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发布 | 768阅读
颅脑和脊柱畸形

胸腰椎交界区微创侧方入路的外科解剖

张强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 (南山医院)

江伟

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美国巴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外科的David S. Xu等系统阐述胸腰椎交界区微创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关解剖及操作;文章发表在2021年12月的《J Neurosurg Spine》在线。


——摘自文章章节


Ref: Xu DS,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21 Dec 31:1-8. doi: 10.3171/2021.10.SPINE21793.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胸腰椎交界区包括从胸11至腰2椎体,其周围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多项研究描述胸腰椎交界区相关的解剖和不同的微创手术入路,例如近年来微创前外侧腹膜后入路行多节段椎体间融合术,但很少有研究能清楚地概述胸腰椎交界区入路的恰当选择和实施。美国巴罗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外科的David S. Xu等系统阐述胸腰椎交界区微创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关解剖及操作;文章发表在2021年12月的《J Neurosurg Spine》在线。


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9例新鲜冰冻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并结合临床病例,阐明胸腰椎交界区微创手术入路的解剖关系及入路选择的注意事项。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腹膜后间隙和胸膜后间隙位于同一体腔外,通过膈肌在肋骨和腰1横突的外侧附着和相互分隔。如果分离膈肌在外侧的附着,并向前牵拉膈肌,腹膜后间隙和胸膜后间隙就可以相连续,能够完全到达胸腰椎交界区。胸12至腰1的椎间隙暴露可以通过传统的腹膜后外侧入路,将第11和12肋骨向头侧移位;或者向尾侧移位肋骨,膈肌从其外侧附着处游离出来,实施膈肌后入路。胸11至胸12椎间隙可以经胸膜后入路抵达,不需要明显移位膈肌。

图1. 患者的体位。入路侧面朝上,髂嵴位于手术床折弯15°处水平(白色箭头),下肢和膝关节尽可能屈曲。

图2. 腹壁和胸壁的解剖层次。A. 图示在侧方入路中腹壁前外侧面的组织层次,由浅入深依次是皮肤、皮下脂肪、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腹横筋膜。B. 图示在侧方入路中胸壁前外侧面的组织层次。


图3. 膈肌及其附着结构。A. 左侧胸壁解剖,可见胸腔与腹腔通过膈肌(双箭头)分隔。壁层胸膜位于膈肌的头侧,其外侧和膈肌相延续。分离膈肌和腹膜可见腹膜后间隙,由于膈肌向腹腔凹陷,因此,也可以将膈肌从第11和第12肋骨的内侧面分离并向前牵拉进入腹膜后间隙。B. 去除第11和第12肋骨后的左侧胸壁。向前牵拉膈肌,暴露出内侧和外侧弓状韧带(星号)在腰1横突的附着点。C. 膈肌内、外侧的附着。


图4. 侧方入路所见的体腔和体腔外结构。


图5. 没有移位膈肌的腹膜后入路。标准腹膜后外侧入路暴露过程中照片。可见腹外斜肌(黑色箭头)、腹内斜肌(白色箭头)、腹横肌(黑色双箭头)的纤维和腹膜后脂肪(星号)。


图6. 膈肌后入路。A. 左侧膈肌后入路,显露第11肋骨。B. 去除第11肋骨后,可见膈肌(星号)与胸膜(双星号)相延续,边界清晰(单箭头)。胸膜上覆盖一层薄薄的胸腔内筋膜(双箭头)。C. 向前牵开膈肌和腹膜后,可见腰大肌的侧面(双星号),及外侧(单箭头)和内侧(双箭头)弓状韧带在腰1横突(星号)的附着点。D. 扩开腰大肌并将牵开器固定在腰1-腰2椎间隙后,在椎体(虚线)的腹外侧面可见膈肌的左侧脚。


图7. 胸膜后入路。A. 右侧胸膜后入路到达胸11-胸12椎体的术中照片。去除第11肋骨,打开胸腔内筋膜(箭头),显露胸膜(星号)。B. 继续向内分离,使用手持牵开器牵开胸膜腹侧,确定其与胸腔内筋膜的分界(箭头),并松解两者之间的粘连。C. 到达椎体外侧面后,胸腔内筋膜延续为肋骨头骨膜和椎前筋膜。肋骨头(星号)可用来定位其深部的椎弓根以及其头侧的椎间隙。


研究结论



作者指出,无论有没有移位膈肌,都可以通过微创体腔外入路到达整个胸腰椎交界区。经腹膜后间隙入路可到达胸12-腰2椎间隙,有时需要去除第11或第12肋骨;如果胸廓突出很明显,则需要选择经腹膜后入路,将膈肌从其外侧附着处分离。经胸膜后间隙入路可到达胸11-胸12椎间隙。对于多个节段的病变,可以联合使用这些入路。入路的选择取决于病变的部位、需要移位膈肌的程度及肋骨的解剖。


编译1214.pn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