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5日发布 | 1736阅读

【每周科普】他汀类药物应该如何服用?

卢旺盛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达人收藏

脑血管病的常用药有很多,包括他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溶栓药物、促进微循环药物、神经保护及神经营养药物等。我们今天讲心脑血管病的又一味神药---他汀药物。



01
什么是他汀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降脂类药物,例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它是HMG-Coa的抑制剂,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可降低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胆固醇的水平,而且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甘油三酯(TG),还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是较全面的调脂药。同时它也因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而有更广泛的用处。



02
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他汀药物?

1、降血脂

适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LDL-C>4.9mmo/L的健康人;高血压合并LDL-C(>3.4mmol/L)或糖尿病患者。它可以降低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2、稳定斑块

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与二级预防。它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等,有利于防止动脉硬化的形成或稳定和缩小、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03
他汀药物分几类?

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7种,分为三代:

  • 第一代,有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

  • 第二代,有氟伐他汀。

  • 第三代,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其中,普伐他汀属亲水性他汀类药物,可较少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辛伐他汀为脂溶性物质,体内活性是普伐他汀的4倍;氟伐他汀是全合成水溶性他汀,其药效学显示为洛伐他汀的4.4倍;阿托伐他汀是最新合成具有选择性的他汀,比半合成的他汀类药物好,患者使用时,起始剂量即有优异的调脂达标率;瑞舒伐他汀降脂效果强,被称为是“超级他汀”;匹伐他汀降脂效果不如瑞舒伐他汀。


一般服用剂量:服用常规剂量他汀(阿托伐他汀10-20mg,瑞舒伐他汀5-10mg,氟伐他汀80mg、匹伐他汀2-4mg)。治疗3-4周后不达标,加用依折麦布(每天10mg)联合治疗4周。




达标标准分层:

  • 低、中危患者LDL-C水平要在3.4mmol/L以下;

  • 高危患者LDL-C水平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

  • 极高危患者LDL-C的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

  • 超高危患者LDL-C水平降至1.4mmol/L以下。


04
哪些情况不能服用他汀药物?
  • 肝功能异常者、肌病患者禁用;

  • 孕期哺乳期和未采取避孕措施的女性患者禁用。

  • 诱发肌病的因素:容易出现肌病甚至横纹肌溶解症的患者慎用,如高龄(大于80岁患者)女性;体形瘦小,虚弱;多系统疾病(肾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个人或家族性肌病史、既往他汀类药物引起肌病史、既往肝胆病史、酗酒;合用多种药物饮食:如红霉素、非诺贝特、考来烯胺、烟酸、阿司匹林、环孢素、伊曲康唑等合用者;

  • 诱发肾病的因素:急重症感染、低血压、大手术、外伤、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疾患、电解质紊乱及未控制的癫痫等均是诱发肾功衰竭的危险因素,应禁用他汀。


05
服用他汀药物期间应注意什么?

1、哪些情况需要停用他汀?

任何情况下,对药物过敏必须停用该药。单;纯血脂升高,血脂恢复正常后,可以试着停药;如果在服用他汀期间,肝脏转氨酶升高超出正常值3倍以上,需要停药;或者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需要停药。


2、他汀需要长期吃吗?

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只要无禁忌和可耐受。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病患者降脂治疗越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幅度越大。


3、他汀都是睡前服用吗?

不是!




4、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肌痛,请及时就诊。他汀肌病的发生率为1.5%~5%,肌痛症状容易被患者所忽视。肌痛主要特点:对称性髋部屈肌与大腿疼痛、对称性小腿疼痛、对称性上肢近端肌肉疼痛。如果连续CK升高,可考虑减少或暂时停药,必要时行静脉内水化治疗。


5、若出现肝区不适,请及时就诊。他汀类药物具有肝毒性。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疗患者中,约1%~2%出现肝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停药后同时予对症处理,之后每周复查肝功能。


6、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应避免



7、服用他汀类药物,多长时间复查一次?

一般在3-6个月后应复查;如果稳定,应每6个月-1年复查,长期达标者可每年复查一次。当调整调脂药种类或剂量时,应在治疗4-6周内复查。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10):833-85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4):280-286.




科普结束




卢旺盛 教授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

  •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