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09日发布 | 3315阅读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许建平教授与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脑医汇

牛朝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许建平教授(1930-2021.10.9),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安徽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前校长、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省立医院(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前主任。他是我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的开拓者、我国首台人脑立体定向仪(许氏定向仪)的发明者、我国第一所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的创建者。


许建平教授最重要的学术标签就是“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反过来,提到中国的功能神外,也一定绕不开许建平教授的名字,而立体定向作为高精度手术在中国功能神外的应用,亦起源于许建平教授。毫无疑问,他对中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学科创建、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正是得益于许建平教授的远见卓识和开创性贡献,伴随着该学科走过的65年峥嵘时光,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也成为了中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


许建平教授逝世一周年和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学科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顾其作为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先驱的光辉事迹,重温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作为中国立体定向大本营和功能神外策源地之一的发展历程,同频共振,知史明智。


(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牛朝诗主任发给本刊的文末寄语)



许建平教授,1930年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原上海“东南医学院”,1952年完成内迁并改名为“安徽医学院”,今“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医疗系,分配至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1960年外派苏联系统学习神经外科学。1962年,许建平归国后,历任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1964年)、主任,安徽省立医院(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安徽医学院院长和党委副书记(1983-1985),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以及安徽省立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任社会职务包括中国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学会理事长,《中国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委,卫生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脑血管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癫痫外科协会、中国微量元素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精神外科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香港会员联合会创始会长,香港国际传统医学会会长等职务。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其他任职还包括山东济宁、吉林省及延边等地精神病院名誉院长,南京脑科医院、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广东微侵袭神经外科中心主任。


许建平教授曾被评为我国中青年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卫生部科技甲等成果奖、1978年度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励项目、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3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安徽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在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18次学术会议上,作为我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和功能神经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许建平教授众望所归,荣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功能神外蹒跚学步


自1957年王忠诚院士应用苍白球切开器开展中国第一例功能神经外科手术以来,中国功能神经外科已走过整整65年。如今,除个別神经外科疾病外,大多数神经外科疾病均可在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理念下开展工作,显示其强大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1906-1908年,Clarke和Horsley研制了第一台应用于动物的立体定向仪。1946年,Spiegel等提出了功能性立体定向手术的概念,应用乙醇注射到苍白球和丘脑内侧区以治疗锥体外系疾病,从而为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奠定了基础。1955年,Hassler等应用丘脑腹外侧核损毁术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明显提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功能神经外科在此时开始起步,当时许建平教授、王忠诚院士、王茂山教授、蒋大介教授等陆续开始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研究。由于条件有限,他们徒手或应用简单的立体定向设备,通过注射奴佛卡因、酚甘油、乙醇或机械性损毁进行临床研究,远落后于西方。


20世纪60年代,初代立体定向仪研制问世,乘势起航


我国引进脑立体定向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后进入发展期。北京、上海、安徽、陕西等地相继开展立体定向手术,成功治疗诸多锥体外系疾病和疼痛病患,许多单位还自行研制定向仪。许建平教授研制的脑立体定向仪,则在此时崭露头角,奠定了安徽立体定向大本营的根基。


1957年前,安徽省尚无神经外科专业。1958年在裘法祖教授推荐下,杨次文教授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长海医院)调到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从此医院开设了安徽省的脑系外科,并正式开始门诊。1961年上半年,神经外科正式成立,设病床13张。


1962年,许建平教授从前苏联莫斯科神经外科研究所学成回国后,加入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并于1964年任神经外科副主任。此时的许建平教授发挥所长,开始了立体定向仪的研究。1963年,他通过开展“脑内一些灰质结构测量和定位”研究及临床探索性实践,同时参考Fairman-Kendel脑立体定向仪,仿制并加以改进而试制成国内首创小型球型坐标系统-脑立体定向仪(许氏定向仪),成功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同年,许建平教授发表了《立体导向术在神经外科上的应用》,并着手研制应用XZ型定向仪。


许建平教授,我国首台立体定向仪的发明者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陆续开展了脑血管连续造影、气脑造影,救治了大量的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还开展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各部位肿瘤切除术,脊髓肿瘤切除术,先天性畸形的外科治疗等。


但是,就当相关临床和研究进展顺利之时,“十年动乱”不期而至,各专科被迫撤销,许建平教授也受命调至安徽省立医院继续从事神经外科工作。


点击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原“安徽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结缘安徽省立医院,扬帆再启航,立体定向仪在脑手术中的应用风生水起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筹建于1962年9月1日(迄今已有60年),当时在普外科内首先成立了神经外科治疗组,设立床位12张,只开展颅脑损伤救治,头皮、颅骨和脊柱先天性畸形、骨瘤等简单手术,以及颈总动脉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脑室空气造影等。1969年,许建平教授调来安徽省立医院时,后者的神经外科仍未单独建科,直至次年即1970年,神经外科才从普外科中独立出来,设立床位26张。


继20世纪60年代初,许建平教授发明了我国首台人脑立体定向仪(许氏定向仪)后,虽然已被用于一些脑病手术,但彼时立体定向术在国内尚未获得广泛研究和应用,主要原因是初代立体定向仪还不够精确和简便。所以,许建平教授很早就在着手研制新的XZ型定向仪。


于是,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为继承优势、扩大学科发展,成立了脑立体定向仪科研小组。至1997年,该小组在许建平教授的引领下,吸取国内外各种定向仪的基本原理和先进经验,相继试制成功了一系列小型简便的定向仪,即“许氏XZ I-Ⅴ型立体定向仪”。这些设备应用于临床后,积极带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发展。


许建平教授发明研制的XZ-Ⅲ型定向仪,在我国早期立体定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期的脑深部组织损毁术应用简易立体定向设备,在X线引导下进行。许建平教授用小型坐标式立体定向仪XZ-Ⅱ型和XZ-Ⅲ型,配置可以进行头颅摄片的一般X机,在颅脑外科临床上前后共进行了100次脑的立体定向手术。发现该定向仪在100次的临床应用中,精确定向成功率达100%。87例病人经过定向手术有效率达到91%以上。随着各种脑立体定向仪的研制成功,设备、技术均较前更加完善,疗效亦明显提高,许氏XZ I-Ⅴ型立体定向仪经过实验和临床初步试用,效果良好。

许建平教授(左)与汪业汉教授(右)研制国产立体定向仪


许建平教授(左)和汪业汉教授(右)利用XZ-V型立体定向仪治疗帕金森病


许建平教授通过应用XZ-Ⅰ至XZ-V型定向仪,对药物治疗无效的震颤麻痹病人152例,进行丘脑腹外侧核破坏术,使90%以上病人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瘫痪发生率仅4.9%,无一例死亡。对过去传统的脑手术无法取出的脑深部金属异物患者2例,应用脑立体定向摘除术获得成功。此外,20世纪70年代末,许建平教授还试用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了数例精神分裂症和精神运动性癫痫。


应用结果表明,若仪器安装位置正确,目标点选择测量计算正确,X线投照技术正确,对术中取得的神经生理功能和临床疗效等资料分析正确,该定向仪完全符合临床需要。且其具有小巧、精确、牢固、简便、安全、便于面向农村的特点,对彼时采用立体定向术,配合典型开颅术和脑血管造影治疗动脉瘤等新方法,具有大型定向仪无法相比的优点。


1977年,具有我国特色的“许氏”小型坐标式立体定向仪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并正式批量生产,为我国定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必备的基本条件。


高瞻远瞩,腾飞的中国第一所脑立体定向研究所


在1983年前,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立体定向外科发展缓慢,只有几所医院零星开展些许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工作。而许建平教授是当时为数不多持续进行立体定向这一前沿研究的专家,作为中国第一个应用立体定向仪进行脑病手术的先驱,他的多项早期创建和长期科研成果,为我国立体定向的发展奠基、指引航向、开枝散叶。


随着CT影像技术的发展,我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开始全面进入飞速发展新阶段。1983年,许建平教授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殚精竭虑,首先在合肥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立体定向研究所——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开展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研究的专业性研究机构。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教授给予题词祝贺,次年研究所被卫生部定为全国该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心,并举办第一届全国立体定向技术推广学习班。1990年,时任卫生部长陈敏章题词,祝贺学科在全国立体定向技术推广方面所做的贡献。


许建平教授团队正在进行X线脑室造影下帕金森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摄于1984年)。1983年,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成立,一个手术间、一台透视机、自行设计的“许氏脑立体定向仪”,让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功能性脑病患者得到康复。


研究所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都举办各类省级和国家级继教班,至今已连续举办30余届,接受全国各地医院医护人员进修和学习,带动全国大多数省市近几百个单位逐步开展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全国救治了大量神经系统疑难病例。其中不少成果还分别取得各省、全军、部级和国家级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是当之无愧的立体定向领域“黄埔军校”,而时任研究所所长的许建平教授,在促进区域医疗水平提升方面的高瞻远瞩,令立体定向领域的开枝散叶逐年繁茂。


不仅如此,许建平教授还相继筹建了中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会、中国精神病外科学会,并任上述两学会的理事长。研究所及相关机构的建立,为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技术(CASS),更上一层楼


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大体分四个阶段:(1)1947-1972年为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初期,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开展工作,彼时尚无核磁共振和CT扫描技术引导,只借助X线计算目标。(2)第二阶段为1973年至20世纪末的有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计算机时代。(3)第三阶段为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神经外科导航阶段。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后是有框架和无框架交叉阶段,21世纪初才真正在全世界普及无框架导航手术。(4)第四阶段即当今时代,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之神经外科导航与机器人相结合,如火如荼。


许建平教授的眼光锐利、魄力果敢,不仅开创了我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应用的第一阶段,也紧盯国际前沿,尤其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将学科发展和应用推向第二阶段。


1983年和1984年,许建平教授领导下的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分别购进Todd-Wells定向仪和Leksell-D型定向仪及美国Radionics公司的IFG-3B型射频热凝仪等较先进的设备,用于立体定向手术。


1985年开展了胎脑组织移植技术治疗帕金森病,同时1985年研发了环钻开颅系统,提出了“立体定向开颅”概念或称“开放定向手术”的理念,用于颅内病灶切除手术。1965-1985年,许建平教授、汪业汉教授等开展了脑立体定向手术480次,治疗的疾病包括帕金森病、扭转痉挛、舞蹈病、痉挛性斜颈、手足徐动症、脑性瘫痪、精神运动性癫痫、结节性硬化、颅内异物以及脑深部肿瘤(病灶)活检等,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1985年,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研发了环钻开颅系统,用于立体定向开颅手术


198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利用许氏XZ-Ⅴ型定向仪及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与从美国引进的CASS系统(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相结合,成功应用于临床,提供了精度更高而安全的手术方法,在国内最早应用计算机辅助脑立体定向手术。


1986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在国内最早利用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系统(美国CASS系统)应用于脑立体定向手术中,取得成功

办杂志、开年会、编图谱……立体定向全面开花


1986年,受各地同仁们委托,以安徽省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为基地,许建平教授主编创办了《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比国外同名专业杂志早了三年),为进一步促进国内外立体定向技术成果的交流开辟学习园地。1989年10月,我国第一部功能性及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专著亦已出版发行。


左图为1986年杂志创刊号,右图为2012年杂志第25卷


1987年6月8日至12日,许建平教授组织在合肥市召开了首届全国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来自全国27个省市和部队代表共158人参会。这些努力,极大缩小了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


全国首届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术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与此同时,许建平教授在国内主编了我国第一本中国人脑立体定向图谱和第一个计算机三维人脑图谱数据库。国内首台瑞典伽玛刀、Leksell立体定向手术系统和美国X刀等的引进和应用,也无不直接出于他的努力。


许建平教授对我国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这门新兴学科的创立、建设、普及、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得到国际上的肯定和赞赏(Wu, Cheng-Yuan M.D.; Wang, Ye-Han M.D.; Meng, Fan-Gang Ph.D.; Liu, Yu-Guang Ph.D.. Development of Stereotactic Neurosurgery in China. Neurosurgery: April 2005-Volume 56-Issue 4-p 851-860 doi: 10.1227/01.NEU.0000156618.10291.F2)。

如今,脑立体定向仪就像手术显微镜、超声外科吸引器和激光刀一样,成为神经外科的基本设备。除了立体定向技术,目前还没有其他技术能达到1mm以内的高精度定位。

一生热爱,实至名归


1995年4月,许建平教授光荣退休。在许教授四十多年孜孜不倦的临床科研征程中,他工作勤勉开拓,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诊治大量疑难病症,实施各种颅脑手术万余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科研资料。


他走遍全国各地,帮助建立了二十多个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研治基地。为各地培养专科医生、研究生四百多名,他特别重视结合实践来进行人脑功能的研究。并成功地主持完成多项“六五”~“九五”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在立体定向技术的综合研究、立体定向仪、帕金森氏综合症、癫痫、精神病、疼痛、脑肿瘤、计算机辅助脑手术、中国人脑立体定向图谱、计算机三维人脑图谱数据库、立体定向手术中的电生理靶点定位、神经递质、微量元素等方面取得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及成果奖三十多项,专利三项,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3部。


由于业绩突出,许建平教授曾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医疗卫生技术先进个人,并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他的业绩已被国内外数十种世界名人录、名医录、中华人物大典、中华劳模大典、中华功臣大典、二十一世纪人才库、“东方之子”、二十世纪杰出人士—IBC、世界优秀专家人才证书—CTR、新时期杰出贡献纪念奖(2004),华夏精英金奖(中国记录年签2005)、Top100scientists-2005,Leading Scientist of the World-2006(IBC)等入编。对许建平教授来说,所有的这些肯定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在责任的驱使下,许建平教授用智慧和努力,也用心、用爱完美地诠释了他对理想的追求。


2021年10月9日,许建平教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2岁。安徽省抗癫痫协会这样评价许建平教授: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时刻谨记初心,服务一方群众。作为一名师者,恪守为师之道传道授业解惑,谆谆教诲每一位学子,培养出多名杰出医师;作为一名学科奠基人,不断攻坚克难……填补了我国脑定位仪的空白,为神经外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继往开来,还看今朝,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的时代机遇


安徽省立医院建院于1898年,前身为合肥基督医院,是名副其实的百年名院。许建平教授、汪业汉教授等老一辈专家艰苦钻研的开创性工作,成就了该院神经外科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和长期从事功能神经外科的科室,奠定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统优势。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壮大,傅先明教授及牛朝诗教授等接力拼搏,进一步确立了科室在帕金森、癫痫等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治方面的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今日的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更已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省内最大、亚专科齐全的神经外科临床诊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目前,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安徽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安徽省神经外科质控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以及《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均设立于此。


2017年8月,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安徽省立智慧医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中心)”正式揭牌,同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挂牌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并且明确提出了争取进入全国医院30强的目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21年国家“脑计划”的提出,更对神经外科的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艰巨的要求。对于未来,许建平教授曾建言:“脑的研究将成为21世纪人类科学研究的热点,如能将21世纪的四大前沿技术:纳米技术(制造它)、生物医学技术(实现它)、信息技术(操纵控制它)、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互相交流,那将在全世界科学发展战略占有最优先的重要位置。”

先贤明智,盛世科技蓄势勃发,如常如愿,吾辈接续努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神经外科牛朝诗主任发给本刊的文末寄语

今年是我们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建科60周年,我院的功能神经外科在全国一直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我们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在国内起步比较早的,其中主要是许老等前辈的打下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功能神经外科在神经外科各个亚专科发展中是比较快的,功能神经外科诊治疾病的范围在全国也是最全之一。
我们在为国内的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业技术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每年有来自全国各地医院的医生来我院从事功能神经外科培训和进修学习,我院对技术推广非常重视,毫无保留推广新技术,使整个功能神经外科在国内能迅速的发展,将许老这种理念推广开来。
2017年12月23日,我们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属的附属医院,中国科大和我们融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理科工科医学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发展,生命科学和医学交叉融合促进临床学科的发展,更好实现基础向临床的转化。
如今,学科已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培训基地、安徽省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外科)临床研究中心、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先后成立了“安徽省脑胶质瘤诊疗中心”、“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培训中心”、“垂体瘤诊疗中心”、“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安徽省神经重症联盟”、“安徽省癫痫专科联盟”以及“中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联盟”。近年来,学科先后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疑难疾病(脑血管)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学科现有8个病区,已形成“功能神经外科、脑胶质瘤中心、脑血管病外科、颅底与脑干外科、癫痫外科、颅脑创伤与神经重症科、神经重症专科、脊髓神经外科(组)、内镜颅底外科(组)、小儿神经外科(组)以及伽马刀诊疗中心”等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亚专科(组)。开放床位350张(国内较大、省内最大神经外科中心)以及神经外科专科NICU床位28张。
学科瞄准神经外科发展前沿和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将基础研究与临床紧密结合,使医疗服务能力和高水平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辐射全国,努力创建成为全国一流的神经外科医疗和研究中心,优质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牛朝诗 教授
牛朝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淮名医,享受国务院津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任  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脑功能与脑疾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安徽省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安徽省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总编辑
学术兼职: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及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副组长
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分会委员及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医师分会委员及功能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微侵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神经调控学组组长
中国医学教育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分会神经外科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点击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参考资料


1.《致敬丨许建平教授荣获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终身成就奖》.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公众号
2.《神外史丨中国神经外科创始人赵以成教授(附赵雅度教授: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神外世界公众号
3.《X-Brain:中国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历史》.XXBrainXX公众号
4.《[专访]安徽省立医院汪业汉:回首中国功能神外60年比精准度更重要的是什么|功能神外周刊第2期》.神外前沿公众号
5.《蔡林波教授当选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三九脑科神经肿瘤公众号
6.《神外资讯全程网络直播(8月25-26日)|2017年广东省神经肿瘤年会》.神外资讯公众号
7.《赵雅度|我国神经外科发展简史》.中国神经时讯公众号
8.《会议通知丨“第三届江淮癫痫论坛”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与微创外科治疗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安徽省抗癫痫协会
9.《会议通知丨9月6日-8日第二届江淮癫痫论坛暨难治性癫痫术前评估与微创外科治疗新进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安徽省抗癫痫协会
10.《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发展史》.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2
11.《攀登科研路创新谱华章——记中国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的开拓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许建平主任医师》.科技促进发展,2010
12.《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
13.《开展脑科学研究占领科学制高点》.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杂志
14.百度百科:许建平
15.《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简史》.好大夫在线
16.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网站科室介绍:神经外科
17.族讯网站>安徽省志>科学技术志>第四节临床医学
18.《脑立体定向手术发展史》.昆明南大脑科医院网站
19.《【时光博物馆1978-2018】共同见证医疗变迁(三)》.医疗自媒体联盟官方网易号
20.《第一个被赋予公明身份的机器人_前沿|安徽省立医院完成全省首例睿米机器人辅助DBS手术...》.沐水涤尘博客
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官网:神经外科科室简介
22.《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道客巴巴
23.《二十五年来我国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立体定向及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1990
24.《一文简述功能神经外科与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关系》.功能神经驿站公众号
25.《脑立体定向仪临床应用100次性能小结》.医疗器械杂志
26.《缅怀中国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创始人许建平教授》.安徽省抗癫痫协会公众号


本文内容素材取自公开资料,受访者回忆仅代表个人观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神内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