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于【神内资讯】微信公众号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过程的药物,可用于防治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的疾病,预防中风或其它血栓性疾病。抗凝药物治疗的历史已有80余年,目前常用药物有: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等等。
这些抗凝药物的问世大大增加了血栓、卒中及心肌梗死等疾病抗凝治疗可选择药物的范围,但也给用药安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了解常用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用药风险,对医生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肝素
通过其戊多糖序列与抗凝血酶结合,介导AT活性部分构象改变,加速AT对Xa因子的中和。
用法用量:
通常首先静脉给予80U/kg负荷剂量,之后以18U/(kg·h)静脉泵入,以后每4~6h根据APTT调整剂量,使其延长至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治疗达到稳定水平后,可改为每日1次测定APTT。
对于每日需要应用较大剂量普通肝素(一般指剂量>35,000U/d)仍不能达到治疗范围APTT的患者,推荐通过测定抗Xa因子水平以指导普通肝素剂量。
适用于:
1. 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以及急性心肌梗塞
2.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3. 心血管手术、心导管、血液透析等抗凝
用药须知:
1. 普通肝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在使用3~6d注意复查血小板。
2. 肝素治疗的患者若出现严重的出血,应立即停用或减量,一般4h后抗凝作用消失。
3. 连续应用肝素3~6月,易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
华法林
通过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与Ⅹ的合成等环节发挥抗凝作用。只有所有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全部被抑制后才能发挥充分抗凝作用,因此华法林的多于连续服药4~5d后达到最大疗效,停药5~7d后其抗凝作用才完全消失。
适用于:
需较长时间抗凝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
用法用量:
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 1~3mg(国内华法林主要的剂型为 2.5mg 和 3mg),可在 2~4 周达到目标范围。
用药须知:
1.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心力衰竭、肝脏疾病、近期曾进行手术治3、疗、或正在服用可增强华法林作用的药物者)应从更低剂量(如<1.5mg/d)开始用药。
2. 华法林治疗窗窄,个体差异较大,与多种药物(如非甾体抗炎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和饮食等存在相互作用,用药期间需要频繁检测INR。
新型口服抗凝药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Ⅹa因子抑制剂和Ⅱa直接抑制剂,适用于房颤、静脉血栓栓塞症和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CS等病症。
这两类药物都是针对单个有活性的凝血因子,抗凝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口服起效快,相对于华法林半衰期较短,具有良好的剂效关系,与食物和药物之间很少相互作用,口服使用无需监测常规凝血指标,可以减少或者尽量避免因用药不当造成的药物疗效下降或者出血不良事件。
1) Ⅹa因子抑制剂
临床应用较多的为利伐沙班,通过与Ⅹa因子、可逆地结合阻断凝血连锁反应。
用法用量:
1. 大部分患者可口服固定剂量的利伐沙班,不需要监测。
2. 对于急性VTE患者的治疗剂量是15mg、2次/d,3周后改为20mg、1次/d。
3. 对于肌酐清除率30~49ml/min的患者,应进行获益-风险评估,若出血风险超过VTE复发风险,必须考虑将剂量从20mg、1次/d,降低为15mg、1次/d。
4. 对于肌酐清除率15~29ml/min的患者应慎用。
用药须知:
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恶心、γ-谷酰胺转肽酶(GGT)升高和转氨酶升高。
1. 发生轻度或局部出血(鼻衄、牙龈出血、淤斑、月经量增多)时,首先应延迟或暂停给药,行局部压迫止血。
2. 严重出血(消化道出血、肉眼血尿)时停用利伐沙班;可给予活性炭或洗胃,减少药物吸收。
3. 危及生命的出血(颅内出血):停用利伐沙班;如可能应手术止血;同时给予补液、输血、血液动力学等支持治疗,并积极给予PCC、FFP等止血治疗。
2) Ⅱa直接抑制剂
这一类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达比加群,是一种强效、竞争性、可逆性、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作用于凝血酶发挥抗凝疗效,还可抑制游离凝血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用法用量:
大部分患者给予150mg bid,对于肝肾功能不全及有高出血倾向的患者需要酌情减量或停药。
用药须知:
对于≽75岁、有其他出血风险因素以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建议使用低剂量达比加群酶。
参考文献:
[1]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共识专家组.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微循环血栓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7, 16(4):241-244.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1):76-82.
[3] 郭梦园, 赵志刚, 孙树森,等. 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临床应用的比较[J]. 药品评价, 2015(4):24-29.
[4] 蔡晧东. 关注抗凝药物的安全管理[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 2019, 21(4): 241-243.
[5]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专家委员会.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36): 2861-2888.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神内资讯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