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9-10日,备受瞩目的2022年LINNC(Live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 Neurosurgery Course)中国实拍医学案例研讨会(LINNC China 2022)在巴黎、上海和北京两国三地以实时连线的方式成功举行。这是继2019年LINNC China中国实拍医学案例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办后,全球新冠疫情持续三年以来,世界神经介入领域又一次将目光锁定中国。LINNC大会主席兼创始人、国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Jacques Moret教授、Laurent Spelle教授联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携手众多国内知名神经介入专家,围绕前交通动脉瘤、机械取栓技巧及挑战、分叉部动脉瘤和颈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等四大专题,带来24台手术实战病例的分享和讨论,截至发稿时间累计超过2万人次观摩学习,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LINNC China-Day 1
首日的会议由法国Bicêtre医院Jacques Moret教授&Laurent Spelle教授团队、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团队带来精彩手术实拍病例分享。
01
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的动脉血流处理及血流导向装置应用
来自法国巴黎Bicêtre医院的Jacques Moret教授和Laurent Spelle教授首先带来3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病例分享。
病例1: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前交通动脉瘤的愈合效果。患者女,60岁,CT扫描检查提示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m An),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MRI随访显示残余Acom An进展,5年随访检查提示复发。术中使用AXS Infinity 90cm长鞘、AXS Catalyst 5F中间导管、Synchro 14微导丝、Hybrid 0.08"导丝协助XT-27微导管到位、2.5mm×12mm Surpass Evolve血流导向装置释放于右侧A2-A1段。术后患者接受双抗治疗,9个月随访提示动脉瘤愈合良好。
病例2: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复发前交通动脉瘤致术后血流逆转。患者男,64岁,SAH Fisher 2级,检查提示破裂Acom An,于外院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6个月造影提示复发,左侧A1、A2段纤细,大脑前动脉供血主要来自右侧。术中使用Neuron MAX 90cm长鞘、Fargo Max 105cm导引导管、Synchro 14微导丝、Headway 17微导管、2.25mm×16mm Silk Vista Baby血流导向装置置于右侧A2-A1段,并采用球囊增加支架贴壁性。术后患者接受双抗,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提示残余动脉瘤有供血,需进一步处理。
病例3:经绕行双侧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术治疗复发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女,55岁,2003年接受左侧破裂MCA动脉瘤以及2处未破裂动脉瘤(Acom An及右侧Pcom An)的手术治疗,2018年两处动脉瘤复发。Acom An术中使用AXS Infinity 80cm桡动脉入路长鞘、Phenom Plus中间导管、Avigo14微导丝、Phenom 27微导管、2.5mm×12mm Pipeline Shield血流导向装置释放于右侧A2-A1段。术后3月造影随访提示A1、A2段畅通,但动脉瘤仍需二次治疗。
专家讨论
刘建民教授团队、张鸿祺教授团队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顾宇翔教授围绕前交通动脉瘤栓塞和血流导向装置等应用各抒己见,对患者的潜在治疗选择和策略、术中技术细节、前交通动脉瘤术前评估、双抗治疗的具体实践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讨论。
针对第一例Acom An的诊疗策略,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清海教授认为,可以通过支架辅助栓塞或弹簧圈单纯栓塞+闭塞前交通的形式进行复发病灶的治疗。若考虑选择支架治疗时,倾向选择LEO Baby或Neuroform Atlas支架,从左侧A2释放至右侧A1进行载瘤动脉保护。在治疗过程中,支架导管在通过颈内动脉末端超选右侧A1时,导管头端在通过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时出现了“台阶效应”,对于这一现象,黄清海教授建议使用Transend Floppy这类交换导丝进行支撑,能够实现非常好的效果。
针对第二例Acom An的诊疗策略,除了瘤体与载瘤动脉相对位置不同外,右侧A1优势,瘤体也相对更大。刘建民教授指出,WEB植入或支架辅助栓塞相对更加合理,而FD对于单侧A1供血的前交通动脉瘤可能无法保证前交通复合体的血流。顾宇翔教授指出,采用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既能够增加栓塞致密程度,也能够保证前交通复合体血流稳定。并引出了不同分型的前交通复合体应用FD治疗的有效性差异。对此,刘建民教授认为,对于前交通动脉瘤,单纯着眼于修复一侧的血流可能是不够的,应当重点关注前交通复合体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手术计划。
美敦力卫星会
来自阿根廷圣卡米利亚诊所的Pedro Lylyk教授带来《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脑动脉瘤(PEDESTRIAN)研究的长期结局:Shield亚分析》主题讲座,从动脉瘤治疗和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历史、PED Flex & PED Shield的演化、血流导向应用难点以及术中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强调了Pipeline Shield栓塞装置在脑动脉治疗历程中的突破性地位。
02
前交通动脉瘤的管理
在本主题环节中,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赵瑞教授、周宇教授和吴一娜教授蓄势以待,继续围绕“前交通动脉瘤”的主题对其管理策略进行精彩的病例展示。
赵瑞教授带来一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女,73岁,SAH起病,Hunt-Hess 1级,GCS 15,检查提示多发动脉瘤,包括Acom An、左侧Pcom动脉瘤、右侧MCA动脉瘤以及右侧OA动脉瘤。术中采用H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使用Hydroframe、Hypersoft,并使用2.5mm×18mm LEO Baby颅内支架置于左侧A2-A1段。术后6月MRA随访可见双侧A2段通畅。
周宇教授带来一例X型支架治疗复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男,73岁,GCS 15,检查提示大型前交通动脉瘤。术中采用X型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双侧置鞘,使用6F长鞘、105cm Navien、Traxcess 14微导丝、Headway 17微导管、Echelon 10微导管、并释放2.5/17 LVIS Junior支架2枚。术后4月随访情况良好,mRS 0分。
吴一娜教授带来一例T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女,57岁,颅内多发动脉瘤伴有高血压,包括Acom动脉瘤、左侧Pcom动脉瘤、左侧AchA动脉瘤。Acom动脉瘤治疗术中采用T型支架辅助栓塞技术,释放2枚2.5/18 LEO Baby支架,辅以Axium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CT提示无出血,予以双抗治疗,术后2月随访时患者mRS 0分,影像提示血栓形成,拟行进一步治疗。
专家讨论
Moret教授、Spelle教授、刘建民教授、张鸿祺教授及其团队专家在病例分享期间不断建言献策,针对具体患者的动脉瘤情况思考责任病变的识别、潜在的其他治疗策略、对侧支架放置处理、双侧血流导向装置策略、双支架放置的血栓并发症预防以及分流患者的双抗疗法等关键点逐一进行深度挖掘。
巴尔特卫星会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强教授带来《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对支架辅助弹簧圈(SAC)治疗挑战、LEO Baby应用实践和血流导向疗效及其优势展开深度阐述。
03
脑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式——取栓术:M1段闭塞的具体问题
卫星会后,精彩不停。在本主题环节,Moret教授和Spelle教授开启新的病例主题,围绕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相关的问题继续带来3例病例分享。
病例1:BADDASS技术(“全套技术”)治疗NIHSS评分高的M1段闭塞。患者女,47岁,因车祸急诊就诊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有失语,基线NIHSS评分25分,ASPECT 4。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转运至其他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造影证实M1段闭塞后,决定采用BADDASS技术治疗。使用Arrow 9F长鞘、FlowGate 8F球囊导引导管、AXS Catalyst 6F/132 cm中间导管、Trevo Pro 18导管以及Trevo XP ProVue支架完成TICI 3级再通。术后第1天患者NIHSS降至1分;术后3月mRS评分2分。
病例2:远端抽吸治疗NIHSS评分低的M1段闭塞。患者女,69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双眼右侧视野缺失,基线NIHSS评分3分,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机械取栓术中使用80 cm Arrow 8F长鞘、Sofia Plus导管进行抽吸治疗,实现再通。术后第1天患者NIHSS降至0分。
病例3:球囊保护联合支架取栓(“传统技术”治疗)NIHSS评分高的M1段闭塞醒后卒中。患者男,34岁,左利手。醒后发现右侧肢体无力和语言障碍,基线NIHSS评分18分,符合Dawn/DEFFUSE 3研究入组标准,采用机械取栓进行治疗。术中使用80cm Arrow 8F长鞘、FlowGate 8F球囊导引导管、Rebar 27、Synchro 14微导丝以及4×25mm Solitaire Platinum等。术后5天,患者NIHSS评分降至6分,术后1月随访提示支架在位良好。
专家讨论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杨鹏飞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高鹏教授和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伟教授在病例分享期间针对时间窗内大核心梗塞取栓、BADDASS技术细节、麻醉方式选择、ICAS合并急性梗塞的治疗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
史赛克卫星会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Geoffrey Colby教授带来《血流导向装置的演变:使用Surpass Evolve的经验》主题讲座,分享Surpass Evolve的实际病例应用经验,并对就其临床优势作出精彩总结。
04
机械取栓技巧及挑战
紧接“取栓”话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高鹏教授、杨斌教授和陈健教授也带来了3例精彩的病例展示。
高鹏教授带来合并潜在狭窄的Lt-M1段急性闭塞取栓。患者男,52岁,就诊时轻度昏迷、失语、凝视麻痹,基线NIHSS评分21分。采用SWIM技术进行取栓,术中使用Catalyst 7导管、Rebar 18微导管、Trevo XP Provue 4-30 mm、Synchro微导丝、Apollo支架等。术后3天复查CTA证实血管通畅。
杨斌教授带来急性左侧椎动脉V4段闭塞机械取栓一例。患者男,70岁,突发意识丧失,心脏骤停,GCS 5分,基线NIHSS评分38分,高血压病史,既往检查提示左椎V4段重度狭窄。术中使用ADAPT技术,未成功再通血管,后进行2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术后持续昏迷,继续接受气管造口术和高压氧疗法,术后三周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陈健教授带来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介入再通。患者男,70岁,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NIHSS 16分,入院检查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闭塞伴左半球缺血半暗带。术中单纯ADAPT技术抽吸失败后,改用SWIM技术二次开通,联合球囊扩张式支架良好开通。术后48h MRI检查提示总体情况良好,患者mRS为1。
专家讨论
Moret教授、Spelle教授、刘建民教授、焦力群教授及其团队专家围绕病例分享相关的取栓术前评估、梗塞急性期管理和判断、即刻或延迟再闭塞、卒中的磁共振应用等问题畅所欲言,为与会专家和观众提供了诸多颇有建树性的建议和见解。
LINNC China-Day 2
在首日精彩的实拍病例演示探讨后,第二日的会议继续由法国Bicêtre医院Jacques Moret教授&Laurent Spelle教授团队、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教授团队带来精彩手术实拍病例分享和探讨。
05
分叉部动脉瘤:Y型支架置入术vs. WEB装置置入术
法国Bicêtre医院Jacques Moret教授、Laurent Spelle教授团队首先带来3例录播病例展示。
病例1:激光雕刻Y型支架治疗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男,54岁,右侧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中使用Neuron Max 6F长鞘、FargoMax 6F微导管、Excelsior XT-17、Synchro 14微导丝、Neuroform Atlas、Target Helical Ultra弹簧圈治疗。术后6月随访显示动脉瘤闭塞良好。
病例2:囊内扰流装置治疗左侧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女,66岁,左侧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中使用Neuron Max 6F长鞘、FargoMax 6F微导管、Via 17微导丝、Synchro 14微导丝、Scepter XC球囊、WEB 17 SL 5-3治疗。术后8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患者恢复良好。
病例3:Y型编织支架治疗未破裂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男,42岁,MRI示右侧MCA动脉瘤。术中使用Neuron Max长鞘、Navien 6F115cm导引导管、Vaso 10、Synchro 14微导丝、LEO Baby支架以及弹簧圈进行治疗。术后6月患者主诉间歇性左侧肢体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正常。1年随访显示动脉瘤闭塞良好,患者情况稳定。
专家讨论
刘建民教授团队、张鸿祺教授团队以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围绕相关病例的无症状分叉部动脉瘤管理、动脉瘤传统治疗方式、支架放置选择、WEB临床使用研究与“医工结合”现状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MicroVention卫星会
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Adam Arthur教授带来《WEB动脉瘤栓塞系统:GCP研究的五年证据》主题讲座,对WEB-IT的5年安全性结局、与术后1年结局比较以及二次治疗并发症等情况展开介绍。
06
分叉处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
卫星会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叶明教授、李桂林教授和胡鹏教授也带来了3例精彩的病例展示。
叶明教授带来颈内动脉床突旁未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一例。患者女,67岁,间歇性头痛1月余,经MR和MRA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方案治疗。术中使用8F长鞘、8F Envoy导引导管、115 Navien中间导管、Echelon 10、Synchro 14、Hyperglide 4/15球囊、Wallaby弹簧圈系统进行治疗。术后3.5年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
李桂林教授带来T型支架辅助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女,51岁,诊断为右侧颅MCA动脉瘤,行T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使用6F Envoy导引导管、Echelon-10微导管、Prowler Plus微导管、Synchro14微导丝、Enterprise 4.5-31支架/Atlas支架、Axium 3D QC弹簧圈进行治疗。术后造影提示动脉瘤闭塞良好,患者无其他症状。
胡鹏教授带来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及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患者男,右侧M1分叉部、AchA未破裂动脉瘤,两年前接受左侧破裂M1动脉瘤夹闭。术中使用6F Envoy导引导管、SL-10、Enchelon-10、Synchro 14微导丝、Prime弹簧圈和Atlas支架进行治疗。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两天后出院,术后予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
专家讨论
07
血流导向装置是否已成为ICA虹吸段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式?
法国Bicêtre医院Jacques Moret教授、Laurent Spelle教授团队带来三例录播病例展示。
病例1:FD辅助弹簧栓塞左侧ICA大型未破裂动脉瘤合并虹吸段狭窄。患者女,66岁,使用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术中使用Neuron Max 6F、Neuron 6F导引导管、Headway导管、FRED血流导向装置和MicroPlex 18弹簧圈进行治疗。术后2年随访显示动脉瘤无残留,患者恢复良好。
病例2:血流导管向密网支架治疗无症状左侧小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男,29岁,9岁时左T颈动脉动脉瘤夹闭治疗,MRI提示4mm的左侧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术中使用Neuron Max长鞘、FargoMax微导管、Marksman 27/Avigo 14微导丝和Pipeline Flex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6个月随访造影发现血管狭窄,需进一步治疗。
病例3: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复发破裂后交通动脉(PCom)动脉瘤。患者女,55岁,血管造影提示颈内动脉破裂Pcom动脉瘤,使用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术中采用Neuron Max 6F长鞘、FargoMax 6F导引导管、XT 27支架导管、Phenox P64血流导向装置进行治疗。患者术后24小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6个月随访发现动脉瘤完全消失。
专家讨论
刘建民教授、张鸿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洪韬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及其团队专家在倾听法国专家的病例分享同时,对动脉圆锥部动脉瘤的治疗、脑动脉瘤7mm阈值的当代实践价值探索、支架内狭窄原因和处理、随访期CT或其他技术检查支架内狭窄的经验等问题进行了切磋和交流。
沃比医疗/Phenox卫星会
08
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强教授、左乔教授、吕楠教授延续“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的主题带来3例病例展示。
李强教授带来桥接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巨大颈内动脉动脉瘤。患者女,33岁,伴有头痛1年,有一巨大ICA动脉瘤。术中使用6F Navien、5Fr Chaperon、Echelon 10建立通路,采用PED 4.0/35mm外加Axium 25/50等弹簧圈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MRA提示血管愈合良好,术后9月突发右侧肢无力和失语,需进一步治疗。
左乔教授带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女,70岁,于2021年接受右侧MCA分叉部破裂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022年接受左侧Pcom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使用XT-27、Echelon-10 (EV3)、0.014''ASAHI以及Neuroform EZ支架和Axium弹簧圈等。术后7月MRA随访提示动脉瘤栓塞。
吕楠教授带来大型颈内动脉动脉瘤分期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患者女,59岁,高血压史,手术治疗左侧ICA动脉瘤。术中采用弹簧圈栓塞联合FD技术,使用Axium弹簧圈、PED 4.5/25等。术后7月造影随访显示血流畅通。
专家讨论
聆听最后一个主题的病例分享后,刘建民教授、张鸿祺教授等专家仍热情洋溢,围绕相关病例的载瘤动脉闭塞原因、FD二次治疗技术和FD优劣、双抗治疗实践、ICA支架置入位置、血流导向装置应用等话题再次展开钻研与探讨。

大会总结
为期两天的LINNC China 2022会议在精彩的病例分享和讨论中落下帷幕。法国Bicêtre医院Jacques Moret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总结致辞:特别感谢上海刘建民教授团队和北京张鸿祺教授团队,感谢你们准备的精彩病例,同时感谢今天所有与会的专家,让我们受益匪浅。和中国同事一起讨论病例,我感到非常愉快。感谢脑医汇-神介资讯等数字平台为我们提供的实时转播和现场直播工作,也感谢欧洲团队为本次会议进行了大量筹备工作。本次会议呈现了一次良好的合作,真诚地希望能在线下与大家交流,希望明年我们能在中国和大家见面交流!

LINNC
录播观看路径
脑医汇旗下神介资讯直播技术支持
电脑端:登录网址
https://www.brainmed.com/meeting/detail?id=2499
即可进入录播界面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