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2017年版《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相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性疾病与脑脊液细胞学学组对该共识进行更新与完善。学组于2021年启动修订工作,组织该领域专家反复讨论而成稿。内容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
脑炎是由脑实质的弥漫性或者多发性炎性病变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其病理改变以大脑灰质与神经元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白质和血管。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的脑炎。AE合并相关肿瘤者,称为副肿瘤性AE[1]。自2007年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被发现以来,一系列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或者突触蛋白(neuronal cell-surface or synaptic protein)的自身抗体被陆续发现[2]。目前AE患病比例约占脑炎病例的10%~20%,以抗NMDAR脑炎最常见,约占AE病例的54%~80%[3],其次为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抗体相关脑炎与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γ-amino butyric acid type B receptor,GABABR)抗体相关脑炎等[4, 5, 6, 7]。国内于2010年报道了首例抗NMDAR脑炎病例,其后陆续报道了抗LGI1、GABABR、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酸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 isoxazolepropionic acid receptor,AMPAR)抗体相关脑炎、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 associated protein 2,CASPR2)抗体相关莫旺综合征(Morvan syndrome)和抗IgLON家族蛋白5(IgLON5)抗体相关脑病等的个案和病例组[8, 9, 10, 11, 12, 13, 14]。这一大类新型AE,与经典的副肿瘤性边缘性脑炎有明显不同[15],其靶抗原位于神经元细胞表面,主要通过体液免疫机制引起相对可逆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免疫治疗效果良好(表1)[16, 17, 18]。
一、临床表现与临床分类
(一)临床表现
1. 前驱症状与前驱事件:抗NMDAR脑炎常见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抗NMDAR脑炎偶尔可以发生于单纯疱疹病毒(HSV-1)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病毒感染之后[19, 20]。
2. 主要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认知障碍、近事记忆力下降、癫痫发作、言语障碍、运动障碍、不自主运动、意识水平下降与昏迷、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抗NMDAR脑炎的症状最为多样。一些AE患者以单一的神经或精神症状起病,并在起病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进展出现其他症状。不自主运动在抗NMDAR脑炎中比较常见,可以非常剧烈,包括口面部的不自主运动、肢体震颤、舞蹈样动作,甚至角弓反张[21]。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也可见肢体震颤和不自主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泌涎增多、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中枢性发热、体温过低和中枢性低通气等,在抗NMDAR脑炎中相对多见[21, 22, 23, 24]。
3. 其他症状:(1)睡眠障碍:AE患者可有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行为异常、日间过度睡眠、嗜睡、睡眠觉醒周期紊乱,在抗NMDAR脑炎、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中较常见。(2)CNS局灶性损害:相对少见,抗NMDAR脑炎可合并CNS炎性脱髓鞘事件,表现为肢体瘫痪、复视,可以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25, 26, 27, 28]。(3)周围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受累:神经性肌强直等周围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见于抗CASPR2抗体相关莫旺综合征。抗GABABR抗体相关边缘性脑炎可以合并肌无力综合征。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dipeptidyl-peptidase-like protein,DPPX)抗体相关脑炎常伴有腹泻[29]。
(二)临床分类
根据不同的抗神经元抗体和相应的临床综合征,AE可分为以下3种主要类型[30]:
1. 抗NMDAR脑炎:抗NMDAR脑炎是AE的最主要类型,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符合弥漫性脑炎,与经典的边缘性脑炎有所不同。
2. 边缘性脑炎: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通常起源于颞叶)和近记忆力障碍为主要症状,脑电图与影像学符合边缘系统受累。抗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抗体、抗LGI1抗体、抗GABABR抗体与抗AMPAR抗体相关的脑炎符合边缘性脑炎的特点[16]。
3. 其他AE综合征:包括莫旺综合征、抗GABAAR抗体相关脑炎、伴有强直与肌阵挛的进行性脑脊髓炎(progressive encephalomyelitis with rigidity and myoclonus,PERM)、抗DPPX抗体相关脑炎、抗IgLON5抗体相关脑病等,这些AE综合征或者同时累及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或者表现为特征性的临床综合征。
四、AE的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疾病
如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所致的CNS感染,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等;以及免疫抑制剂或者抗肿瘤药物相关的机会性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抗NMDAR抗体阴性[95]。对抗神经元抗体阴性的边缘性脑炎,可试用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少数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在恢复期重新出现脑炎症状,此时脑脊液病毒核酸转阴而抗NMDAR抗体呈阳性,属于感染后AE,病毒感染可能是AE的诱因之一[19,96, 97]。
(二)代谢性与中毒性脑病
如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肝性脑病和肺性脑病,青霉素类或者喹诺酮类等抗生素、化疗药物或者免疫抑制剂等引起的中毒性脑病、放射性脑病等。
(三)“桥本脑病”
如果其同时存在抗神经元表面蛋白抗体,则可视为确诊的AE;如果其抗神经元抗体阴性,则可视为可能的AE[16];具体参考《共识》的AE诊断标准。
(四)CNS肿瘤
尤其是弥漫性或者多灶性的脑肿瘤,例如大脑胶质瘤病、原发CNS淋巴瘤、多发转移癌等。
(五)遗传性疾病
如线粒体脑病、甲基丙二酸血症、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
(六)神经系统变性病
如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多系统萎缩和遗传性小脑变性等。
五、治疗
AE的治疗包括免疫治疗、对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的症状治疗、支持治疗和康复治疗。对合并肿瘤者进行切除肿瘤等抗肿瘤治疗。
(一)免疫治疗
分为一线免疫治疗、二线免疫治疗、长程(维持)免疫治疗、升级免疫治疗和添加免疫治疗等。一线免疫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和血浆置换,已在AE患者中广泛应用[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所有首次发病的AE患者均应接受一线免疫治疗[98, 99, 100]。对于可能的AE(参考本共识诊断标准),可酌情试用一线免疫治疗。静脉注射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应作为首选的一线免疫治疗[104]。一般情况下,应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与IVIg;对于重症AE患者,可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与IVIg[99]。对于重症或难治性AE患者,可考虑以多轮(两轮或以上)IVIg为基础的强化(重复)一线免疫治疗[28]。二线免疫治疗包括利妥昔单抗等抗CD20单抗与静脉注射环磷酰胺,主要用于一线免疫治疗效果不佳的重症患者[98, 99,105, 106, 107, 108, 109]。若使用两种或以上一线免疫治疗,2周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应及时启动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若利妥昔单抗无法获得,或者存在禁忌证,可考虑使用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等药物。在改善长期预后方面,二线免疫治疗优于强化(重复)一线免疫治疗[98,107]。长程(维持)免疫治疗方案包括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和重复利妥昔单抗等[99,110, 111, 112]。对于强化一线免疫治疗(例如多轮IVIg)后,或者二线免疫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可考虑加用长程(维持)免疫治疗。一般情况下,长程(维持)免疫治疗的疗程不少于12个月。升级免疫治疗主要为静脉注射托珠单抗,仅对难治性重症AE患者,若使用二线免疫治疗1~2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可考虑升级至静脉注射托珠单抗治疗[113, 114, 115, 116]。添加免疫治疗包括甲氨蝶呤鞘内注射[117, 118]、硼替佐米[119, 120, 121]和低剂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122]。仅对难治性重症AE患者,若使用二线免疫治疗1~2个月后病情无明显好转,经过严格筛选后,可考虑添加免疫治疗(图4)。
图4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免疫治疗流程
Figure 4 Immunotherapy flow chart for anti-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 encephalitis
所有AE复发患者均应接受一线免疫治疗,并应考虑及时(在一线免疫治疗后2周内)启动二线免疫治疗和(或)长程(维持)免疫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免疫治疗反应、复发次数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个体情况,复发患者的长程(维持)免疫治疗疗程应达到12~24个月。
副肿瘤性AE的治疗与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或者突触蛋白抗体相关AE的治疗类似[123, 124]。对于T细胞介导的副肿瘤性AE(如抗Hu抗体相关脑炎),早期快速出现神经元不可逆损伤[125],因此可能对免疫治疗反应欠佳。考虑到细胞毒性T细胞在副肿瘤性AE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一般选择作用于所有淋巴细胞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等),也可选择主要作用于T细胞的药物(如他克莫司、环孢素A等)[123, 124]。
1. 糖皮质激素: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方法为:甲泼尼龙1 000 mg/d,连续静脉滴注3 d,然后改为500 mg/d,静脉滴注3 d。而后可减量为甲泼尼龙40~80 mg/d,静脉滴注2周;或者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1 mg·kg-1·d-1,2周(或者口服甲泼尼龙,按5 mg醋酸泼尼松=4 mg甲泼尼龙);之后每2周减5 mg。对于轻症患者,可以不采用冲击治疗而直接采用口服激素。口服激素总疗程一般为6个月。在减停激素的过程中需要评估脑炎的活动性,注意病情波动与复发。
2. IVIg:根据患者体重按总量2 g/kg,分3~5 d静脉滴注。对于重症患者,建议与激素联合使用,可每2~4周重复应用IVIg。重复或者多轮IVIg适用于重症AE患者和复发性AE患者。
3. 血浆置换:对于血清抗体阳性的重症AE患者,可考虑使用血浆置换。其中,免疫吸附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性血浆置换技术,能够通过吸附柱较为特异地吸附并清除血液中的致病性抗体[126, 127, 128]。血浆置换可与激素联合使用[103,129]。若同时使用IVIg,应先予血浆置换,再予以IVIg治疗。血浆置换可能难以作用于鞘内合成的自身抗体。
4. 利妥昔单抗:有常规剂量方案和减低剂量方案可供选择。常规方案:按375 mg/m2(体表面积)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给药3~4次。减量方案:总量600 mg(第1天100 mg静脉滴注,第2天500 mg静脉滴注),或者总量400 mg(每次100 mg,每周1次,连用4次)[105, 106]。如果一线治疗无显著效果,可以考虑在其后2周左右使用利妥昔单抗。使用利妥昔单抗期间,可酌情监测外周血CD19+淋巴细胞。
5. 静脉注射环磷酰胺:按750 mg/m2(体表面积),溶于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时间超过1 h,每4周1次。连续应用6次或病情缓解后停用。
6. 吗替麦考酚酯:常规口服剂量 1 000~2 000 mg/d,分2~3次口服,至少1年。诱导期剂量可用至2 500~3 000 mg/d;动态检测周围血淋巴细胞亚群与IgG水平有助于剂量的个体化[110]。主要用于复发的患者;也可作为难治性AE的添加免疫治疗。该药致畸风险较高,孕妇慎用。
7. 硫唑嘌呤:口服剂量为100 mg/d,至少1年。用于预防复发。
8. 托珠单抗:主要用于难治性重症AE患者。根据患者体重按8 mg/kg静脉滴注,每4周1次。对于感染等不良反应风险高的患者,可酌情使用减量方案(2~6 mg/kg)。
9.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采用甲氨蝶呤10 mg(说明书用法含鞘内注射的产品,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 ml)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2 ml),每周1次,连续3~4周。治疗周期中需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注意急性化学性蛛网膜炎、脊髓神经根病、白质脑病等不良反应。
10. 硼替佐米:每个疗程共21 d,单次剂量按1.3 mg/m2(体表面积)皮下注射,每周注射2次,连续注射2周(即在第1、4、8、11天注射),后停药10 d(即从第12天至第21天)。每次与地塞米松20 mg联用。一般使用1~6个疗程。
11. 低剂量IL-2:国内尚无使用报道。疗程共9周。第1周:150万IU/d皮下注射,连用5 d;第3周:300 万IU/d皮下注射,连用5 d;第6周、第9周用法与第3周相同。
在国内,利妥昔单抗、托珠单抗等生物制剂用于AE属于超说明书用药,需要尊重患方的自主决定权,履行充分的知情同意与药事程序,注意其增加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
(二)肿瘤的治疗
抗NMDAR脑炎患者一经发现卵巢畸胎瘤应尽快予以切除[98,113]。对于未发现肿瘤且年龄≥12 岁的女性抗NMDAR脑炎患者,建议病后4年内每6~12个月进行1次盆腔超声检查[21]。AE患者如果合并恶性肿瘤,应由相关专科进行手术、化疗与放疗等综合抗肿瘤治疗;在抗肿瘤治疗期间一般需要维持对AE的免疫治疗,以一线免疫治疗为主。
(三)癫痫症状的控制
AE的癫痫发作一般对于抗癫痫药物反应较差。可选用广谱抗癫痫药物,例如苯二氮䓬类、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和托吡酯等。卡马西平、拉考沙胺等钠离子通道阻断剂可能对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更有效[130]。终止癫痫持续状态的一线抗癫痫药物包括地西泮静脉推注或者咪达唑仑肌内注射;二线药物包括静脉注射丙戊酸钠;三线药物包括丙泊酚与咪达唑仑。丙泊酚可用于终止抗NMDAR脑炎患者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恢复期AE患者一般不需要长期维持抗癫痫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情况包括:奥卡西平可能诱发或者加重低钠血症;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特异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如果使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需要特别注意不良反应。
(四)精神症状的控制
可以选用药物包括奥氮平、氯硝西泮、丙戊酸钠、氟哌啶醇和喹硫平等。需要注意药物对意识水平的影响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等[131];免疫治疗起效后应及时减停抗精神病药物。
自身免疫性脑炎治疗推荐意见及常用免疫治疗方案参见表3[132, 133, 134, 135],4[99,136]。
六、预后
AE总体预后良好。可使用NEOS(anti-NMDAR encephalitis one-year functional status)评分评估抗NMDAR脑炎患者预后(表5)[137, 138]。80%左右的抗NMDAR脑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0~2分],患者早期接受免疫治疗和非重症患者的预后较好。重症抗NMDAR脑炎患者的平均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周期为1~2个月,病死率在2.3%~9.5%,少数患者的完全康复需要2年以上[22, 23,28,35]。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病死率为6%[139]。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合并小细胞肺癌者预后较差。
复发:AE患者在症状好转或者稳定2个月以上而重新出现症状,或者症状加重(mRS评分增加1分及以上)则视为复发[25, 26,140]。抗NMDAR脑炎患者复发率为12.0%~31.4%,可以单次复发或者多次复发,复发的间隔平均为5个月,通常复发时的病情较首次发病时轻;肿瘤阴性患者和未应用二线免疫治疗的患者复发率较高。
执笔 刘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范思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顾问 崔丽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蒲传强(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参与讨论专家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卜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蔡晓杰(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陈向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崔丽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崔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杜芳(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范思远(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范学文(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方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冯国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高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关鸿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郭守刚(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郭燕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郝洪军(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何俊瑛(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洪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黄天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黄文(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李国忠(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李海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李红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玲[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神经内科]、李锐(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李玮(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梁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林艾羽(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刘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刘明(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刘卫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陆正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彭福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戚晓昆(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任海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任晓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宋红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唐洲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丙聚(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王佳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王洁(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满侠(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王振海(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吴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武力勇(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徐平(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许春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杨丽(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俞英欣(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张海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内科)、张红鸭(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张家堂(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张齐龙(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炜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张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张馨(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张星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钢(西北大学医学院)、赵伟丽(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朱海青(南京脑科医院病理科)
志谢 张景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对相关文献的检索与整理
参考文献略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