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18日,世界瞩目的东方脑血管病大会(OCIN 2022)在上海盛大启幕。
在本届OCIN大会期间,健适医疗积极参与四大学术板块——OCIN取栓技术基础培训班、RECO 取栓支架卫星会、“抽吸王者 G致性能”专题会以及“新产品 新技术”专场惊艳亮相,来自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取栓技术基础操作和取栓新材料新技术,为广大神经介入医师呈现了一场“抽吸王者““瑞”意进取、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OCIN取栓技术基础培训班分为“基础与策略”环节与“技巧与策略”环节:“基础与策略”环节讲述影像指导、卒中预后和通路建立的心得;“技巧与策略”环节通过回顾技巧策略,探究取栓手术并发症处理和ADAPT抽吸技巧的真谛。除此以外,一线大咖的圆桌讨论将传递热点、分享真知。
会议伊始,OCIN大会主席、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致欢迎辞并向与会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刘建民教授提到,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标准治疗策略之一,但是在血管内治疗飞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取栓技术的同质化和标准化。
影像指导下的急诊血管内治疗策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红兵教授
陈红兵教授围绕急诊多模态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评估中的重要性展开了详细叙述;随后,陈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多模态CT针对AIS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病变性质评估、解剖信息获取、筛选预期预后良好病例、制定手术策略、选择合适器械及手术操作细节等等。最后,陈教授围绕临床典型病例向大家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
急性缺血性卒中良好预后相关因素——宁波市第一医院杨剑宏教授
杨剑宏教授团队的韩清教授在回顾了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净水摄取率(NWU)与缺血性脑水肿之间具有相关性。通过相关文献回顾以及其团队研究结果总结,韩教授指出:NWU是量化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的有效影响标志物;梗死核心的NWU可有助于预测患者预后;基线的梗死核心/半暗带NWU有助于协助临床决策。
血栓性质与取栓策略——沧州市中心医院刘永昌教授
刘永昌教授带大家回顾了机械取栓技术的发展历程后围绕“血栓的组成、性质及形成过程”、“血栓性质与发病机制”、“血栓组成对机械取栓的影响”、“取栓的基本技术分类”、“高效开通血管的策略”以及“血栓特点如何影响手术方式选择”等话题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刘教授结合典型病例为大家展示了如何根据发病机制以及血栓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
急性缺血性卒中通路建立策略——聊城市脑科医院张利勇教授
张利勇教授在介绍了取栓失败的原因后指出:在急诊取栓中必须以最快速度恢复血流灌注,快速建立高效且稳定的治疗通路是基础。随后,张教授通过文献回顾以及病例分享的形式为大家详细展示了如何根据病例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入路以及通路材料,从而快速高效建立治疗通路,最终改善患者预后。最后,张教授总结指出:神经介入同道必须掌握多种入路技术从而避免遭遇路径困难和取栓困难等情况。
取栓手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处理——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张猛教授
首先,张猛教授通过回顾文献总结了介入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类型(包括入路相关并发症、器械相关并发症等)。随后,张教授通过结合其所在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各类并发症(如动脉穿孔、出血性转化等)的识别以及处理策略,内容详实而又丰富。
ADAPT抽吸技巧详解——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邢鹏飞教授
邢鹏飞教授通过回顾文献展示了取栓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ADAPT抽吸取栓与支架取栓之间的差异。通过检索大量文献后的系统分析,以及长海自身的经验证实,与支架取栓相比较,ADAPT直接抽吸能够达到类似的良好预后率,然而在技术层面ADAPT更具有优势,也就是说一次及最终2c/3再通的比率更高,穿刺到再通的时间更短,手术流程更简便。通过回顾长海的实战经验,邢教授从器械选择(如何选择导引导管、抽吸导管、抽吸装置等)以及操作细节(抽吸导管位置、抽吸时机等)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ADAPT技术的成功关键。最后,邢教授指出:合适的病例选择、恰当的器械组合、采取同轴操作系统以及适宜的技术操作细节可以提高ADAPT技术的取栓效率。
ADAPT临床病例讲解——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力教授
王力教授强调了患者良好预后与快速开通血管之间的直接相关性,在准确判断病因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手术策略可改善患者预后。随后,王教授分享了5例成功采用ACE抽吸导管进行ADAPT技术抽吸取栓的病例的救治过程,包括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基底动脉瘤+ICAS+长条大负荷血栓患者、血管迂曲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以及颈动脉大负荷血栓患者。
这些病例的救治过程很好的证明了ACE系列血栓抽吸导管所具有的优异的输送性、大内腔的优秀血栓移除力以及安全有效的再通表现。
远端中小血管抽吸取栓——西安市第三医院常明则教授
首先,常明则教授分享了远端中小血管闭塞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现状。随后,通过典型病例分享,常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如何评估远端中小血管闭塞是否应该取栓、如何制定取栓策略以及如何选择取栓器械。3Max抽吸导管在远端小血管取栓中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一些困难的路径中,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塑形输送到远端小血管。
话题一:取栓影像精准评估和DPT时间缩短
漳州市医院陈文伙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姬仲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喻博教授在讨论中指出,在急诊取栓患者中,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发病特点等对病因进行合理的预判对选择适宜的影像评估策略至关重要;随后需根据卒中中心资源的可及性以及绿色通道的构建情况来采取最快的影像评估流程,如此可以缩短DPT时间,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话题二:取栓首发技术选择(首发抽吸vs.首发支架去取栓)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李敬伟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经伦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朱悦琦教授在讨论中指出,AIS卒中病因、病变性质、血栓性质、位置及特点、血管通路情况以及取栓器械材料的可选择性等都是影响取栓技术选择的因素,总体原则遵循“时间就是大脑”原则。
话题三:如何避免取栓中的坑(给新取栓术者的建议)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亚教授、福建省漳州市医院陈文伙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永巍教授在讨论中指出,为避免取栓中的坑,取栓术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对AIS病因的评估需贯穿术前及术中的整个过程、充分了解各类取栓器械的特性、重视围手术期管理、掌握各类不同的取栓技术等。
在RECO取栓支架专场,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志清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福德教授带来RECO取栓支架循证证据解读以及临床应用经验分享,令与会同道领略到国产取栓新秀的风范!
01.瑞不可挡-RECO2取栓支架临床应用分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志清教授
李志清教授在介绍了机械取栓技术发展与国产首款颅内取栓支架的迭代开发历程的基础上指出:RECO2取栓支架是具有“高效取栓”以及“顺滑输送”的“国货担当”。随后,通过结合2例RECO2取栓支架成功治疗的典型病例分享以及相关文献报道,李教授指出:RECO2取栓支架有良好的通过性和取栓效果。
02.取之有道-RECO取栓支架循证证据解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福德教授
刘福德教授首先介绍了急诊取栓支架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几种常见的支架取栓技术应用技巧,随后通过临床病例分享与文献回顾相结合的方式,刘福德教授向大家展示了RECO取栓支架在急诊取栓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刘教授指出:RECO取栓支架平衡了抓栓能力和推送性能,在急诊取栓中具有优异的血管再通效果,经典病例救治经验的分享展示了RECO取栓支架优异的临床表现,期待未来能获取更多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
此节将聚焦ADAPT技术发展和健适的技术转移产品GT68颅内抽吸导管和GMAX多功能长鞘的临床应用。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在开场致辞中提到,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治疗已成为一线治疗方法,在提高血管3级再通率的同时应注意减轻血管壁的损伤,相对而言,在合适筛选后的病例中选择抽吸取栓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如何提高抽吸取栓的效率的同时保持安全性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INSIGHT研究结果解读&新一代抽吸导管RED——瑞士医学中心Donald Francis Frei Jr.教授
Donald Francis Frei Jr.教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INSIGHT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人群及纳排标准。随后,在INSIGHT研究的亚组分析中,Donald Francis Frei Jr.教授详细展示了Penumbra RED抽吸导管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IS)患者的抽吸取栓治疗的结果:RED系列抽吸导管从穿刺到再通的时间都非常短,整体时间仅为23分钟左右,一把再通率整体为69%,最终mTICI2b-3率上达到98%,Red62为100%;对于AIS患者,无论血栓性质如何,采用Penumbra RED抽吸导管进行抽吸取栓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最后,围绕几例经典病例的救治过程,Donald Francis Frei Jr.教授指出:Penumbra RED抽吸导管具有优异的通过性以及良好的血栓捕获能力,同时其多样的规格(RED62\RED68\RED72)适用于不同直径血管闭塞时的抽吸取栓治疗。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取栓进展及治疗策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伟教授
胡伟教授带大家详细回顾了后循环卒中取栓治疗相关的大型临床实验(BASICS、BEST、BAOCHE、ATTENTION)的结果后指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取栓优于药物治疗,尤其指出ATTENTION研究与BAOCHE研究在推荐取栓方式上最大不同之处在于ATTENTION主要采取抽吸治疗,推荐使用有抽吸适应征的ACE68,并高度评价了ACE68在研究中的优异表现,大部分治疗均可实现一次抽吸再通。在此基础上,胡教授分享了一系列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病例的救治,通过回顾这些病例的救治过程,胡教授向大家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病变性质和闭塞部位制定适宜的取栓策略。
我如何应用ADAPT——沧州市中心医院刘永昌教授
刘永昌教授通过回顾本中心抽吸取栓的发展历程以及COMPASS的研究结果,指出抽吸取栓最大的特点是快速、简单;抽吸取栓需关注三个方面:1精准的选择病例(栓塞病变)、2关注血栓性质、3对于到位困难,需要苦练技术+精准选择器械,刘教授通过一些列经典真实案例,并对以上三个问题做了详细阐述,尤其在抽吸技术及器械选择部分,包括导管如何塑形、如何过弯,如何利用NeuronMax搭建更好的通路、抽吸泵与手动抽吸的优劣势等问题刘教授做了非常详尽的讲解;刘教授总结:患者良好预后与快速开通血管直接相关,快速开通血管与手术策略相关,对患者发病机制和血栓性质的判断对于制定适宜的手术策略至关重要,筛选合适病例后选择与目标血管直径匹配的抽吸导管进行ADAPT技术抽吸取栓可以使困难病变(如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末端大负荷血栓等)简单化。最后,刘教授指出,选择ACE68进行ADAPT技术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实现血管再通。
G致抽吸——GT68产品介绍和病例分享——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刘曙东教授
刘曙东教授首先带大家回顾了抽吸取栓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临床对抽吸导管的需求(到位性、管腔稳定性、高血栓移除力);随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GT68颅内血栓抽吸导管用于抽吸取栓的临床优势。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分享了2例成功通过GT68颅内血栓抽吸导管取栓治疗的病例,通过回顾这2例患者的救治过程,刘教授总结指出:GT68颅内血栓抽吸导管是一款具有进口品质的国产抽吸导管,具有优异的输送性以及优异的血栓抓取能力,用于抽吸取栓时可高效开通闭塞血管。
G致通路——GMAX088产品介绍和病例分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浩文教授
徐浩文教授首先总结了临床对通路产品的需求:快捷、稳定、到位高、安全、兼容性;随后,徐教授详细介绍了GMAX088的设计优势(高到位、大内径、强支撑)。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分享了3例成功通过GMAX088辅助治疗的病例(包括动脉瘤、大血管闭塞等)。通过病例回顾,刘教授总结指出:GMAX088是一款专为神经介入设计的国产输送导管,其“高到位、强支撑、大内腔”的特点能使得手术更快、更稳、更安全。
在本场“新产品 新技术”专题会中,国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将为大家带来INSIGHT研究结果的解读,同时介绍新一代抽吸导管RED的临床优势;在此基础上,健适医疗一线研发团队的专家也将为大家详细讲述引进取栓新产品和新技术背后的故事。
01.INSIGHT研究结果解读&新一代抽吸导管RED——瑞士医学中心Donald Francis Frei Jr.教授
Donald Francis Frei Jr.教授再一次回顾了INSIGHT研究结果,指出:INSIGHT研究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AIS患者的血栓性质如何,采用Penumbra RED抽吸导管进行抽吸取栓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Penumbra RED抽吸导管具有优异的通过性以及良好的血栓捕获能力,同时其多样的规格适用于不同直径血管闭塞时的抽吸取栓治疗。
02.健适无锡创新中心和技术转移的优势——健适研发运营团队韩秀吉
韩秀吉女士在此介绍了健适无锡创新中心(产学研一体的开发教育平台)的基本情况,中国创新医疗科技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国内企业鼓励创新的主要方式。随后,围绕“技术转移的定义”,“技术转移与其他创新路径的区别”,“技术转移流程及标准”以及“技术转移的挑战和价值”,韩女士也逐一展开了详细阐述,技术转移使得国内企业站在巨人肩膀上,充分利用国内供应链的优势,通过更有效的研发流程,将全球先进的疗法快速推向中国市场。
本次OCIN 2022健适四大专题会在专家们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圆满结束。在急诊取栓领域,我们可能仍然面临着很多尚未明确的争议,但争议终将愈辩愈明。今日的会议已经结束,但神经介入人求知探索、勇于前行的脚步将永不停歇;而作为“瑞”意进取的国产新秀,健适医疗也将继续发力,力争在取栓之广阔宇宙献上自己的智慧和热血,打造更符合中国国情及国人体质的优质神经介入器械!
观看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直播结束后可通过同链接观看录播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