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出血性卒中又到了一个高峰期,各家医院的急性脑出血病人数量又出现了明显上升。而当前的疫情又限制了患者的流动,对脑出血采取何种诊断与治疗最有效,成为相关人群关注的一个话题。
脑出血的CT表现
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又叫脑溢血,是指脑内动脉破裂引起的脑内出血,脑出血有很多种原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导致脑出血,还有一些原因是跟脑内血管病变有关系,包括动脉瘤可以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有一些病变,比如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还有烟雾病,这些血管病导致脑出血也是不少见的。脑出血与脑缺血,共同构成卒中,分别占20%与80%。
脑出血的诊断一般需要到医院做头颅CT检查。若CT检查发现脑内有异常高密度影,就可以明确诊断是脑出血。CT检查同时可以出血部位,如脑实质内、脑室内、硬膜外/下、蛛网膜下腔等,进而辅助判断原因,这时有时需行头颅磁共振或者头颅CT/MRA/DSA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同时还可根据出血的形态,判断再出血的可能。
如果为继发性脑出血,原因为动脉瘤,应积极手术。而对于更为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脑实质出血),应该如何处理?
脑出血急救流程
这是脑出血患者及家属最常见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知识。
脑出血治疗的首要目标是什么?防止再出血。因此对于大多数脑出血,如果判断稳定,并不急于手术。而是要控制血压,高血压要得到效控制是第一件事,安静卧床、防止再出血,减少继发伤害,避免二次打击。
脑出血手术目的是什么?这里手术一般指的就是血肿清除术。手术的目的就是:1、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减少血肿的占位效应,将血肿尽可能地完全清除,尽快解除因占位体积造成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如脑疝就是一种紧急情况就需要急诊处理(这时或者更紧急的事是:去骨瓣减压术),否则损伤就不可逆;2、同时因血肿被器械及时清除前,它自身就会发生代谢,产生一些毒性产物(珠蛋白、血红素、铁离子、自由基、神经毒素、兴奋性氨基酸),它就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一些不良作用,如水肿,血管痉挛,神经元坏死或脑积水(阻塞脑脊液通路),清除这些毒物就可减少相应的神经损伤。
不过在选择手术前应知晓,任何手术均是通过一定途径将器械引入血肿区域(脑部组织),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甚至有时会带来并发症(再出血、感染、脑功能受损);目前的趋势是手术向着微创化方向发展。最终在手术获益与手术可能损伤之间权衡,选择收益风险比高的治疗方式。
脑出血手术有明确的适应症。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一般要手术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出血量(血肿大小)、出血部位,以及症状严重程度是其中重要的考虑因素,同时要考虑当地的技术条件与手术时机。有以下简便的原则可以参考:
出血量:一般认为,大脑半球出血量>40ml,小脑出血>10ml,脑干出血>5ml应行手术治疗。如先采取内科治疗,也应做好一切术前准备,以便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进行手术干预;对于小脑幕上血肿量<20mL、无显著颅高压临床症状者,一般应该选择内科治疗。
出血部位:浅表部位出血者优先考虑手术,脑室出血及邻近脑内血肿破入脑室时,优先行脑室引流+尿激酶溶血;深部或功能区出血,慎重手术或采用微创方式手术。
病情严重:意识轻-中度障碍伴缓慢加深者,有活动性出血或继发性损害加重可能,应积极手术;对于幕上幕下血肿,脑疝或风险较高,有显著ICP升高者,应尽快行开颅手术;对于全身状态差、生命体征不稳,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手术时机:对于严重颅内高压甚至已经发生脑疝的患者,手术必须争分夺秒,越早越好。其它情况,理想的时间窗为6小时至72小时。
手术方式: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和神经内镜辅助清除血肿由于定位精准、创伤较小,适应症不断拓宽。开颅手术更适合有脑疝或风险高患者。
向左走,向右走?
卒中本身因高致残致死率而成为国人首位健康杀手,我们最好不让其发生,因此对脑出血预防是第一位的。但一旦发生,脑出血的预后差异也较大。
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并发症相关。病情不严重的患者,预后良好;对于严重的患者,将会危及生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整体上脑出血致死率较高,急性期为30-40%,是脑血管病重病死率最高的。病情稳定后,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约占30%,包括感觉、语言、运动功能障碍。并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肌肉运动丧失、说话或吞咽困难、语言及理解困难、记忆力柜失或思维困难,情绪障碍、痛疼,行为和自理能力变化。
脑出血后的神经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每一个脑出血患者或家属均要深刻理解这一点,30%的完全康复人群就在其中,这个过程非常关键,同时可能比较漫长,无疑这是卒中患者康复的最后一个门槛。对于康复,我们应该:
尽早开始:如有可能,患者应尽早开始适合的和安全性好的康复治疗,适度的强化康复治疗措施并逐步合理地增加强度。早期病情稳定后就可开展床旁康复。
主动参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应认识到参与康复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康复训练,较被动参与能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全面康复:康复应当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合理用药预防疾病复发。同时中医西结合,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
循序渐进:当患者功能恢复达到平台期之后,开始接受家庭康复治疗。训练量应逐步增加,由小到大,训练功能应由简单至复杂,如先训练基本的运动感觉功能,后期训练认知等社会功能。
持之以恒: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康复治疗必然是长期的,3-12个月是黄金恢复期;患者需要耐心,并在出院后坚持锻炼、居家康复与医院康复相一致,才能达到较好的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中国急救医学2020,40(8):689-693
科普结束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科普文章投稿请发送至邮箱help@medtion.com
邮件主题“科普投稿+文章标题”
请在邮件最后附上您的联系方式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