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发布 | 1823阅读

【疾病介绍】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分级

王以舟

广东省中医院

达人收藏
硬脑膜动静脉瘘

患者可能没有症状,也可能会出现从轻微症状到致命出血的症状。此外,这些症状可能是非侵袭性(良性)(如耳鸣),或侵袭性(如颅内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试图确定导致侵袭性硬脑膜动静脉瘘症状风险的因素。根据他们的研究结果,现在普遍认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静脉引流模式是最具预测性的因素

尽管已经开发了几种分类系统来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风险进行分级,但 Cognard 等人 和 Borden 等人设计的分类系统是最广泛使用的。

通过逆行软脑膜皮层静脉引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表现出显着高的侵袭性症状发生率。尽管硬脑膜动静脉瘘位置与病灶的危险性没有直接关系,但在初始诊断时发现的危险引流模式的倾向,确实因位置而异。

静脉引流分级

在不同的静脉引流状况下脑出血的机率与侵袭性症状的机率

DAVF_grade

dAVF I 型:在侧视图中的颈外动脉血管造影。来自枕外动脉区域的动脉流入,沿横竇的硬脑膜病灶,通过动脉化横竇/乙状竇的静脉引流。无软脑膜脑引流,无出血性血管病变。


dAVF II 型:在正位视图中的右椎动脉血管造影。动脉支流经脑膜后动脉沿横竇到达硬脑膜病灶。由於引流阻塞、出血性血管疾病导致幕上、软脑膜脑静脉回流。


dAVF III 型:枕外动脉在侧束路径中的选择性血管造影。填充位於横竇区域的硬脑膜病灶,但是,它不使用竇作為静脉引流途径,而是主要通过软脑膜脑静脉引流。


dAVF IV 型:侧位椎动脉血管造影。在小脑镰区域填充中线硬脑膜病灶,通过扩张的小脑软脑膜静脉进行初级静脉引流。


(e) dAVF V 型:在横向 X 射线路径中对升咽动脉进行选择性血管造影。由於“高流量”血管病变而明显扩张的动脉在颅颈交界处供应硬脑膜病灶;除了通过髓週脊髓静脉系统扩张的软脑膜脑静脉外,还发生静脉引流。


相关阅读:【疾病介绍】脑硬膜动静脉瘘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0929155059.jpg

王以舟

广东省中医院

  • 王以舟教授,台湾台南市出生,籍贯安徽,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神经外科教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六科主任,毕业于台湾大学医学系,1999年在台湾最大医院——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外科完成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训练,2000年升任主治医师,2016年升任台湾林口长庚医学中心急重症神经外科主任,2018年离开台湾赴广州,任职广东省中医院。

  • 现任: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台湾长庚大学神经外科教授;
    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
    世界神经介入治疗医学会高级委员;
    台湾神经脊柱医学会高级委员;
    台湾神经血管手术与介入治疗医学会创会人&秘书长。

  • 临床工作:
    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外科手术/退化性脊柱疾病等一般神经外科手术都能熟练上手,有超过数百例脑外伤、脑瘤,上千例脊柱手术的经验。

  • 2004年赴北京宣武医院学习神经介入,师从凌锋教授, 2005年学成返台,是台湾第一位能执行神经介入手术的神经外科医生,林口长庚医院也在王主任的努力下,成为台湾神经介入手术数量最庞大、质量最优的高级卒中中心。

  • 王教授也是台湾地区最早开展急性卒中治疗的专家,早于2003年就开展卒中动脉溶栓。并于2009年使用Penumbra取栓导管完成台湾首例取栓治疗,2015年与神经内科张健宏主任合作成立卒中中心,开展全年无休、时间窗内与超时间窗的取栓治疗,每年取栓治疗量超过百例,建设最高效的绿色通道,成为台湾最大的卒中中心。

  • 王教授积极创新开发新技术:
    1. 使用球囊辅助治疗破裂动脉瘤。
    2. 2015年起针对颅内血管狭窄患者,使用冠脉药物球囊取代无法取出的血管支架,减少远期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风险。
    3. 三维立体血管模型辅助动脉瘤治疗决策。
    4. 超声导引介入通道建立。
    5. 同步录像手术教学系统。



下载 (2).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前往王以舟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