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放疗学科在神经肿瘤领域的知晓度,促进国内放疗学科发展建设,再鼎医药和脑医汇-神外资讯倾力打造的“疗望——GBM放疗科室中国行”系列访谈栏目对国内各大医院放疗科学术带头人进行了专访。本期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钟亚华教授接受专访,为我们分享有关放疗的故事。

嘉宾介绍
钟亚华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骄阳盛夏,武昌东湖之滨蝉鸣如乐,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钟亚华教授同脑医汇-神外资讯主持人罗蕊介绍了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发展历程,并热情地分享其对脑胶质瘤MDT诊疗和肿瘤电场治疗的经验之谈。
“医教研”一体,成就肿瘤放疗的领航与突破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创立于1965年,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肿瘤放射专科,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历经多年,科室相继成为国家疑难病诊治中心(肿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及湖北省肿瘤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学科,并成立了中南地区首个肿瘤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拥有中南地区首个博士后流动站。
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日益壮大离不开人才汇聚所迸发的巨大能量。科室现有首席专家1人,珞珈特聘教授1人,国外著名肿瘤中心特聘教授5人,高级职称1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国家级学会常委及以上10余人次,省级学会主委6人次,同时邀请国内外多名知名肿瘤专家担任特聘专家,共同担起患者的希望之舟,领航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肿瘤放射治疗。
科室的综合实力建设亦离不开领先一流的硬件配置。目前,科室约有病床600张,装备有世界领先的放疗设备,包括全球顶级、湖北省唯一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HD)、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调强放射治疗(IMRT)、头部体部X刀、全身立体定向放射消融、后装近距离放射等,可以克服各种现今的放射治疗技术难关,造福更多患者。

依托多学科综合平台以及科室专科化的良好环境,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积极开展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内、国际临床试验30余项,承担了国家“973“课题1项、“863”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余项、省重点基金和省杰出青年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科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肿瘤放射敏感性、端粒酶、基因治疗、中药当归放射防护等,并对肿瘤流行病学、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等前沿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悠悠六十余载光阴,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已成为中南地区综合实力雄厚的引领学科,不断为更多肿瘤患者带来健康美好的未来。作为科室常务副主任及头颈乳腺肿瘤亚专科主任,钟亚华教授在采访中对科室建设成果如数家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们科室已经形成了综合实力强、人才梯队完整、学术地位高、技术辐射广、‘医教研’一体的地区性肿瘤中心” 。
以患者为中心,勾画中南肿瘤放疗特色
医疗诊治是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基本要义和关键内核。科室秉承着中南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逐渐形成严格划分专科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科室特色,集多领域专业力量,精准应对患者病症,可谓独树一帜,匠心独妙。在钟亚华教授看来,“专科化”是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一大亮点,也是其颇为倾心的医疗理念。“只有严格划分专科,才能把专业做精做细,并真正落实综合治疗策略。”
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共分为5个亚专科,包括头颈/乳腺肿瘤放化疗亚专科、腹部肿瘤放化疗亚专科、妇科肿瘤放化疗亚专科、胸部肿瘤放化疗亚专科以及淋巴造血/泌尿/骨与软组织肿瘤亚专科,真正实现了专科病症的严格划分,在造福患者的同时也有利于医生的研习精进。“传统医生可能需要同时应对多个细分方向的病症,但如要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前进,必然只能择其一而深入研究,”钟亚华教授在采访中提到。
在临床放疗方面,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具有独特而先进的治疗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该科室敢为人先,率先对胃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钟亚华教授也秉承创新精神,带领科室团队开展了多项前沿的临床研究。“我们先前很少对乳腺癌患者做放射剂量设计及术前磁共振检查,但作为放疗科医生,我们需要强调术前影像的重要性。”因此,钟教授在近两年曾多次在全国范围内谈及影像学对乳腺癌放射治疗的价值和指导意义,并敦促其科室在制定个体化靶区勾画前认真研习患者的术前磁共振,这一理念得到了国内放疗专家的广泛认可。
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另一大特点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分期和个体差异,合理有序地运用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以达到最佳疗效和最小并发症。对此,钟亚华教授有感而发:“国内外很多医院按照放疗或化疗对病种分类,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放疗和化疗密不可分,且在治疗过程中互相穿插。”因此,钟教授科室将放化疗等治疗手段结合,并采用“精确定位、精确计划和精确实施”的现代放射治疗原则,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综合性医治。
除了患者的受益,多学科综合诊疗对于医师的促进作用也让钟亚华教授感触良多:“作为医生,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追求的便是不断完善与超越,而多学科诊疗便可以让我们向同行请教学习,进一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生长发展及阶段特点。因此,我认为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十分值得推广和普及。“
突破胶质瘤诊疗,见证肿瘤电场治疗“奇迹”
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5-8/10万,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对于这一颇具挑战性的肿瘤,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最大化地体现了其科室独具特点的诊疗特色。
钟亚华教授向脑医汇-神外资讯主持人罗蕊分享到,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需要结合术前影像学诊断、外科手术、术后放化疗、病理分子检测等专业,如果没有专科医生对特定的环节进行把控,单科医生很难及时获取到有效的病症信息。因此,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的多学科诊疗理念便成了脑胶质瘤诊疗过程中不可小觑的关键点。
此外,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也是脑胶质瘤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兴技术,而钟亚华教授的科室则可谓走在前沿。经验颇丰的钟亚华教授在采访中谈到:“虽然目前胶质瘤有相关的治疗指南,但就传统治疗效果而言,其预后结局非常差。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治疗曾面临瓶颈期,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2018年NCCN指南以及2020年中国CSCO指南将肿瘤电场治疗作为一级推荐批准用于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为恶性胶质瘤患者带来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肿瘤电场治疗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发挥抗肿瘤作用,其便携佩戴式仪器也为患者的使用带来一定的便利性。采访中,钟亚华教授就其科室的经验提到肿瘤电场治疗的特点,认为其毒副反应较轻且不会导致放化疗后常见的恶心呕吐反应。对于肿瘤电场治疗常见的头皮反应,钟教授也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颇具启示的想法:“如果在放疗时可以把头皮作为危及器官单独勾画出来,针对性降低头部剂量,便有可能在肿瘤电场治疗期间有效避免头皮反应。”
谈及肿瘤电场治疗的优势,钟亚华教授还跟脑医汇-神外资讯主持人罗蕊分享了一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一名30多岁的女性患者的颅内肿瘤侵犯双侧大脑和胼胝体,经立体定向活检穿刺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在该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下,钟教授科室对其采用肿瘤电场治疗。经过两年的治疗,患者已获得PR(接近CR)的缓解效果。对于这样的显著疗效,钟教授持充分肯定了这一新疗法的作用——“从这个病例来说,我们确实看到了‘奇迹’,很可能是电场联合放疗及后续化疗共同达到的综合治疗效果“。
专注基础临床研究,追求放疗“绝对圆”之梦
在精进诊疗的创新之路上,钟亚华教授可谓勇于突破的创新者。针对脑胶质瘤,钟教授基于神经纤维束提出脑胶质瘤靶区勾画的新理念。在他看来,肿瘤的生长并非均匀扩散且伴随着自身的规律,所以医生需要对颅内神经纤维束进行解剖定位,更加细致地了解目标解剖结构。“根据对神经纤维束的理解,我们建立了属于中南医院的胶质瘤靶区勾画经验,可以勾画出与传统方式相比面积更小的靶区,使我们的放疗技术可以有的放矢。”
此外,钟教授还在湖北省内率先开展了恶性肿瘤的三维适形调强精确放疗、SBRT、TMI等新技术,在放疗、化疗、靶向和内分泌治疗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提出了众多独到的诊疗见解。目前,钟教授共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等课题6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放疗领域做出了颇多建树性贡献。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钟亚华教授仍然心怀患者,不忘初心,继续带领科室团队精进放疗技术研究,追随新时代的放疗进展。在钟教授眼中,靶区勾画是放疗的关键之处,而这就像徒手画圆一般,永远也画不出绝对标准的圆形。但是,“正是因为存在‘绝对圆’的概念,我们才有持续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并不断成为更好的放疗科医生。”
钟亚华教授门诊时间: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地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楼4楼肿瘤内科门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