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发布 | 832阅读

复旦舒友生教授、北师大王大辉教授丨纹状体内特定神经元存在功能性自突触


排版 | AiBrain 编辑团队



综述简介

纹状体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而非中等多棘投射神经元)发育有功能性的自突触

Functional Autapses Form in Striatal Parvalbumin Interneurons but not Medium Spiny Projection Neurons



王轩1 • 王大辉1• 舒友生2


1系统科学学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中国

2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神经外科,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上海200032,中国


第一作者:王轩

通讯作者:王大辉、舒友生

纹状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脑区之一,对于运动控制、学习记忆、情感表达等许多行为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纹状体中的主体神经元是多棘投射神经元(spiny projection neuron, SPN),它们通过轴突向其他脑区进行投射,与其靶脑区神经元形成化学突触以传递神经信号。之前的一些研究推测,SPN上可能存在着一种形成于神经元自身的轴突与胞体或树突之间的特殊类型化学突触,也就是自突触。自突触的结构在皮层、海马等脑区特定类型神经元上的存在均已得到证实,并会对神经元自身的放电活动提供反馈调控。然而,纹状体神经元是否形成功能性的自突触还未有定论。


首先,在急性分离的小鼠脑片上,研究人员对纹状体神经元进行全细胞记录,利用动作电位高频爆发后自突触上延迟出现的神经递质非同步化释放(asynchronous release, AR)现象来识别记录的神经元是否具有功能性自突触。惊讶的是,所有记录到的SPN在动作电位爆发后都没有自突触的AR现象,即使是在细胞外液中存在促进AR的锶离子(Sr2+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AR,提示SPN并没有发育出自突触结构。相反,在另一类纹状体神经元,即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阳性的中间神经元上,研究人员在约半数的记录细胞中观察到了稳定的自突触AR事件(图1A),同时在形态学上也观察到了可能的自突触位点(图1B)


随后,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PV神经元的自突触反应是由离子通道型的GABAA受体所介导的,其强度取决于动作电位爆发的频率和数量。自突触的存在让PV神经元可以对自身放电活动进行负向反馈调节。电生理实验和计算模拟结果均表明,自突触通过自我抑制也调节了PV神经元的放电模式。


接着,通过构建包含自突触的纹状体的网络模型,研究人员发现PV神经元的自突触可以调节特定频段的网络振荡。


图1  A (上)电压钳模式下,具有自突触的PV神经元高频发放后出现延迟的神经递质非同步化释放(AR)现象(箭头);(下)突触后AR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时间的关系。虚线显示了动作电位爆发开始的时间。B (左)一个PV神经元的三维重构图。红色代表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蓝色代表轴突及其分支。三个黑色虚线方框指示可能存在自突触连接的位点。(右)三个可能的自突触位点的高倍放大成像。箭头指示轴突与树突紧密接触的位点。

△上下滑动查看△


综上所述,在成年小鼠纹状体中功能性自突触存在于PV阳性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不存在于纹状体的主体神经元SPN。PV神经元的自突触不但反馈调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同时也影响其放电模式,特别是簇状放电模式。PV神经元通过自突触的自我反馈以及常规突触对其他神经元的抑制性调节,实现对纹状体网络活动的调控。因此,自突触也是形成纹状体内神经环路的重要结构元件。


关键词:纹状体;多棘投射神经元;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自突触;非同步化递质释放;计算神经建模


原文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64-022-00991-x





AiBrain神经科学新媒体为舒友生教授课题组的工作制作了视频介绍,欢迎点击了解!


往期精彩回顾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