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通路建设是神经介入手术的基础,建立良好的通路是行介入治疗的重中之重。相较于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入路更安全,具有:表浅易压迫,无需血管闭合器,出血少,止血容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病人舒适度更高,术后无需卧床等优势。
近日我中心使用6F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经桡动脉入路,释放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治疗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病例汇报如下:
病例展播
1
病例信息
患者:女性,69岁。
主诉:头晕2周,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2周在安静状态下出现头晕,头昏沉感,呈持续性,多于低头、抬头、转头或起身、翻身时出现,伴视物成双,伴双下肢乏力、行走不稳,似踩棉花感。
9月15日自觉上述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头颅CT示脑内多发腔隙灶及缺血灶。脑动脉彩超示高阻型脑血流频谱改变,基底动脉狭窄(轻度),右侧椎动脉狭窄(轻度),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偏低。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多发斑块形成,左侧椎动脉流速略低,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形成。
9月16日为进一步诊治以“头晕”收住入院。
既往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病史、吸烟史。
术前诊断:1、脑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的脑梗死;2、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
2
术前准备
头颅CT
头颅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
TOF- MRA示脑动脉硬化,左侧椎动脉未见显影,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
DWI示左侧小脑半球、胼胝体多发亚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示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右侧椎动脉V1段起始部迂曲,远端V4段重度狭窄。
患者老年女性,主因头晕起病。
行头颅MRI及MRA检查提示左侧椎动脉颅内段闭塞,右侧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DWI示左侧小脑及胼胝体多发亚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为右侧症状性狭窄,且左侧椎动脉远端闭塞,有介入治疗指征。
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迂曲,从股动脉入路较困难,遂从右侧桡动脉入路,选用通过性较好的远端通路导引导管。
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涂层椎动脉支架,以减少再狭窄率,提高远期疗效。
6F导入鞘
泥鳅导丝、PT导丝、Transend微导丝(0.014inX300cm)
Echelon10微导管
6F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内径0.071in;105cm)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系统(3.0mmX12mm)
3
术中情况
9月23日,多参数监护仪检测下,行右侧椎动脉颅内段支架置入术。
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行右侧桡动脉穿刺成功,置入6F动脉鞘,给予肝素3000u。
将6F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已连接Y阀、三通及肝素生理盐水装置)、泥鳅导丝同轴,沿鞘送入。在路径图指导下,在泥鳅导丝的引导下将银蛇®DA前端置于右侧椎动脉V2段以远,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V4段狭窄,狭窄率约80%。
沿银蛇®DA送入PT导丝、微导管(Echelon-10)组合小心通过椎动脉V4段狭窄处,将导丝送至右侧大脑后动脉,为加强支撑,交换微导丝(Transend 0.014in x 300cm),撤出微导管。沿微导丝送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系统(3.0mm x 12mm)至狭窄处,准确定位,予7atm压力扩张后释放支架。
造影显示前向血流明显改善,支架贴壁良好,残余狭窄率约10%。
撤出导引导管,予桡动脉止血器局部压迫止血。穿刺侧桡动脉搏动良好。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主诉,神经系统查体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安返病房。
1、穿刺侧腕部制动6小时;
2、每2小时逆时针旋转一圈,共4次,最后一次逆时针旋转到底;
3、定时测桡动脉搏动;
4、给予补液、监测生命体征。
4
总结讨论
相较TFA,TRA具有微创安全、患者恢复快、舒适度高、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经桡入路治疗右侧椎动脉病变,通路系统稳定性较好。此例中使用6F通桥银蛇®DA远端通路导引导管顺利到达V2远端释放药物洗脱支架,通过性、支撑性较好。


术者简介
杨海华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博士毕业,现为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北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神经内科介入分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院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委员
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 3篇,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作线上专业交流
本内容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讲课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非通桥医疗推广产品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