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30日发布 | 1696阅读

【中国声音】功能连接在预测苍白球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中的作用

赖伊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贺娜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魏红江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孙伯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达人收藏


第一作者:赖伊杰,贺娜英,魏红江#

通讯作者:孙伯民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REF: Lai Y, He N, Wei H, et al. Value of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outcome prediction for pallidal stimulation in Parkinson disease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May 6]. J Neurosurg. 2022;1-11. doi:10.3171/2022.3.JNS212732] PMID: 35523258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帕金森病(PD)治疗中被广泛认可的神经外科干预措施。尽管DBS对PD的总体治疗效果让人满意,但具体的疗效仍因人而异。研究表明,接受内侧苍白球电刺激(GPi-DBS)的患者在药物关期PD症状的改善程度差异很大。最近研究者们发现,除了对基底节靶点的局部效应外,DBS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依赖于扰乱功能异常的基底节-皮质-小脑环路发挥作用。在我们及其他团队的既往研究中,发现从刺激部位到皮质区域的连接,包括初级运动皮质(M1)、辅助运动区(SMA)和前运动皮质(PMC),与丘脑底核(STN)DBS的疗效相关。由于到STN的许多纤维通路通过GPi,有效的GPi-DBS刺激可能与STN-DBS共享类似的连接。目前认为,使包括术前对左旋多巴的反应、年龄和大脑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等临床信息预测术后的疗效,有助于提高手术的获益。


然而,与STN-DBS中相对密集的研究工作相比,探索与GPi-DBS对PD的疗效相关的脑相互作用研究十分罕见。最近一项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数据的研究发现,虽然GPi-DBS的手术定位在术前规划中相对一致,但对于每一个不同的个体,GPi内同样的位点存在不同的全脑功能连接,并进一步提出假设,GPi-DBS的手术获益与GPi刺激位点处的特定连接性模式之间可能存在关系。结合与DBS有效性相关的皮质区域的先前发现,我们假设运动皮层(包括初级运动皮层M1、辅助运动皮层SMA、pre-SMA和前运动皮层PMC)和DBS电刺激的GPi部分之间的功能连接与治疗效果相关,并通过留一法结合脑功能连接指纹图谱预测患者的疗效。同时,我们系统回顾了与GPi-DBS治疗PD的疗效相关的脑连接的当前研究进展。


病例入组标准及研究路线


01

PD患者与GPi-DBS疗效相关的脑功能连接的系统评价

我们使用PD、脑深部刺激、苍白球和功能连接等关键词在PubMed和Embase数据库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搜索(从建库截止至2021年11月)。纳入标准包括评估与PD患者GPi-DBS主要运动症状疗效相关的脑区相互作用的原创研究。排除标准如下:1)文献综述、评论或通讯稿、会议摘要、专利;2)未评估PD主要运动症状的研究;3)未评估刺激效果的研究;4)使用GPi以外的手术靶点的研究;5)未评估大脑区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02

研究对象

纳入了2017年至2018年间在瑞金医院接受双侧GPi-DBS和术前功能磁共振扫描的21名PD患者的纳入依据DBS的手术标准。具体排除标准如下:1)MRI禁忌症;2)大脑的器质性病变;3)明显的认知障碍;4)PD以外的严重精神或神经疾病。


03

研究路线

1)获取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影像数据,在标准空间中定位DBS电极,并基于刺激参数计算激活组织体积(VTA)和GPi的重叠范围;2)计算上述VTA-GPi交叠体积与所述预定义皮层区域的功能连接;3)然后,通过引入疗效数据创建加权平均图谱和相关图谱;4)再通过加权图谱与相关图谱的杂交创建最优图谱;5)计算描述个体的连接性和最优图谱之间的相似性的空间相关性;6)最后,通过使用留一交叉验证来测试预测值。

图1. 技术路线总览


研究结果


01

文献检索

初始检索(图2)共获得392项研究,最终共纳入6项人类研究和2项灵长类研究(表1)。其中包括4项电生理学研究和4项影像学研究。在纳入的影像学研究中,2项研究采用了标准化脑连接组,1项研究采用了个体化的术前弥散张量成像,1项研究采用了个体化的术后功能磁共振成像。这些研究发现,运动皮层内的脑连接性与PD的主要运动症状的改善相关。


图2. 文献检索流程


表1. 文献综述结果


02

患者人口学数据

表2. 人口学信息


表2总结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4.6±6.4个月,MDS-UPDRS III总分改善约为20.4%±17.7%(p=0.0001)(表3),震颤改善了59.3%±40.3%(p=0.0069)(21例患者中有13例在药物关期、DBS关机状态下出现震颤),强直改善为17.4%±30.7%(p=0.0128),运动迟缓改善为18.3%±18.9%(p=0.0003),中轴症状改善为12.5%±29.3%(p=0.0015)。LEDD显著降低18.5%±19.1%(p=0.0034)。使用MDS-UPDRS IV量表评估的左旋多巴诱发的并发症在术后改善了约58.4%±26.6%(p<0.0001;n=15),异动症改善为70.8%±40.1%(p=0.0250;n=6),运动波动改善为57.1%±32.1%(p<0.001;n=14),关期肌张力障碍改善为58.3%±14.4%(p=0.1025;n=3)。DBS反应与临床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包括基线MDS-UPDRS III/IV评分、对左旋多巴的基线反应、PD持续时间、性别、手术年龄或随访时间等(均p>0.05)。



表3. GPi-DBS疗效评估


03

GPi-DBS疗效的最优连接图谱的构建和疗效预测

过LEAD-DBS的电极重建与VTA模拟,得出与GPi重叠的VTA部分约占42.9%±3.7%,大部分VTA覆盖GPi的后三分之一或感觉运动功能区(GPi的运动、前运动和感觉区的组合区域)。其余的VTA部分主要分布于到GPi和GPe的功能区。相关分析表明,VTA-GPi的交叠体积与症状改善无显著相关性(R=0.26,p=0.260)。基于我们的初始假设,通过使用患者特异性VTA-GPi交叠区作为种子点,在双侧M1、SMA、前SMA和PMC内构建了最优脑连接图谱(最优图),其中加权平均图谱、相关图谱和最优图谱如图3B所示。在种子点-体素的脑功能连接分析中,MDS-UPDRS III总分的改善与VTA-GPi交叉点与M1、SMA、前SMA和PMC中的簇之间更强的功能连接相关。个体的DBS连接曲线与该区域内的最优图谱的更好匹配预期更好的临床结果(图4)。通过留一法交叉验证,来自样本外患者的VTA-GPi交叠区的连通性种子与构建的样本内最佳连接图谱的相似性与GPi-DBS结果密切相关(R=0.58,p=0.006;图4)。最后,我们探索了基于VTA-GPi交叉点的连通性预测单个患者预后的能力,并发现在一般线性模型中组合的功能连通性预测与实际MDS-UPDRS III总分改善的平均偏差为13.1%±11.3%。




图3. VTA可视化分析及最优脑连接图谱构建


图4. 疗效预测及个体化连接图谱展示


04

从VTA亚区和局部解剖相关的功能连接在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为了测试预测上述脑功能连接的结果是否实际仅VTA-GPi交叠区的脑功能连接相关,我们使用GPiVTA分布于GPi外的VTA作为种子重复上述分析。与从VTA-GPi交叠区种子点脑功能连接相比,从GPi(R=−0.12p=0.603)、VTA(R=0.23p=0.308)或GPi以外的VTA(R=0.12p=0-617)所构建的功能连接图谱不能有效预测结果(图5)。


图5. VTA亚区的功能连接在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基于大多数VTA所在的位置,我们将局部解剖结构细分为GPi、GPe以及GPi和GPe的组合的功能亚区。虽然大多数VTA位于GPi的感觉运动区,但从以GPi感觉运动区(R=−0.31,p=0.168)或其他功能区作为种子点的连接图谱均不能预测GPi-DBS对PD主要运动症状的疗效(所有p>0.05;图6)。类似地,尽管与最优图谱的相似性和实际改善之间存在非显著的正相关,以GPi感觉运动区和GPe的组合作为种子点(R=0.27,p=0.232)、以GPi和GPe的组合作为种子点(R=1.13,p=1.579)、以单独的GPe作为种子点(R=0.31,p=0.165)所构建的脑连接最优图谱均无法有效预测术后获益(图6)。


图6. 局部解剖相关的功能连接在疗效预测中的价值



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GPi刺激区域与M1、SMA、前SMA和PMC之间的患者特异性功能连接可预测GPi-DBS对PD主要运动症状的改善。这些区域的脑功能连接可组成一个最优功能连接图谱,个体的脑功能连接与该最优连接图谱的相似性可以预测改善的程度。这些数据证明了功能连接图谱预测GPi-DBS临床获益的能力,有望服务于术前规划和术后管理。未来的前瞻性研究需要更大样本量的PD运动亚型分层,以验证此项结果。



第一作者简介

赖伊杰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医师

  • 国际运动障碍病协会姿势异常工作小组青年组员

  • 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项目1项

  • 参与发表SCI论文18篇,总影响因子88.10分,其中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9篇,总影响因子45.42分,单篇最高10.42分


通讯作者简介

孙伯民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功能神经外科中心主任、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共同主任

  • 亚洲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前主席

  • 亚洲癫痫外科学会前主席

  • 世界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学会副秘书长  

  •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杂志编委等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