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女性,55岁,因“肛门坠胀感1年余,加重伴左下肢无力半年余”入院。
病史摘要:1年前出现肛门坠胀感,伴肛门内虫爬样感觉、排便不净感明显,夜间症状明显,提重物后症状加重。半年前间断出现左下肢无力,站不稳,左臀部及左小腿酸胀痛,排便后症状减轻。
专科查体:神志清,左下肢肌力IV级,余肢体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肛周皮肤针刺觉减退,肛门反射减弱,左臀区、左小腿叩压痛,巴氏征阴性。
术前骶椎MR平扫:骶2椎体水平偏左部见范围约11*12mm囊性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术前肌电图(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下肢神经根性损害):
◆ 1. 双胫腓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均异常(近脊髓神经或其以上中枢通路功能异常合并轻度周围性),双侧无明显差别;
◆ 2. 双L5、S1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皮节周围神经或其以上通路功能异常);
◆ 3. 左阴部神经体感诱发电位轻度异常;双侧球海绵体肌反射未引出;
◆ 4. 肛门括约肌右侧部分针点轻度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左侧未见异常;左腓肠肌内侧头及左踇展肌未见有意义的异常。
手术经过
咬除骶2-3椎板,显露囊肿,切开囊壁,见清亮脑脊液流出,显微镜下探查囊腔,见一瘘口持续脑脊液流出,伴神经根丝从瘘口疝入囊腔,探查囊壁周围无神经后,用7-0 prolene线荷包缝合封闭漏口,并予小功率电凝烧灼皱缩漏口,脑脊液漏停止,鼓肺增高颅压未见脑脊液漏,取皮下脂肪、生物蛋白胶加强漏口封闭,另取脂肪组织填塞囊腔,人工脑膜贴敷。
术后嘱患者卧床1周后下床活动,患者自诉肛周坠胀感及异物感消失,左下肢无力好转,左臀部及左小腿酸胀痛消失。
术后一周骶椎MR显示:骶管囊肿消失。
术后一周骶椎CT显示:骶管囊肿消失(箭头显示为骨窗)。
讨论
骶管囊肿为起源于脊神经根袖的囊性扩张,囊肿通过位于硬脊膜囊内的漏口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其内充满脑脊液。[1]尽管大部分骶管囊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足以影响其生活、工作的不适表现,称为症状性骶管囊肿。[2]
临床表现:臀部、马鞍区、下肢后部、足外侧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疼痛、麻木、乏力等)、大小便功能障碍(尿道或肛门括约肌障碍、便秘、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等)及性功能障碍(性交困难、勃起障碍等)。[2]
影像学表现:腰骶段CT,可见骶管内低密度影,增强无强化;还可见骶椎体骨质破坏,椎板受压变薄等改变。腰骶段MRI,是诊断骶管囊肿的“金标准”。MRI影像学特点为:①病灶多位于S1-S3骶段平面的椎管内,单发或多发,呈卵圆形、串珠状及不规则形;②病灶边界清楚,囊壁多较薄,信号与脑脊液一致或相似,T1加权像上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均匀的高信号,呈长T1和长T2信号,增强像囊肿无强化改变。③高场强的MRI能显示神经根与囊肿的关系,神经根MRI扫描及重建能更准确地判定囊肿内是否有神经根走行、分布。[2-3]
椎管囊肿分型:国际上比较经典的为Nabors[4]提出的三分型法:Ⅰ型为硬膜外无神经根纤维脊膜囊肿,Ⅱ型为硬膜外含神经根纤维脊膜囊肿,Ⅲ型为硬脊膜下囊肿。而国内多采用二分型法:单纯型,其囊壁和囊腔均无神经根纤维;神经根型,其囊壁或囊腔内有神经根纤维穿行(即Tarlov囊肿)。[2,3]
治疗方式:无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可随访观察;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主要介绍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达到以下标准者可考虑手术:(1)MRI证实存在骶管囊肿;(2)临床症状及体征由骶管囊肿引起;(3)保守治疗效果不佳;(4)介入治疗效果不佳或囊肿复发者也可再次行手术治疗。[2,5-7]
手术方式:包括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自体脂肪/肌肉-蛋白胶囊肿显微填塞术、囊肿切除漏口结扎术、囊肿分流术、钛夹夹闭囊肿及球囊辅助瘘管封堵术等。[2,5-7]
本中心尝试显微荷包缝合联合自体脂肪-纤维蛋白胶填塞治疗骶管囊肿,术中骨窗只需暴露部分囊壁,显微镜下探查神经根及袖套漏口后,分离囊壁周围神经,7-0 prolene线荷包缝合封闭袖套漏口,并予小功率电凝烧灼皱缩漏口处囊壁,术中鼓肺证实无脑脊液漏出,再取皮下脂肪、生物蛋白胶加强瘘口封闭,另取脂肪组织填塞囊腔,人工脑膜贴敷。本中心已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治疗十余例骶管囊肿,无一复发,效果满意。该术式无需行囊壁切除及神经根袖套成形,较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减少了操作,降低了神经损伤的风险,缩短了手术时间;而与单纯囊肿填塞术相比,增加了漏口的处理,降低了囊肿复发的概率。而填塞物的选择,脂肪、肌肉及纤维蛋白胶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本中心应用脂肪加纤维蛋白胶效果确切。
总结
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和患者意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中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囊壁部分切除+神经根袖套成形术和自体脂肪/肌肉-蛋白胶囊肿显微填塞术。本中心采用的显微荷包缝合联合自体脂肪-纤维蛋白胶填塞治疗骶管囊肿,结合了袖套瘘口处理以及囊肿填塞的优势,减少手术操作的同时提降低了囊肿复发的概率,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