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9日发布 | 1295阅读

【每周科普】三问颅内动脉狭窄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达人收藏
01
颅内动脉狭窄是什么?

颅内动脉狭窄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血管直径变小,最常见的原因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按狭窄程度可分为0-50%(轻度),50-70%(中度),70%以上(重度),而一般人工判断以狭窄率超过20-30%为标准。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ICAD与ICAS基本等同。在中国,30%~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存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CAS)。根据大样本人口学调查,约10%~29%的脑缺血事件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在亚洲人群中其发病率最高,中国发病率为20%~46%。一项尸检研究表明,我国60-70岁的人群中,严重ICAS的发生率至少为30%;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ICAS的发生率达50%。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亚洲人、非洲黑人和西班牙裔的中风患者中非常常见。对于此病,中国人不能忽视。


颅内动脉狭窄出现以后首要的表现是动脉的管径变小,血液动力学受到影响,脑供血可能会出现减少。同时其造成狭窄的斑块本身可能不稳定而导致脱落,造成颅内远端血管闭塞,或血栓形成血管闭塞,发生卒中。伴有ICAS的卒中患者的脑缺血和死亡复发率高于无ICAS的患者。


02
颅内动脉狭窄从哪里来?

颅内动脉狭窄,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引起脑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内膜增厚/破坏,动脉狭窄。这里有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


通俗地说,水在水管里流动,时间长了,水管壁上会沉积了大量的水垢。颅内动脉就像「水管」,我们的血液长年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那么血液里的一些脂质成分,就会缓慢地沉积在血管壁上,而动脉斑块就是里面的水锈和污垢沉积,时间久了会导致下血管狭窄堵塞。颅内动脉狭窄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增加。


动脉斑块大多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是基础,多数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关系密切;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熬夜等也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血管内皮受损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聚集于受损的血管内皮处,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变大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堆积而形成斑块,让血管壁变硬、变厚,同时让血管越来越狭窄,最后可能会把血管逐渐填满,甚至闭塞!


不同人种间ICAD发病率的差异可能与危险因素、生活习惯以及基因倾向性有关。传统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久坐以及吸烟史等。除了年龄与遗传基因外,更多是外在因素促发形成的,其中不良生活方式承责较多。


03
颅内动脉狭窄去哪里?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进展性疾病。其自然史如何?其预后如何?


早期斑块稳定或狭窄未影响血供时,一般无临床症状,称之为“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仅在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轻度狭窄通过远端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等血管自动调节机制使脑血流量保持基本恒定,但随着狭窄的不断加剧和末梢灌注压的不断下降,有的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有的最终失代偿发生脑梗死(25-40%)。也有一些患者最终血管闭塞但通过侧支循环形成有效的代偿,也可表现为无症状。


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另一方面表现为动脉斑块的稳定。如果斑块在发展中出现粥样溃疡、混杂斑块、斑块破裂、内出血及血栓形成,易损斑块脱落引发远端血管闭塞,导致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卒中的风险为25-40%;而经过治疗其复发风险为4-20%。




颅内动脉狭窄的不同干预措施也会影响最终结局。


1.目前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未能达到理想的疗效。所以,处理重点依然是预防为主,预防第一,包括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戒烟、减少焦虑等生活方式干预。


2.内科治疗:早期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建议目标LDL-C降至1.8mmol/L以下或使LDL-C下降幅度>50%,并长期维持。抗血小板药物,有时是双重药物。血压、血糖管理。对狭窄的原因探索,如内皮糖萼受损是一个关键因素,针对糖萼的保卫战可能会是另一个方向。同时加强对斑块的监测(易损斑块的检出),及时处理。


3.外科干预,主要是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当前应该更谨慎。SAMMPRIS、VISSIT、CASSISS几大研究结果,未能得出支架优于药物治疗的结论。支架植入在ICAS中的任何潜在优势似乎被围手术期的缺血和出血风险所抵消。症状性颅内动脉经药物治疗,30天内卒中或死亡的风险以及1年内责任血管区卒中风险为7.2%,而支架与药物组风险为8.0%,无明显差异。未来尚需进一步加强术前评估及手术器械创新、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对颅内动脉狭窄的管理应强调对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管理的重要性,目前特别要强调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的应用。



参考文献:

1、Pu Y, Dou X, Liu L. Natural history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Front Neurol. 2014 Jul 10;5:125. doi: 10.3389/fneur.2014.00125. PMID: 25071710; PMCID: PMC4091030.
2、Gao P, Wang T, Wang D, Liebeskind DS, Shi H, Li T, Zhao Z, Cai Y, Wu W, He W, Yu J, Zheng B, Wang H, Wu Y, Dmytriw AA, Krings T, Derdeyn CP, Jiao L; CASSISS Trial Investigators. Effect of Stenting Plus Medical Therapy vs Medical Therapy Alone on Risk of Stroke and Death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Stenosis: The CASSI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2 Aug 9;328(6):534-542. doi: 10.1001/jama.2022.12000. PMID: 35943472; PMCID: PMC9364128.

3、Anderson CS, Song L, Liu J.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JAMA. 2022 Aug 9;328(6):529-531. doi: 10.1001/jama.2022.11525. PMID: 35943482.





科普结束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