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63岁。
主诉: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一月余。
现病史:一月来患者因发作性左侧肢体乏力三次入院。
既往史:既往有两次“心绞痛”发作史。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病史。否认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否认嗜酒史,有少量吸烟史十余年。
查体情况:颅NS(-).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锥体征(-)。
头颅MRI+MRA(2022-05-06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示:未见新发梗死灶。
颈动脉超声(2022-06-07)示:
1.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
2.右侧颈内动脉起始处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66%,面积狭窄率80%。
DSA检查:R-ICA窦部重度狭窄。
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颈动脉狭窄;3.糖尿病;4.冠心病。
颈总动脉分叉处
颅内段造影
病人行局麻穿刺置鞘后,8F指引导管置于R-CCA近病变处,选择泰杰伟业TJEP05保护伞作为远端保护装置,导丝与输送鞘小心通过颈内动脉C1段狭窄处,至颈内动脉C1段远端较为平直的区域作为保护伞的目标“着陆区”。保护伞与导丝快速交换到达“着陆区”后,撤出输送鞘,完成保护伞释放,释放过程中保护伞位置保持不变。
释放保护伞
根据病变结构特点选择合适支架,先以4*30mm球囊预扩病变后,推送6-8*40mm开环颈动脉支架至病变狭窄处,定位准确后缓慢释放。
释放支架
通过造影观察支架释放后残余狭窄率<40%,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局部血栓形成,同时观察保护伞位置,无血管痉挛,无造影剂滞留。
释放支架后造影
回收保护伞,推送回收鞘通过支架过程中发现回收鞘通过困难,调整guiding位置及头端角度后回收鞘顺利通过,使回收鞘头端marker与保护伞marker重叠。握住保护伞导丝和回收鞘,一起撤出体外,完成回收。
回收鞘通过困难
调整guiding位置及头端角度后顺利通过
术后影像:支架完全覆盖斑块,狭窄解除,血管成形良好,支架贴壁良好,无支架内局部血栓形成,手术结束。
术后造影
术前
术后
1.保护伞目标着陆区域为颈内动脉C1段远端,距离病变约4cm,避免过高诱发痉挛,避免过低影响支架置入操作。
2.推送保护伞回收鞘如果发生困难,可以通过调整guiding位置及头端角度使回收鞘与支架间形成空隙,从而顺利回收。释放保护伞与回收保护伞时要注意做到原位释放、原位回收,避免伞包移动损伤血管或者引起血管痉挛。
3.泰杰伟业Proender®保护伞内独立运动导丝的设计,有助于减少后续支架置入时导丝摆动对保护伞体部的牵拉,最大程度避免保护伞位移引起血管痉挛的情况出现。内腔更大的回收鞘设计使保护伞回收更加顺利方便。
肖国栋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