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立体定向技术
立体定向(Stereotactic)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ereos和taxis,前者意思为三维立体,后者指定向排序。
据文献记载,首台立体定位仪诞生于1908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医院Robea H.Clarke医生(1850-1926年)和Victor Horsley医生(1857-1916年)根据三维笛卡尔坐标系统设计制造,并成功应用在动物实验中。
1947年奥地利神经病学家Ernest A.Spiegel(1895-1985年)和美国神经外科医生Henry T.Wycis(1911-1972年)共同推出了适用于人类的有框架立体定位仪。
▲早期的立体定向仪
作为神经外科学的一个代表性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经过了100多年的漫长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精确、安全、微创的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各类手术中,积大的促进了神经外科的发展。
但基于金属框架的物理特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操作繁琐、定位死角、患者痛苦的问题。
随着金属框架结构可改进的空间已被压榨到极限,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也几近停滞。
现代立体定向发展
进入21世纪后,CT、MRI等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普及。
专业的医学影像后处理软件随之出现,开始成为临床医生诊断评估、术前规划、术后疗效分析不可或缺的工具。
智能化的手术计划软件,也让原本只有少数电脑高手才能玩得转的影像融合、路径规划、三维重建等影像后处理操作,变得轻松、简单。
从此,立体定向在技术实现上有了更多可能。
金属标志物辅助定位、手机重力感应辅助定位、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红外追踪导航定位、神经外科机器人导航定位……
这些立体定向手段中有些精准但操作繁琐、有些易得但定位粗糙、有些专业但价格昂贵。
一种便捷、精准、平价的立体定向解决方案,对于承担了14亿人口健康重任的中国神经外科,其价值显而易见。
立体定向新技术
随着国产机器人技术的崛起和成熟,凭借低成本、自动化、无死角优势的微型机器人立体定向设备逐渐脱颖而出,开始服务于中国更广大地区更多医生和患者。
立体定向,精准穿刺
Q300微型机器人可根据手术规划实现自动化、无框架立体定向,辅助医生开展肿瘤活检、脑出血/囊肿引流、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电极置入等各类立体定向手术。
手术导航,精准切除
Q300采用了机器人+手术导航的产品结构设计,在脑肿瘤等各类病灶切除手术中,红外光学定位系统可实时追踪手术器械,精准引导安全范围内的最大化切除,有效提升医生在高风险复杂手术中的信心。
国产创新,价格合理
自主研发、自主产权、自主生产、自主品牌。
Q300成功解决了手术机器人价格高昂问题,可真正服务于中国更广大地区的医生和患者。
随着Q300的获批上市和临床应用,让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中国各级医院的更早普及成为了可能。
也开启了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进一步领先的新时代。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