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8日发布 | 1683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霍峻峰主任:基于“Key Hole+双镜”技术的侧脑室房部胶质瘤切除一例

霍峻峰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达人收藏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由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霍峻峰主任带来的基于“Key Hole+双镜”技术的侧脑室房部胶质瘤切除一例,欢迎阅读、分享!


一般资料

患者,男,42岁。


主诉:头疼头晕并左眼视物模糊2个月,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头疼头晕,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初未在意。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到当地医院检查头部磁共振发现:右侧房部和丘脑枕部、中脑盖部占位病变。患者为求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右侧脑室房部占位”为诊断收入院。


既往史:既往体健。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查体:左侧视力下降,左眼颞侧视野缺损。



术前检查

1. 术前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2. 肺部CT、腹部B超、心电图等未见异常;视力视野检查阳性。

3. 术前影像:


术前头部CT可见:右侧房部占位病变,略高密度


头部磁共振提示:右侧脑室房部室管膜下、丘脑枕部、中脑盖部占位病变,增强染色明显。



术前诊断

右侧房部、中脑被盖、丘脑枕占位病变(胶质瘤概率大)。



治疗计划

入路选择:经右侧顶上小叶-沟间入路-占位切除。



手术策略

01

侧卧位,头略健侧旋转,使得操作通道符合术者右利手姿态。

02

准确标记顶上小叶投影,实施直线切口锁孔技术。

03

脑沟间充分解剖,利用管状牵开器做轴向置入,保护纤维传导束,释放房部脑脊液降以低颅压。

04

中脑背盖肿瘤保留,保护中脑结构和房部中线侧的大脑内静脉。

05

显微镜-内镜联合使用,分别发挥二者优势。



术前定位

中央沟后方4.0cm,中线旁开3.0cm是顶上小叶投影的中心



手术视频



术中图片

左侧卧位

顶上小叶切口设计


显微镜-内镜-麻醉机布局

管状牵开器置入锁孔,到达房部


侧脑室房部:丘脑枕部肿瘤、脉络丛球、房部前外侧壁


肿瘤部分切除后镜下图


丘脑枕肿瘤切除后的正常白质边界


沟间静脉保护良好



术后状态



术后影像



结果

1. 患者对手术耐受良好。
2. 术后CT证实病灶主体切除干净。
3. 术后左侧上肢肌力5-,余无神经功能损伤表现。
4. 患者术后第4天下床行走。



术后病理

高级别胶质瘤。


探讨

患者属于侧脑室房部占位,针对房部入路,常用的有:经顶上小叶、顶间沟、顶枕沟,和经天幕-颞枕内外侧回⼊路。顶枕叶⽪质⼊路对于暴露同侧脑室体的后部、房部以及侧脑室脉络从提供了很好的⼿术⻆度。由于顶枕部汇⼊上⽮状窦的上引流静脉的存在,顶枕部半球间⼊路往往很困难。而顶上⼩叶⼊路主要是通过⽪层造瘘⽤于暴露侧脑室房部和顶叶深部病变,是行房部肿瘤或者顶叶深部肿瘤切除术较为优选的入路。


术中见到顶上小叶沟间静脉恰坐落于骨窗中心位置,按照以往理念,手术区域皮层静脉是脑部造瘘的“拦路虎”,如果烧闭离断,可能会引发较严重的组织水肿;如果镂空周围脑组织,试图保护静脉,其对深部占位切除又必然产生阻碍,且试图“保护”的动作最终以失败告终概率较大。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沟间分离技术,将静脉视为沟裂的“landmark”,分离到沟内并旁移沟间动脉后再行深部造瘘,联合管状牵开器,就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护静脉和纤维传导束之目的。


因为该患者诊断为房部肿瘤,且肿瘤均位于室管膜下,因此不管从哪个入路,通过显微镜的直线观察都无法照顾到所有“死角”,尤其是失去了脑脊液支撑的房部更是如此。因此内镜作为神外工具又一次的“常规使用”。由于内镜的鱼眼效应和抵近观察,使得藏匿在边角的肿瘤被悉数收纳进视野,我们可以在内镜下再一次进行补充切除,这样就提高了肿瘤的全切率。


由于中脑被盖为位于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背侧部,内含滑车和动眼神经核、缩瞳核、红核、黑质、网状结构和上、下行传导束等。破坏上述结构将会造成上述神经功能的缺失,因此处于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考虑,我们将此处病灶予以保留。



作者简介

霍峻峰 副主任医师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师从国内著名神外专家游潮教授、刘献志教授和孙炜教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协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脊柱脊髓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颅脑损伤康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行为医学学会委员。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