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02日发布 | 6159阅读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罗世祺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脑医汇

李春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罗世祺教授(1937.11.3-2020.5.3),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 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我国神经外科的先驱者之一,我国小儿神经外科创建者之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世祺教授不仅亲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神经外科的困境摸索和艰难攀升,也见证和书写了中国神外尤其是小儿神经外科领域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精彩画面,这里面既包括他与白广明教授(1927.9.5-1979.12.5)共同创建中国第一个小儿神经外科专业病房的历史时刻,也包括他对下丘脑错构瘤、颅内生殖细胞瘤等临床罕见肿瘤的开创性研究贡献。另一方面,作为王忠诚院士(1925.12.20-2012.9.30)最早期的弟子之一,罗世祺教授不仅继承了王忠诚院士的学术学风,在院士领导下主持天坛神外科室常务工作逾10年之久,且协助王忠诚院士筹建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并从事杂志编审工作长达33年,从而奠定了全国神经外科的学科中心和学术阵地。毋庸置疑,罗世祺教授正是以学术巨匠、一代宗师之风范,青史留名于中国神外百年历程中。


值此罗世祺教授诞辰85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其筚路蓝缕的开创史,知史增信,懂史明智,启发吾辈,继往开来。


(感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春德主任医师发给本刊的文末寄语)



罗世祺教授,生于河北博野,少年时赴北平市(今北京市)求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同年分配至北京第二医学院(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任住院医师,1972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2年随科迁至北京天坛医院任神经外科副主任,1983年为副主任医师,1987年为主任医师,1990年为教授,1992年为硕士生导师,1996年为博士生导师。


他一生主编专业书籍4部,包括《儿童颅内肿瘤》(1992年)、《下丘脑错构瘤》(2004)、《颅内生殖细胞肿瘤》(2006)、《儿童神经系统肿瘤》(2006);参编专业书籍20余部,包括《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共三版)及《现代颅脑肿瘤外科学》(王忠诚主编)等等;主编和参编的书籍累计总字数达200余万字;发表论文158篇(其中第一作者近70篇);还是“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5种杂志的编委。


曾荣获1989年“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特别津贴(1991),以及国家级、部级或北京市科技成果8项,卫生局科技成果8项。连续10年(1992-2002)任两届(第八和第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


腾跃的青春


在北京医学院上大学时,每年全校运动会的三级跳冠军都是罗世祺教授。北京医学院院刊《新北医》用醒目的标题《惊人的三跳》记录了1958年全校运动会上的一幕。


比赛当天,罗世祺教授在二百多人的助威声中奋力一跳,12.90m的成绩,即打破了保持13年之久的校记录(12.86m),这时广播里传来“医三班运动员罗世祺已打破了三级跳远最高记录”的欢呼。更想不到的是,不到20分钟,罗世祺教授又连续两次打破自己刚刚创造的记录。最后一跳13.07m的新纪录,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标准。当时,全校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的仅4-5人,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的仅仅1人——即今天我们熟知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他的项目是400米栏。


这段记录罗世祺教授青春的腾跃,不仅真实刻画了罗教授彼时赛场上的力量、激情与速度的积蓄和迸发,更昭示了伴随他一生的斗志、汗水和骄傲。

与小儿神外结缘一生


中国的小儿神外,始于“中国神经外科之父” 赵以成教授和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奠基人白广明教授。1959年,赵以成教授(1908.2.13- 1974.9.21)建立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儿童组,白广明教授任组长,该组也成为新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源地


1962年6月,为了进一步发展临床工作,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划被分成四个专业病区:小儿神经外科、颅脑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病与脊髓肿瘤。自此,新中国第一个小儿神经外科专业病房正式成立,白广明教授亦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小儿神经外科主任。也正是从那时起,罗世祺教授就开始跟随白广明教授在小儿神经外科病区工作了。


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大部分人员搬迁至新建的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病房也随之迁入,更名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一病房。1982年4月,王忠诚院士率领神经外科团队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一起加入北京天坛医院,罗世祺教授也在其中。


1960年代,王忠诚院士(左二)与白广明教授(右一)查看术后病人


2007年,在王忠诚院士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并多次召开小儿神经外科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由此,天坛经验被更积极的推广至全国,北京天坛医院也成为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医师的摇篮,培养出了国内很多小儿神经外科学术骨干。


从新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源地,到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医师的摇篮,罗世祺教授一直是直接的参与者,更是重要的建设者。


下丘脑错构瘤的克星


下丘脑错构瘤(hypothalamic hamartoma,HH)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脑组织先天性发育异常,常表现为痴笑性癫痫、中枢性性早熟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好发于婴幼儿期。在病理上,下丘脑错构瘤又称为“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在胚胎期下丘脑存在的异位“脑组织”,故后来WHO将其归类于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下丘脑错构瘤的发病率极低,澳大利亚文献推测为0.05~1/100万。此前无论神经外科或神经放射医生对其均认识甚少,而国外文献自1934年由Marqaund最早报告,以后陆续也仅有数十篇文章发表。


1998年,罗世祺教授在国内最先介绍了“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上。随后几年,北京天坛医院来诊的下丘脑错构瘤患儿开始明显增多,仅5年就达76例,是当时国际上单一机构最多的一组。因此,他获得了2001年的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罗世祺教授于2004年出版专著《下丘脑错构瘤》,将其症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极大地促进了该疾病诊疗的普及和水平提高。截至2014年2月,北京天坛医院已诊治580余例(这在国内外均为最大的一组),其中95%以上是外省市医院转诊。



进一步地,罗世祺教授在各种神外书籍中,将该病列为独立章节加以介绍,使下丘脑错构瘤的相关知识在全国神经外科中得到更大普及和推广,由此减少了漏诊和误诊。


2009年,罗世祺教授总结214例下丘脑错构瘤后,将其分为四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788-792)。相较1999年Arita的两种分型(“下丘脑内型”和“下丘脑旁型”),新的分型实用性强,较好地体现了临床特征与肿瘤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临床医师制定治疗策略或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帮助很大。


Ⅰ型:窄蒂型;Ⅱ型:宽蒂型;Ⅲ型:骑跨型;Ⅳ型:室内型


罗世祺教授还在国内率先开展显微手术切除下丘脑错构瘤,累计诊断了800余例,手术300余例,数量均为世界第一,且取得了满意疗效。


妙手回春——病例两则


国外患儿求助罗世祺教授,诊治巨大下丘脑错构瘤获成功

在一个美好的圣诞节,5岁的加拿大混血小姑娘安娜自己走出了天坛医院。勿小看这几步行走,来医院前她却只能靠轮椅代步。由于先天性脑组织发育异常,安娜在国外求医未果,辗转来到天坛医院,没想到该院只用3个半小时就为她切除脑瘤,帮她恢复行走能力。


两岁时,安娜开始无缘无故地傻笑、双手抽搐。随着年龄增长,安娜的症状愈发严重。经世界上最权威的多伦多病童医院诊断,安娜患的是下丘脑错构瘤。该疾病的惟一治疗办法为手术切除。但加拿大神经外科手术医生告知按照国际惯例,直径超过1.2厘米的瘤体切除难度和危险性会激增,直径达到3厘米则不宜手术。该疾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七八种癫痫药物均不起作用。而安娜的瘤体过大,不宜手术。此后,她的病情发展到每天癫痫发作6次至8次,肢体运动、智力水平和语言功能不断减退,终日坐轮椅,已半年未开口说话。家人求助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医疗专家,治疗均无进展。


随后家属得知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曾为许多下丘脑错构瘤的患儿成功施行手术,便带安娜回国求助当时已经年届78岁的罗世祺教授。罗世祺教授坦诚相告,这么大的错构瘤手术风险的确很大,迄今国际上还未见成功手术的报道,但天坛医院是目前全球诊治该病最多的医院,可以为安娜安排手术。


经过仔细准备,手术顺利实施。由罗世祺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李春德教授主刀。由于病变是异位的脑组织而非肿瘤,没有明显边界,只是颜色比正常脑组织稍微偏灰些。李春德教授凭丰富经验,缓慢仔细地切除瘤体,经过3个半小时,终于将瘤体几近全部切除。


术后,安娜的癫痫再未发作,痴笑的症状也消失,两三天即能自己下地走路,手术达到令人满意的预期效果。家属兴奋地将术后复查的影像资料反馈给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对方感叹:肿瘤切到了极限,下丘脑保护很好,手术堪称完美!

患怪病女童诊断为下丘脑错构瘤,重获新生

某日,广东东莞6岁半的女童在妈妈陪同下在北京天坛医院门诊复查后,来到院办公室,表达对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的感激之情。她妈妈眼睛里噙着泪花说:“是北京天坛医院救了我的女儿,是罗世祺教授给了我全家希望!”


女童出生后即患了一种怪病,在没有任何诱因的情况下经常出现痴笑(傻笑),每天发作几十次。到三四岁时,病情开始加重,痴笑时嘴角向一侧歪斜,左眼眯缝着,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右颞叶癫痫”,开始让其服药治疗。女童先后吃过多种抗癫痫药,不但不见效果,且每次换药后均会出现新的症状,如恐惧、大喊大叫等,性格变得暴躁,时有攻击行为,只好停止药物治疗。此后她做过“分离型脑起搏器置入手术”,仍无效。


随后,父母带她来到北京天坛医院,罗世祺教授接诊,从脑核磁片子上罗教授发现了“下丘脑错构瘤”,这正是女童怪病的“元凶”。要为她解除病痛,唯一的办法是手术切除肿瘤。由于肿瘤生长在第三脑室颅底处,位置很深,手术难度极大。


罗世祺教授迎难而上,他和小儿神经外科马振宇教授亲自操刀,密切配合,采用高难度的“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经过3个半小时努力,成功完整切除了折磨女童6年之久的肿瘤。术后患儿身体恢复良好,以往的病症几乎全部消失,性格变得温顺、听话。


中国颅内生殖细胞瘤诊疗规范的领跑者


颅内生殖细胞肿瘤(GCTs)是好发于儿童颅内的罕见肿瘤,发病率约为0.1~0.2/10万,亚洲人群高发,约占儿童颅内原发肿瘤的7-10%。颅内生殖细胞瘤虽属恶性肿瘤,却是儿童颅内唯一不需要开颅手术、仅依靠放化疗就可治愈的肿瘤。


首先开展颅内生殖细胞瘤综合治疗

1993年,罗世祺教授在颅内生殖细胞瘤的基础研究和综合治疗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他在国内首先开展“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取得极佳疗效,199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当时的化疗方案是顺铂+长春新碱为主,四天一个疗程。

提出中国“实验性放疗”(即诊断性放疗)概念

由于生殖细胞瘤对X线极其敏感,小剂量放疗即可发现肿瘤显著缩小。罗世祺教授结合国际诊断性放疗理念,于2003年正式撰文提出中国“实验性放疗”概念,并进一步将放疗剂量降低至总剂量2.4 Gy(连续三次,每次0.8 Gy),观察一月内瘤体缩小80%即可明确诊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是当时世界上开展诊断性放疗的最大单中心治疗单位。事实证明,“实验性放疗”(即诊断性放疗)无创、安全、有效,2018年中国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治疗专家共识进一步肯定了诊断性放疗的重要意义,也是对罗世祺教授毕生致力于儿童生殖细胞瘤诊治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规范和完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标准

在总结了近200例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标记物检查、手术及放化疗效果的基础上,罗世祺教授规范和完善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断标准,提出了GCTs的治疗模式。截至2016年,团队已成功救治逾千例患儿,取得良好效果,诊疗经验十分丰富。


牵头制定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诊疗规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诊疗中心,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在罗世祺教授牵头制定的治疗路径基础上,结合2018年全国专家共识,修订了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临床路径并形成天坛规范。


敢为人先,不止于小儿神外


罗世祺教授在小儿脑瘤领域钻研了几十年,不仅如此,他还重点研究了听神经瘤、垂体瘤和松果体区肿瘤等其他类型的颅内肿瘤。据不完全统计,他共主刀各种脑瘤手术超过4000余例,其中听神经瘤显微手术至少300余例。


上世纪70年代,罗世祺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慕下小脑上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Krause入路)并取得良好效果,1979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罗世祺教授在国内最先应用“经枕部经小脑幕入路”(Poppen入路)切除第三脑室后部肿瘤,连续总结64例的经验写成论文,在美国Surgical Neurology杂志上发表(1989),受到国外专家好评。


1986年6月至1987年7月,罗世祺教授在美国田纳西州Vanderbilt大学神经外科做访问学者,进行“脑组织移植”的动物实验研究。1987年,他参考国外的“一次性塑料头皮夹”,主持国产化研制成功,其后在全国各地神经外科广泛使用。该设计应用使开颅时的头皮止血方法与国外接轨,改变了中国开颅用止血钳的落后面貌,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1991年获北京市卫生局技术改进奖。


1987年,罗世祺教授在北京天坛医院率先成功开展并在科内普及经口鼻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截至2016年,其主刀完成的垂体瘤显微手术(经蝶及经额)即达到了1000余例。


学术之风,承前启后


在宣武,被誉为“老黄牛”的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奠基白广明教授是大家公认的模范共产党员和院党委委员。他数十年如一日,每天第一个早早进入病房,帮助护士亲自给患儿喂饭。中午几乎都在12点半以后最后一个进入食堂吃饭,吃别人不买的剩菜。勤有道,术乃精;生活的极简,换来的是技术的极精。他永远穿着布衣布鞋,背着蓝布书包,他书包内装满了统计小儿神外疾病类别的统计卡片,有姓名、性别、年龄、症状、手术及术后情况、随诊等,十分详尽,以便持续不断总结经验。据说,白广明教授积累了这种卡片多达上千张,而作为他的学生,罗世祺教授生前就保留有上百张。


1979年,白广明教授因长年超负荷劳动,最终英年早逝。他在病重期间仍心系中国小儿神经外科事业,总结整理出毕生临床资料,托付与罗世祺教授撰写出一部儿童颅内肿瘤专著。罗教授在此基础上,集2000例儿童颅内肿瘤之经验,于1992年出版《儿童颅内肿瘤》,成为我国小儿神经外科首部专业巨著,经多年实践后获评北京市科技著作二等奖(1997)



1990年11月30日,罗世祺教授在为该书所做的前言中写道,“我国最早从事儿童神经外科专业的白广明副教授早在10余年前就计划与笔者共同编写一本儿童神经外科学,但因其不幸于1979年病逝而未能如愿,这对神经外科特别是儿童神经外科事业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白广明副教授在病危时嘱咐笔者早日列出编写计划和尽快动笔,10余年来一直铭记在心,但由于工作繁忙而始终未能完成,对此深感内疚。……为了使神经外科专业医务人员在诊治本病时少走弯路,为了使更多的患儿得到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为了完成白广明老师的遗愿,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写出了《儿童颅内肿瘤》一书,以填补这一分支学科的空白。”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罗世祺教授对白广明教授的敬仰之情,以及两代专家对中国小儿神外事业的责任担当。


从宣武到天坛,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王忠诚院士是罗世祺教授医学生涯的另一个领路人。王忠诚院士力排众议、普及实施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独到眼光和改革精神,让罗世祺教授受益匪浅。他曾感触地回忆说:“现在我不用显微镜,就无法做手术。不过当初从常规手术转过来时,可是生生被王院长逼出来的。因为上显微外科手术,王院长不知得罪了多少老同事、老朋友。”罗世祺教授清楚地记得,为了开展显微技术,老师曾狠狠地批评过他。“当时我的惰性比较大,长期形成的习惯是手术操作用裸眼,不习惯用显微镜。老师批评我说,你一定要做显微镜手术,如果不做将来你没法再进步。”见微知著,摸爬滚打中,罗世祺教授不仅成为显微神经外科的一把好手、天坛翘楚的一份子,而且在小儿神经外科开创了一番新的领地。


在王忠诚院士的指引下,罗世祺教授主持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常务工作逾10年之久(1984-1994年)。他还协助王忠诚院士从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审工作33年,不计名利,去伪存真,躬耕学术传播,为我国神经外科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16年,罗世祺教授和赵雅度教授、周定标教授被授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终身贡献奖,这是该杂志创刊31年来首次在全国颁发该奖项。



不仅如此,老一辈专家的谆谆教诲、言传身教,更化为了罗世祺教授的一种使命,催使他继续发扬并传承给新一代神经外科医生,尤其是固化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的一种文化。


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郝淑煜教授的记忆里,罗世祺教授是一位身形消瘦的严谨老人,谨勤拓业,颇具先辈风范,他还记得:“我来天坛医院第一个轮转的病房是小儿病房,罗主任每周都回来查房,等罗主任来查房的时候,大家还是有点紧张。有一个鞍区的小女孩,罗主任问我,‘有多饮多尿吗?’那时我随口说道‘没有’,罗教授严肃地说,‘不可能,你再去问问。’我一问,果然有多饮多尿,后来小姑娘考虑生殖细胞瘤,出院进行了放疗。老教授说的话不多,但是自那以后,我对鞍区肿瘤‘多饮多尿’这个症状有了警惕,以后漏诊的很少。而我在临床工作中也经常跟住院医讲起此事,提醒他们不能忽略病人的症状,影响做出正确的诊断。”


这种严谨作风也反哺了罗世祺教授及其团队的学术进阶。比如,过去儿童因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垂体反应性增生,经常会被误诊为脑垂体瘤,由此导致手术而造成垂体功能损伤,罗世祺教授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相应药物治疗方案的实践者。因为这一实践,罗世祺教授团队针对该病的治疗始终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


罗世祺教授的精神,有时也物化为一种“财富”。有次罗世祺教授办公室搬家,他拿出一堆论文和杂志放桌上,说谁要谁拿走,要不就让卫生员收走。这些论文和杂志都是罗世祺教授审阅过的内容,郝淑煜教授当时捡了几本博士论文带回研究所,等到写硕士论文时,许多论文格式都是参考罗世祺教授搬家扔掉的“文化垃圾”,真是“捡来的宝贝,沉睡的黄金”。老教授指缝间落下的东西都能够让年轻一辈受益匪浅。


寄语青年医师,脚踏实地基业长青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是神经外科诊断黑暗中摸索的时期。那个年代神经外科流行一句谚语:“诊断难死人,手术累死人,效果气死人”。脑血管造影及脑室空气造影对病人造成的痛苦、频繁在防护较差的环境下接受X光的照射、因设备落后而导致长时间的困难手术,都使得诊治相当困难,对医生也是极大的考验。


但就是在这样的年代中,罗世祺教授经过困难的洗礼,对神经外科的见解更加深刻,无愧为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罗世祺教授1962年做经眶脑室空气造影


在倍感往日的艰辛和今日之幸福后,罗世祺教授曾感慨寄语:“青年医师应当知道一点中国神经外科的历史,并从中了解创业之艰难和汲取一些有益的经验,使之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同时他还感言:“青年人要脚踏实地的工作和树立奋发向上的钻研精神,坚决抵制造假行为。”在医患关系需亟待改善和构建的今天,罗世祺教授的话语可谓振聋发聩。


罗世祺教授的学生谢坚教授与老师一起出专家门诊长达十余年,他回忆道:罗老师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活到老学到老,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神经外科事业。为了使年轻医生尽快成长为德才兼备、名副其实的神经外科医生,罗老师谆谆教导我们:做好一个神经外科大夫首先要虚心向老师、同行请教,多看别人的长处;其次就是要多实践、多操作,不怕苦和累,才能有所得;最后要不断地学习,紧跟学术发展的前沿。这三步是神经外科医生成才成功的必经之路。他希望青年医生努力学习、博采众长、与时俱进,追踪国内外医学发展的需求,才能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罗世祺教授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对神经外科的青年人寄予殷切期望。确实,神经外科是一门科学,需要青年医生继承、探索和发扬。



中国老一代专家,慎終、追远、厚德,敬之重之。如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讣告所言,罗世祺教授“一生勤勉,孜孜矻矻。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治学严谨,律己律人。承上启下,立己立人。悬壶济世,事必躬亲。仁爱之术,精益求精。著作等身,桃李天下。大家风范,所言难陈。行谊可师,垂范晚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李春德主任医师发给本刊的文末寄语

罗世祺教授是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我从1995年读硕开始至2018年底,在罗教授直接指导下学习、工作了23年,从罗教授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很多,罗教授也成为我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导师和长辈。

罗教授早期跟随我国小儿神经外科先驱白广明教授从事小儿神经外科,是我国小儿神经外科事业的创建者之一。他的《儿童颅内肿瘤》《下丘脑错构瘤》《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儿童神经系统肿瘤》四部专著填补了我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方面的空白,成为小儿神经外科学的宝贵财富;罗教授发表的大量论著,几乎涵盖了儿童颅内常见及罕见的各类肿瘤,对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和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教授对神经外科事业的热爱、奉献、勤奋、拼搏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早期的论著几乎都是在夜里10点孩子睡觉以后至次日凌晨2点之间完成的,因为白天还要照常手术,为了快速入眠,他只好经常性地口服水合氯醛,这也导致了罗教授正常生理睡眠调节的完全失灵,因此吃了几十年的安眠药。尽管如此,罗教授依然认为:只有忙碌的人才是快乐的人。

罗教授一生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对特殊病例、所有自己做的手术心得,他均记录成工作笔记并配有图画,每年一册。正是基于这些平时长期的积累,所以罗教授的专著总能包含丰富翔实的病例,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对我们的临床工作仍大有裨益;也因为有这样的积累,决定了罗教授的文章绝不“凑数”,每篇都一定有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从而对他人也一定会有实质性的帮助。

罗教授对患者极端负责。他倡导手术后当晚即常规复查头颅CT:在病情恶化前早期发现颅内异常,早期处理,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危害。他常说:一个CT挽救一个生命。

……

罗世祺教授已经离开我们2年余了,但是他一生挚爱的事业不仅仍在继续,而且必将高歌猛进、勇往直前;他的思想、人格和精神也将伴随着他的作品和成就,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神外同仁学习、铭记和继承。


李春德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神外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小儿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

主编专著一部,参编专著16部,发表核心及SCI论文120篇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1项

诊断并报告了国内第一例Pallist-Hall综合征,在国际上提出了新的囊肿腹腔分流后分流管依赖的机制假说,对下丘脑错构瘤提出了新的分型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参考资料

1.《【沉痛悼念】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罗世祺教授于5月3日逝世,享年83岁》.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公众号

2.《【中华神外】名医讲堂| 罗世祺教授:下丘脑错构瘤》.神外资讯公众号

3.《罗世祺教授主编<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经典重读》.打败颅内小恶魔公众号

4.百度百科:罗世祺

5.《【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白广明教授与新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神外资讯公众号

6.《天坛小儿神外马振宇主任访谈:小儿神经外科的历史与未来》.神外资讯公众号

7.《[招生通知]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培育项目 共8个培训亚专业》.神外前沿公众号

8.《追忆罗主任》.天坛神外郝淑煜公众号

9.《天坛小儿神外专栏 | 宫剑:儿童颅内生殖细胞瘤的诊疗误区及天坛规范》.宫剑公众号

10.《文献重读——颅内生殖细胞瘤诊疗的一些误区》.打败颅内小恶魔公众号

11.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罗世祺

12.名医汇:罗世祺

13.《【沉痛悼念】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天坛医院罗世祺教授于5月3日逝世,享年83岁》.神外资讯公众号

1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简介》.医联媒体

15.《颅内生殖细胞肿瘤》.豆瓣读书

16.《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罗世祺》.CCTV.com

1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家庭医生在线

18.《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复禾健康

19.《什么是下丘脑错构瘤》.家庭医生在线

20.《中国神经外科事业:世纪回顾(译文)》博客:陪伴你一起的神经外科远帆医生

21.《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沉痛悼念罗世琪教授》.神外资讯公众号

22.《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罗世琪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网站

23.《学习罗世琪教授的文章有感》.神外资讯公众号

24.《[第68期专访]天坛医院赵雅度: 神外手术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手术匠人和科研教学同样重要》.神外前沿公众号

25.《创新创造奇迹:天坛医院小儿神外屡探生命“禁区”》.天坛神外公众号

26.《<中华神经外科杂志>沉痛悼念罗世琪教授》.神外资讯公众号

27.《送给青年医生的几句话(励志+辟谣)》.鼎湖影像公众号

28.《灯塔传承 | 王忠诚:无影灯下如其名》.北京科协公众号

29.健康室网站:罗世琪

30.《罗世琪寄予神经外科青年医生》.医学论坛网

31.《外籍女童患病中国求医天坛医院成功切除巨大脑瘤》.人民网

32.家庭医生在线:罗世琪

33.微医:罗世琪

34.《王忠诚院士希望学生能超越他,几个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做到了》.年华名人汇网易号

35.《女童“怪病”缘于下丘脑错构瘤》.光明新闻

36.《下丘脑神经元错构瘤临床研究进展》.陕西医学杂志

37.《松果体病损切除术详情》.导医台

38.《生殖细胞肿瘤MDT会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网站

39.《天坛医院小儿神外:在生命“禁区”创造奇迹》.中国网健康

40.《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百姓导医台


本文内容素材取自公开资料,受访者回忆仅代表个人观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