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1日发布 | 2540阅读

神经介入手术系列(三)

王琦

北京康复医院神经康复中心

达人收藏

神经介入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准确的诊疗手段,但是即使作为微创手术,仍然存在其特有的并发症和风险。不同的介入手术其术后并发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接下来具体分析几种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



皮下血肿 

皮下血肿是脑血管造影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全脑血管术后24小时之内。术后询问患者穿刺点及其周是否有较明显疼痛感,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等情况。若发生出血或皮下血肿应重新加压包扎并延长压迫时间。  


原因分析

与按压位置不确切及力量不充分、穿刺肢体过早活动、血功能异常有关。预防措施:拔出动脉鞘后压迫点要准确,力量要适中,既要穿刺点不渗血,又要能够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最好。压迫后弹力绷带包扎,1~1.5 kg盐袋持续压迫6h。穿刺侧下肢严格制动24 h,禁止屈膝屈髓,多次宣教和约束带制动,可取得较好效果。术前凝血功能异常,有出血倾向者可延长压迫时间。穿刺点皮下血肿患者经延长压迫时间,热敷,抬高患肢等处理后治愈。预防皮下血肿,也应该提高医护人员的压迫手法,待手法熟练后会降低该并发症的危险。


640.png


假性动脉瘤及股动静脉瘘  

多为对动脉前壁的穿刺不当及压迫位置错误造成的出血过多所致。如果出现这类情况,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在出血的部位进行局部凝血酶注射,或者切开假性动脉瘤并消除血肿后康复。针对此类并发症对的预防应该严格应用Seldinger穿刺技术,将穿刺位置控制在动脉前壁,若患者动脉或神经受压迫严重可进行手术切开,清除血肿。


股动脉夹层  

其发生原因为穿刺方向没有准确进入动脉官腔内,而是损伤了动脉的管壁,然后注射造影剂时因压力过大造成了导管壁与血管行走方向出现偏差,或者导管在同一位置出现多次造影的情况。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应该在完全无阻力的情况下进入导丝。若产生阻力导丝不要强行推进。注射时应根据内压不同调整注射压,若情况特殊则选择从桡动脉进入造影。为避免在同一位置出现多次造影的情况应适当调整导管位置,选择柔软的导管。


血管开口狭窄  

发病原因为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导管选择性造影困难,到位困难。操作者反复操作后对血管造成损伤。针对此的解决方法为选择合适的导管或导丝进行操作,若导管跟进困难应避免强行反复操作对血管造成损伤。


640 (1).png股动脉夹层


腹膜后血肿  

此并发症甚为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发生此并发症应停用抗凝药物,并立即予补液、输血以及止血应用,行对侧股动脉插管紧急造影,无活动性出血者可采取保守治疗;如有活动性出血,可采用球囊压迫动脉破口;当生命征稳定后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血管。


尿潴留 

多因穿刺侧制动24小时,平卧,患者害羞,排尿姿势、环境改变,精神紧张这些因素等导致排尿困难。可行持续导尿并留置尿管治疗,下床活动后拔除尿管。预防措施:加强患者心理辅导和知识宣教,消除患者紧张、害羞,恐惧等情绪;术前练习在床上排尿便。

640 (2).png


全身并发症



造影剂过敏反应  

术中出现颜面部、双侧手背水泡形成。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观察10min无异常方可开始造影。术前应用地塞米松抗过敏治疗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造影剂过敏风险。手术过程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发现造影剂过敏及时终止造影,并予抗过敏处理。

   

造影剂致肝、肾功能受损  

表现为患者术后尿素氮、血肌酐含量升高,原因为对比剂对肾脏伤害较大,或是患者术前肾功能不全。对此的预防方法为: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影响较小的对比剂,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调整对比剂用量。


皮质盲 

皮质盲是血管介入治疗和造影术后的少见并发症,常见于脑血管造影术后,发生率为0.3%~1.0%。通常出现于造影后6h内,能够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而其失明后可于数小时至数天内恢复视力。主要是指大脑枕叶视觉中枢受损引起双眼视力丧失,发生机制不明,可能和脑血管痉挛,造影剂毒性有关。可给予缓解脑血管痉挛、充分补液促进造影剂排出治疗。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血管痉挛 

临床表现为患者术后出现眩晕或循环缺血等症状,原因为导管进入血管过深,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或导管过硬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血管痉挛。对此的预防方法为:操作者在术中轻柔操作,超选择性造影在无特殊需求下不进行。调低注射压,减少对患者对比剂用量。若患者在检查中血管痉挛现象严重,则采取对应的血管扩张措施,运用血管扩张剂。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6h内不能进行造影。


640 (3).png


血栓形成和栓塞  

血栓和空气栓塞事件是造影过程中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昏迷、癫痫发作,偏瘫失语,甚至死亡等;多由于导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壁斑块脱落,快速回撤导丝致导管系统内负压形成气泡等。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及言语障碍,甚至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一旦发生血栓形成和栓塞可予溶栓治疗,同时予扩容、营养脑神经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处理。







血管内治疗的术后并发症




神经系统的血管内治疗主要包括了缺血性介入手术治疗和出血性介入手术治疗,不同的手术存在不同的并发症。当然脑血管造影术的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手术中也是会出现的,只是治疗手术比造影手术的并发症更有各自的特点、风险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


1.迷走神经反射

常见于颈内动脉开口重度狭窄的手术治疗。在颈内动脉开口处扩张球囊或者植入支架的过程中,由于颈动脉窦受到物理刺激,会出现暂时性的血压迅速下降、心率迅速降低,这个时候需要及时静脉给予阿托品药物对抗这种“迷走神经发射”,在术中就可以迅速解决,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术后仍会存在心率低和血压低的表现,有的可能会持续数天。心率和血压低会造成大脑灌注不足,加重原有的缺血或者出现新的病变,因此对于颈内动脉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需要额外关注生命体征水平,除了保证入量,必要时需要用升高心率及血压的药物来对症处理。


640 (4).png

颈动脉窦刺激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2.缺血再灌注损伤

常见于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术后,比如最常见的大脑中动脉手术。当颅内的某个大动脉重度狭窄后,这一侧的血流灌注就会降低,如果侧支循代偿没有充分建立,这一侧的大脑组织就会长期“适应”低灌注的状态,手术一旦开通了血流,远端脑组织就会进入一种“过度灌注”状态,造影脑组织出血。这种并发症需要提前评估好患者手术的风险,并且术后要严格控制好血压,放置血压过度波动引起出血。


640 (5).png

高灌注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脑出血


3.栓子脱落

当导管和导丝等手术器材在血管里走行并遇到斑块或血栓时,有可能将斑块或血栓“蹭掉”,小的栓子随着血流跑到远端的小动脉,造影梗死加重引起新的症状,预防的方式就是需要术者谨慎操作动作轻柔,但不可避免的发生栓子脱落情况时,就要按照急性脑血管病的方式来处理。


640 (6).png

球囊扩张/支架释放都会对斑块及血管内膜产生一定影响


4.动脉夹层

同样为导管导丝等器械在血管内走行时会触及血管内壁,在血管迂曲和变异的情况下,导丝导管的头部会在扭曲力的作用下损上血管内膜,使管壁形成夹层。血流灌入夹层中后会使得原有的“真正官腔”狭窄,造成严重的缺血。如果一旦发生较重的动脉夹层,需要在损伤的部位释放支架扩充“真腔”使得血流正常通过。


5.穿支动脉闭塞

常见于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主干的手术,这两个动脉的主干上分布着许多小的穿支血管,当主干重度狭窄时需要先用球囊扩张一下狭窄的部位再释放支架,但是球囊扩张的过程中会将此处的斑块“挤压”变形,造成穿支开口堵塞,引发新的缺血事件。预防穿支闭塞发生需要术前详细评估血管狭窄部位斑块的部位、形状、与穿支的关系,高分辨核磁是一种非常适合的检查,可以在横断面上看到斑块的形状,从而帮助医师判断手术的风险,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手术。


640 (7).png

小的穿支动脉常是“受害者”


6.支架内再狭窄

释放支架之后,支架本身作为一种“外来异物”,会对血管内膜产生一系列的刺激效应,造成血管弹性回缩、负性重构、受损部位血栓形成及细胞基质变化,导致血管内膜增生。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支架手术之后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就是对抗这种效应的主要方式之一。


7.动脉瘤破裂/复发

动脉瘤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时,术者会在动脉瘤的瘤体中“塞”入一些弹簧圈,在填塞的过程中或者手术之后,有一定的几率会因为张力太高导致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甚至有生命危险。有个别动脉瘤即使接受治疗后也会在特定时间段内复发,因此要及时、规律的复查,提前判断,及时采取措施。


总结看了上面那么多并发症,许多患者及家属肯定会产生顾虑,不敢进行这项手术治疗了,但是需要理解的一点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并发症,发生的几率十分低,有的并发症落在纸面上看似很吓人,但是很多医生做一辈子手术也很可能遇不到,前提是需要我们在术前全面评估、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仔细观察,最大限度的降低手术并发症,使脑血管造影术更加安全可靠。另外需要注意和理解的是,在术前我们跟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列举了一堆吓人的并发症,并不是说医生就要推卸责任了,恰恰相反,医师想到的并发症越多,考虑的保护措施就越全面,手术中就会越小心谨慎,操作就会越严格规范,这其实是对患者的一种保护,毕竟每一位医师都是真心的希望自己的手术能做的漂亮,做的有效,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患者也能安全的完成手术,早日康复。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