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描述
患者,男性,在其12岁时(2005年5月)出现左耳听力下降,头部核磁检查示双侧桥小脑角区、左额颞占位。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病2型,左侧桥小脑角区肿瘤行伽马刀治疗。2005年11月行手术治疗切除左额颞肿瘤,术后病理:脑膜瘤。
2007年患者出现右耳听力下降,头部核磁提示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较前增大,考虑为前庭神经鞘瘤,后行伽马刀治疗,治疗后右耳听力无改善。
2010年患者出现右侧突眼,头部核磁检查示鞍区及右中颅窝占位,行第2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脑膜瘤,术后突眼缓解。
2013年患者出现右侧面瘫,影像学检查示颅内多发占位,右侧桥小脑角区占位较前增大,再次行伽马刀治疗右侧桥小脑角区前庭神经鞘瘤。
2018年5月患者出现癫痫发作,2018-05-31行头部核磁检查,提示双侧桥小脑角区占位,鞍区、鞍旁、左额颞巨大占位。2018-06-11行第3次手术治疗,大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脑膜瘤,局部呈非典型脑膜瘤形态,Ki-67(5-10%)。
2020年3月出现右眼视力下降。2020-03-30 核磁示颅内多发占位,其中鞍区巨大团块状异常信号,累及双侧中颅窝底及颞下窝。左颞叶内侧受压,体积约73*49*55mm(图1)。
图1. 2020-03-30 MRI,颅内多发占位。
贝伐治疗效果不佳
2020年4月10日起行贝伐珠单抗500mg q2w方案化疗,共行8周期,末次治疗日期为2020年8月4日。2020年8月20日核磁示鞍区及鞍上肿瘤较前缩小不明显(图2)。
图2. 2020-08-20 MRI,肿瘤较前稳定。
阿帕替尼后肿瘤缩小且疗效持久
2020年8月22日就诊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肿瘤化疗科,并于2020年8月25日开始行阿帕替尼(一种口服的抗血管靶向药)治疗,每2个月复查核磁。16个月后核磁提示肿瘤缩小明显(图3)。
图3. 2021-12-22 MRI,肿瘤较治疗前缩小。
之后继续阿帕替尼治疗,期间每2个月复查核磁。2022年9月14日,阿帕替尼治疗2年后,核磁提示肿瘤较前增大(图4)。
图4. 2022-09-14 MRI,肿瘤进展。
患者经阿帕替尼治疗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为24.7个月。进展后继续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肿瘤化疗科行更换方案治疗。目前仍在治疗中。
专家点评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肿瘤之一,起源于蛛网膜帽状上皮细胞。非典型和间变性(恶性)脑膜瘤约占所有脑膜瘤的5%~7%(恶性约1%~3%)。非典型脑膜瘤(WHO 2级)/恶性脑膜瘤(WHO 3级)的标准治疗为手术全切+放疗。然而,即使经标准治疗后,肿瘤仍会出现进展/复发。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3级脑膜瘤的辅助治疗,及无法再手术或放疗的2级脑膜瘤挽救治疗。脑膜瘤目前没有标准治疗药物,处于试验性治疗阶段。细胞毒类药物,羟基脲、替莫唑胺、曲贝替定在脑膜瘤疗效不佳。生长抑素类药物疗效在不同研究结果不一致,有待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一定疗效(客观有效率10%)。抗血管生成类药物贝伐珠单抗可使肿瘤稳定,但很难使肿瘤缩小,舒尼替尼有一定疗效,但需警惕颅内出血。
本例患者在复发后,应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效果不明显,肿瘤未见明显缩小。之后更换了口服的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阿帕替尼之后,肿瘤缩小,且疗效持久达2年。较历史研究药物疗效更优。针对阿帕替尼用于治疗复发脑膜瘤,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肿瘤化疗科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有效率达50%以上,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75%。
最后,专家提示:阿帕替尼的不良反应管理特别重要,专业脑肿瘤化疗医生可提高患者依从性,避免自行停药或不规律服药影响疗效。
敬请注意:本文仅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之用,文中的所有信息均不作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如出现文中描述的症状,请及时就医。
盖菁菁 医生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神经外科博士后。
目前主要负责科室的科研工作。
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审校专家介绍
张俊平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
神经肿瘤化疗科主任。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肿瘤学博士,神经肿瘤化疗博士后。
哈佛大学神经肿瘤化疗访问学者获2016首都优秀青年医生奖。
北京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业特长:脑胶质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等原发恶性神经系统肿瘤的化疗。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前往张俊平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查看更多“创伤重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