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峨山医学中心的Choon Sung Lee等对传统手术不可行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实施过弓技术,在C1上侧块植入螺钉。作者评估OTA技术治疗对包括后弓高度<3.5mm、PA向尾侧倾斜遮挡C1侧块的下部和下侧块高度<3.5mm的C1危险三联征患者的可行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表在2021年11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Ref: Lee HR, et al. J Neurosurg Spine. 2021 Nov 26;1-8. doi: 10.3171/2021.8.SPINE21695. [Epub ahead of print]】
研究背景
寰枢椎不稳定可采用多种后路技术对寰椎/C1进行固定治疗,但也经常无法通过传统手术将螺钉植入C1侧块。由于存在椎弓骨折和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损伤的可能性,往往迫使外科医生考虑采用补救技术,如枕颈融合(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OCF)等。然而,OCF延长手术节段不仅牺牲20°的颈椎屈曲或伸展,还可能出现水平凝视并发症。韩国首尔蔚山大学医学院峨山医学中心的Choon Sung Lee等对传统手术不可行的寰枢椎不稳定患者实施过弓(over-the-arch,OTA)技术,在C1上侧块(superior lateral mass,SLM)植入螺钉(图1)。作者评估OTA技术治疗对包括①后弓(posterior arch,PA)高度<3.5mm、②PA向尾侧倾斜遮挡C1侧块的下部和③下侧块(inferior lateral mass,ILM)高度<3.5mm的C1危险三联征患者的可行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表在2021年11月的《J Neurosurg Spine》杂志。
研究方法
该项为年龄、性别和BMI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按照1:4的比例将2011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接受OTA术治疗的患者(OTA组)与接受传统PA/ILM术治疗的患者(PA/ILM组)进行匹配。收集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记录患者的临床结局指标,包括颈部残疾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量表评分和枕部神经痛等;通过术后CT扫描评估VA损伤、脑脊液漏和螺钉错位情况;术后1年CT扫描评估VA缺血、枕骨和寰椎骨性损伤、螺钉相关并发症(如松动、脱出和骨折等)及骨性愈合等情况。
研究结果
表1. 符合C1危险三联征标准的螺钉植入部位数量。
表2. 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结论
该研究首次证实,OTA术对具有C1危险三联征的患者行侧块螺钉植入是可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无法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患者时,通过过弓(OTA)术进行C1螺钉固定,安全而有效。作者还指出,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进行细致的技术操作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