界,下方与中脑相连,两侧为内囊。左右间脑之间的矢状窄隙为第三脑室,其侧壁为左右间脑的内侧面。间脑包括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
图1 间脑的解剖结构
(一)丘脑(thalamus)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图2 丘脑的解剖结构
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前端凸隆,称丘脑前结节;后端膨大,为丘脑枕,其下方为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丘脑被薄层Y形白质纤维(内髓板)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
图3 丘脑结构思维导图
丘脑是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其对运动系统、感觉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发挥着重要影响。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丘脑病变可产生丘脑综合征:对侧的感觉缺失和/或刺激症状,对侧不自主运动,并可有情感与记忆障碍。
丘脑外侧核群尤其是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出现分离性运动障碍;
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偏身不自主运动;
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情感与记忆障碍。
(二)下丘脑(hypothalamus)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丘脑下沟的下方,由第三脑室周围的灰质组成,体积很小,占全脑重量的0.3%左右,但其纤维联系却广泛而复杂,与脑干、基底核、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质之间有密切联系。
表1 下丘脑的核团分区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下丘脑损害可出现一系列十分复杂的症状和综合征。
视上核、室旁核及其纤维束损害:可产生中枢性尿崩症;
下丘脑的散热和产热中枢损害:可产生体温调节障碍;
下丘脑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受损:可产生摄食异常;
下丘脑视前区与后区网状结构损害:可产生睡眠觉醒障碍;
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可产生生殖与性功能障碍;
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损害: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三)上丘脑(epithalamus)
上丘脑位于丘脑内侧,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主要结构有松果体、缰连合、后连合。
上丘脑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可出现由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的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 syndrome),表现为:
(1)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受损);
(2)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特别是向上的凝视麻痹(上丘受损);
(3)神经性耳聋(下丘受损);
(4)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四)底丘脑(subthalamus)
底丘脑外邻内囊,位于下丘脑前内侧,是位于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的过渡区域,红核和黑质的上端也伸入此区。主要结构是丘脑底核,属于锥体外系的一部分,接受苍白球和额叶运动前区的纤维,发出的纤维到苍白球黑质红核和中脑被盖。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丘脑底核损害时可出现对侧以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表现为连续的不能控制的投掷运动称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
图4 底丘脑的解剖结构及病损表现
脑干brain stem
脑干上与间脑下与脊髓相连,包括中脑、脑桥和延髓。内部结构主要有神经核、上下行传导束和网状结构。
图5 脑干内脑神经核团(背面)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1. 脑干神经核
为脑干内的灰质核团。中脑有第Ⅲ、Ⅳ对脑神经的核团;脑桥有第Ⅴ、Ⅵ、Ⅶ、Ⅷ对脑神经的核团;延髓有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的核团。除上述脑神经核以外还有传导深感觉的中继核(薄束核和楔束核)及与锥体外系有关的红核和黑质等。
2. 脑干传导束
为脑干内的白质,包括深浅感觉传导束、锥体束、锥体外通路及内侧纵束等。
3. 脑干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是脑干中轴内呈弥散分布的胞体和纤维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域,称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中有许多神经调节中枢,同时还可以接受各种信息传至大脑皮层,可以维持躯体的正常的生理活动和意识清醒。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 延髓(medulla oblongata)
图6 延髓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
(1)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
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
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病灶侧共济失调;
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Horner综合征;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侧束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
(2)延髓中腹侧损害:可出现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 syndrome)。
舌下神经损害: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肌肉萎缩;
锥体束损害: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
内侧丘系损害: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
2. 脑桥(pons)
图7 脑桥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
(1)脑桥腹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主要表现为:
①展神经麻痹: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②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③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④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损害: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见于小脑下前动脉阻塞。
(2)脑桥背外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被盖下部综合征(Raymond-Cestan syndrome),主要表现为:
①前庭神经核损害: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②展神经损害:病侧眼球不能外展;③面神经核损害:病侧面肌麻痹;④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双眼患侧注视不能;⑤三叉神经脊束损害:交叉性感觉障碍;⑥内侧丘系损害: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⑦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病侧Horner征;⑧小脑中脚、小脑下脚和脊髓小脑前束损害:病侧偏身共济失调。
(3)脑桥腹内侧部损害:可出现脑桥腹内侧综合征,又称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主要表现为: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损害);②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及内侧纵束损害);③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损害)。多见于脑桥旁正中动脉阻塞。
(4)双侧脑桥基底部病变:可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①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②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3. 中脑(mesencephalon)
图8 中脑综合征损伤部位及表现
(1)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多由于小脑幕裂孔疝引起,表现为:
①动眼神经麻痹: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
(2)红核综合征(Benedikt syndrome),中脑被盖腹内侧部损害:
①动眼神经麻痹:病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②黑质损害:对侧肢体震颤、强直;③红核损害: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④内侧丘系损害: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作者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脑血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