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5日发布 | 1525阅读

马廉亭教授团队: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50年诊治经验

马廉亭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达人收藏



 


引言




今天刊登的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学科神经外科马廉亭教授团队的“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50年诊治经验”,欢迎阅读。




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50年诊治资料来源依据


1. 1971年8月10日左侧颞顶叶软脑膜动静脉瘘开颅切除术。


2. 1978.3.“放风筝”法治疗TCCF 3例。


3. 1979.3治疗战伤致右侧颅底高位AVF1例。


4. 1985.7复合手术治疗战伤致左椎P4段AVF 1例。


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是指颅内与椎管内一类血管性疾病,病理学上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间缺乏毛细血管结构,动静脉间通过瘘口直接沟通。

AVF


AVM


总结我院从1970~2021年历时50年收治



  •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1015例

  • 硬脑膜动静脉瘘 320例

  • 软脑膜动静脉瘘 11例

  • 椎动静脉瘘 10例

  • 硬脊膜动脉瘘 110例

  • 硬脊膜外动静脉 3例

  • 软脊膜动静脉瘘(髓周动静脉瘘)4例


根据我院50年诊治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总结出如下经验: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实践笫一、疗效为金,总结经验、开拓创新。”


01 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临床基本表现为“脑、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

1. 颅内症状:头痛、杂音、眼球睑结膜充血、水肿、颅内压增高。


2. 脊髓运动、感觉、大小便功能受损。

  • 因供血动脉血流直接经瘘口流入引流静脉,静脉内血流量增多、压力增高,引起脑、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久而久之静脉迀曲、扩张、延长、静脉管壁增厚,静脉动脉化。


TCCF致眼静脉高压综合征:


栓塞前

栓塞后


栓塞前


栓塞后


SDAVF致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



02诊断的金标准应“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脑、脊髓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


2. 但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应把“2D-DSA、动态DSA、3D-DSA、4D-DSA及融合影像都作为金标准的重要内容”。


能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度,清晰显示血管病变的精准解剖位置、毗邻解剖关系与血流动力学等,指导临床精准治疗以提高疗效。



右侧顶部pAVF血管内栓塞治疗前后影像:





03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的治疗

1. 首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2. 其次选直视手术。

3. 复合手术治疗。

4. 我们积极提倡对TCCF的治疗坚持“三首选”原则:

  • 治疗方法首选血管内介入栓塞。

  • 介入治疗入路首选动脉入路。

  • 栓塞材料首选经济、无占位效应、易于操作的可脱性球囊。


栓塞前

栓塞一周后


栓塞前


栓塞后


左椎动静脉瘘:


栓塞前



栓塞后





前交通软脑膜动静脉瘘:


前交通软脑膜动静脉瘘3D成像及融和:



栓塞术中术后:



左椎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



左椎动脉巨大假性动脉瘤伴动静脉瘘:


04“血管内止血带”辅助介入治疗

对软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时建议辅助用“血管内止血带”(Scepter双腔微球囊导管)暂时阻断瘘的高血流,保证在无血流状态下让栓塞材料停留在瘘口后扩张的静脉或静脉瘤囊内,不会流入静脉窦,防止误栓出现风险。


血管内止血带示意图:



血管内止血带相关论文:



软脑膜动静脉瘘:



脑动静脉畸形:


硬脑膜动静脉瘘:



软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止血带”(Scepter双腔微球囊导管)。






软脑膜动静脉瘘术后4个月。


05囊样扩张的引流静脉无需手术切除

颅内与椎管内动静脉瘘口后扩张、迀曲、延长、管壁增厚动脉化的引流静脉囊样扩张不需要处理,即使开放手术也不需要切除。因手术可能增加神经损伤,而且我们多数釆用介入治疗的病人随访也未发现遗留占位、受压等症状。


髓周动静脉瘘瘘口灼闭前后: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06避免脊髓血管病误诊的新见解与对策

1、为什么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病人容易误诊?

  • 以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为临床表现的病人,我们统计有30%左右的误诊率,这些误诊病人都经过大医院行1~4次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而未发现异常。

  • 误诊的根本原因是:选择性脊髓DSA造影未含盖引起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全部病因。


根据1977年Kendall、Merland首先报道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VHM)最常见原因,马廉亭教授设计出VHM发病机理。


引起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原因及发病机理


2、避免脊髓血管病误诊的新见解。

  • 基于上述病因及我们临床实践中对院外误诊病人的病史、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分析判断,我们提出了避免脊髓血管病误诊的新见解与对策:“临床高度怀疑脊髓血管病而选择脊髓动脉造影阴性时,要做与脊髓供血动脉无关的动、静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髂内动脉,以及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奇静脉、腰升静脉、腰横静脉与左肾静脉)造影并延长造影时间(最长40s)”。

髂内动脉分支供血的骶前动静脉畸形。



第三腰横静脉狭窄致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


硬脊膜外动静脉瘘(我院320)。



2018年11月21日同济MRI及MRA。



胸5硬脊膜外动静脉瘘--DSA。


胸5硬脊膜外动静脉瘘术后。



胸5硬脊膜外动静脉瘘(蓝圈内示硬脊髓外静脉丛)。

左右滑动切换图片

3、避免脊髓血管病误诊的新对策。

  • 重视病史、症状的变化,全面体格检查、系统完整的神经系统检查,认真细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分析,从而提出恰如其分的针对该病人的个体化诊断方案。

  • 首先做完整规范、不遗漏的选择性脊髓全程动脉造影(铅字标记胸、腰段椎体、记录造影血管及结果)。

  • 选择性双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髂内动脉造影。

  • 经股静脉穿刺选择性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奇静脉静脉、腰升静脉、腰横静脉、左肾静脉造影。

  • 延长造影持续时间(正常10s),最长可延长至40s以上,必要时加大造影剂用量、加大注射压力,放大造影。

  • 必要时做2D动态、3D和4D血管成像、侧位造影成像、多模态融合成像与动态立体融合成像。


07我们证实脊髓软脊膜动静脉瘘(髓周动静脉瘘)引流静脉方向

文献未见报道,从我们动态造影发现、瘘位于脊髓前正中裂,血流通过瘘口后引流静脉在前正中裂向下引流至脊髓腰骶部从西侧转向脊髓背侧向上引流入颅内,经椎间静脉丛引流入椎静脉、沿途也可经肋间后静脉、腰静脉及骶外侧静脉引流。



髓周动静脉瘘术前。

髓周动静脉瘘灼闭前后录像。(请复制下方链接打开微信小程序“神经介入云课堂”观看视频)

#小程序://神经介入云课堂/dM3lAIfTToyM7hI




髓周动静脉瘘术后。


08为未来战争时血管损伤提供了可借鉴的新经验

例一:战伤伤员39年随访(2018年):




例二:左椎动脉V4段战伤动静脉瘘术后36年随访(2021年):




 

马廉亭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1937.3.10~)中国医学专家,专业技术1级,文职1级,河南安阳市人,1962年6月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入伍,1964年10月入党。


历任武汉军区总医院外科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主任,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


现任解放军武汉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南方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军医大学、武汉大学医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全军科委会委员、全军神经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南六省(区)神经外科学会主委、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湖北省暨武汉市医学会常务理事、省神经外科学会主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脑血管疾病分册编委,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临床外科杂志、河南实用神经病学杂志、华南国防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创伤外科杂志、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神经外科医、教、研工作,善长于脑、脊髓血管疾病的血管内治疗,1979年在国际上率先将介入技术应用于颅脑血管战伤的治疗,198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血管内神经外科,为我国血管内神经外科创建人之一。撰写论著20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00余篇。主编专著《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学》,《实用神经外科手册》、《微侵袭神经外科学》、《脑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学及图谱》,《创伤性假性动脉瘤与动静脉瘘》、《鞍区神经外科学》、《微伤神经外科学》、《神经系统疾病三维影像融合技术、应用及图谱》等9部专著。参加《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实用颅脑损伤学》、《临床介入治疗学》、《黄家驷外科学》第6、7版、《小外科学》、《临床神经外科学》等20部著作编写。


1980~2003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4项,承担并完成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荣立三等功5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军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励基金特等奖,1991年获湖北省科技先进个人,1991年获湖北省白求恩式的卫生工作者,2000年8月28日江泽民主席签署通令为其记二等功。2001年获医院重奖20万元、捐给医院作为人才基金,2002年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2年获湖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获湖北省科技精英,2007年获第四届中国医师奖,2007年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终身成就奖,2009年获湖北科技大家,2010年获中国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贡献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获国家卫生部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卓越贡献奖、中南六省神经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武汉医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荆楚楷模”,2020年获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中国介入大师奖。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祖国在我心中》、《东方之子》及多家报纸介绍其先进事迹。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进入马廉亭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___www.medtion.com_app_subspecialty_index.html_channelId=4&channelTitle=介入&mpId=730&ocsId=788.png

点击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更多“介入”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 Brain 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

投稿邮箱:NAOYIHUI@163.com 

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