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以神经系统疾病为先导,以神经科学集群为特色,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医院,是亚洲神经外科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北京天坛医院也是国家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全国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WHO神经科学培训合作中心、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机构依托单位。建院62年来,北京天坛医院传承 “医德高尚、精益求精、严谨求实、勤俭廉洁” 的院训精神,秉承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的工作宗旨。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共渡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神经科学临床及科学研究的引领者。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3病区(前身历经神经介入科、神经介入中心)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早建立的专门治疗脑与脊髓血管性疾病的神经介入专科中心。历任科室主任:吴中学教授、李佑祥教授、缪中荣教授。2022年9月加入神经外科学中心,成立神经外科脑血管病3病区,现任科室主任杨新健教授。科室现有医生2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1名,主任医师11名,副主任医师5名。现有床位34张,配备6个导管手术室,每年完成脑血管介入治疗与造影手术8000余例,其中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复合治疗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开展脊髓血管诊疗及脑静脉疾病的诊疗。临床理论、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着眼于临床科学问题,不断突破。
北京天坛医院多年来致力于神经介入技术培训、教学及推广。通过神经介入技术培训班、进修访学、院际及科室间交流等方式,经几代科室主任的引领,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神经介入专科医生。2018年10月,伴随天坛医院整体搬迁,师资力量更加雄厚,12间数字化导管室和充足的床位为神经介入医生的培训搭建了完整的智慧医疗平台,方便学员快速进入高水准的神经介入临床工作模式。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致力于开展神经介入的同行来我科进修学习。
01
招生计划
半年期,20人,计划10月1日报到。
02
招生方式
1、登录天坛医院官网-进修申请-进修医师网上申请-项目类别神经介入2022(神经外科),在线填写个人信息,网址:https://jx.bjtth.org/#/jx/index。
2、报名时间:2022-09-22至2022-09-28(详情可电话咨询教学秘书)。
3、教育处审核基本情况。
4、面试和笔试结合,科室和教育处共同考核,初试为网上统一面试,报道时进行笔试,择优录取。
5、笔试题目包含: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病例分析、论述等题型。
03
招生条件
1、思想进步,政治立场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入科培训,培训期间及出科的规章制度。
2、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研究生毕业优先;终身致力于中国神经介入发展的学员优先;有执业医师执照,专业方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专业优先,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神经介入属于高风险手术操作技术,不鼓励条件不成熟的中医或者民族医院开展。因此,中医或民族医学专业报考人员,需要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接受更严格挑选,录取条件更严苛。
3、报考人员年龄限制在45岁(含45岁)以下,性别不限,身体健康,并经过专业医疗机构评估鉴定。
4、医院要求:原则上三级以上医院,三甲医院优先,知名学者及教授推荐者优先。
04
培训内容及目标
1、理论培训:
1)专题讲座,每周1-2次,课件主要内容围绕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影像及介入治疗的策略与进展;
2)临床教学,采取日常查房病例分析、病例讨论的方式及带教老师亲自带教规范的脑血管造影及神经介入疾病治疗。
2、技能培训:
模拟器训练、动物实验、导管室手术观摩等相关技术培训;以住院医身份参加临床工作,承担病历书写、患者管理、医患沟通、手术预案汇报和手术助手等任务,结业时能独立完成脑血管造影及部分神经介入治疗。
05
结业要求
1、结业考核形式:阅片能力考核、脑血管造影操作考核、神经介入手术入门操作考试。
2、日常工作出勤考核、参加科室会议出勤考核、进出京请假制度考核。
3、结业证书:进修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仅颁发天坛医院教育处结业证书,加盖北京天坛医院教育处公章。
4、不参与暴力、煽动不良网络言论、抽烟、酗酒等各种违纪违法评估考核。
5、禁止出入娱乐场所,禁止参与不法行为。
6、严格遵守国家及北京疫情防控政策。
06
考试安排
每期考试安排和注意事项另行通知。
07
考试参考用书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二版,主编王忠诚,湖北科技出版社;
2.神经外科学,第四版,主编赵继宗,人民卫生出版社;
3.吕明主译,李佑祥、杨新健主审,《神经介入诊断与治疗》第2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4.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 and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757-763.
5.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and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6;32:1085-1094.
6.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and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36:433-445.
7.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and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判读专家共识.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492-504.
8.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and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中国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634-664.
9.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and 中国颅内动脉瘤计划研究组. 中国颅内破裂动脉瘤诊疗指南2021.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1;18:546-574.
10.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and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国指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2;38:433-441.
11. 近5年神经介入专业相关文献。
08
联系方式
张衡老师(教育处教学部217室)、
联系电话:010-59978078
教学秘书:
神经外科脑血管病3病区教学秘书孙立倩主任,
邮箱:slq20000@163.com;
刘新科博士,
邮箱:xinke.liu@hotmail.com;电话:17888810975。
天坛医院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天坛医院教学部
邮编:100070
学术带头人介绍
▼

赵继宗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荣誉院士。1969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0年被派往美国休斯顿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访问学者,次年转到美国Henry Ford医院神经外科,研修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以及显微神经外科。现任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执委、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参加国家"七.五"、"八.五"科研攻关。担任国家"九.五"和"十.五""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的研究"的课题负责人。主编《颅脑肿瘤外科学》《微创神经外科学》等专著14部和《神经外科学》教材。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018年获吴阶平医学奖。

吴中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副主席,中国脑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Chin Med Sci J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曾参加或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医学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的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7次获得国家、市级科技成果奖。曾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杨新健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神外脑血管3病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委员会常委,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出血疾病治疗组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2017年被评选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创新团队”负责人,入选2016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对颅内动脉瘤、脑和脊髓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经验。其带领的团队致力于颅内动脉瘤破裂、生长及栓塞术后转归的血流动力学机制等热门领域的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研究成果发表于该领域顶级杂志,如JACC, Neurology, 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

赵元立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神经外科脑血管病3病区副主任,兼任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学术主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编辑部主任,全国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工作秘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神经外科学会(AANS)国际会员。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多项脑血管病课题组工作,包括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率先推广神经导航等微创技术,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茅以升青年科技奖等科技奖励。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SCI论文80余篇。

姜除寒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动脉海绵窦瘘,脑血管狭窄的支架植入等。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中国神经介入学科创始人之一的吴中学教授。参与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硬脑膜动静脉瘘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介入治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应用的研究》等两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在国内,首先应用股静脉-面静脉-眼上入路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首先应用闭塞相关引流静脉治疗前颅窝底和天幕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在国际上,首先采用ONYX填塞海绵窦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在国内首先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首先应用静脉入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Stroke、Journal of Neurosurgery、European Radiology等国外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论著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多篇SCI和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累及影响因子达100.3分。受邀于国内神经外科最权威核的核心期刊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作为编委,并担任Neuroradiology和Journal of Neurointerventional Surgery等国外期刊的审稿专家。

—END—
点击或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