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2日发布 | 1087阅读

LEO+Baby支架辅助治疗后循环多发动脉瘤

王和平

玉溪市人民医院


  病情简介

患者:女性, 59 岁。


主诉:头晕伴视物旋转21天。


现病史:患者21天前出现头晕伴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慌,耳鸣,颈肩、腰背痛,无精神行为异常,无四肢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外院行头颅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可能,为进一步治疗,以“颅内动脉瘤”收住我院,患者精神尚可,饮食、睡眠差。


既往史:10年高血压病史,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降压治疗。既往有“脑梗”病史,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既往有冠心病史,治疗不详。余无特殊。


查体情况:患者意识清楚,言语对答准确,GCS评分15分,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双侧瞳孔等圆(D=2.5mm),无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颈项抵抗阴性,四肢肌力正常。



  术前影像

术前正位造影


术前侧位造影


术前三维造影


左图:三维重建显示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3.5*2.8mm)。

右图:三维重建显示基底动脉尖动脉瘤(1.7*1.5mm),右侧P1起始部可能存在夹层动脉瘤,且基底动脉狭窄,有斑块形成。


后循环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为优势椎动脉,左侧椎动脉相对纤细。


右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显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育纤细,未开放,不作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考虑,说明患者右侧大脑后动脉主要通过后循环供血。


  治疗策略

1、患者头痛,视物旋转,头颅DSA造影提示大脑后动脉P2段及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右侧大脑后动脉起始部膨大,考虑夹层动脉瘤可能,且基底动脉轻度狭窄,有斑块形成。


2、患者存在后循环多发动脉瘤,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瘤体相对较大,出血的风险较高。家属在了解病情后,趋向于选择介入治疗,并要求同期处理基底动脉尖动脉瘤,遂拟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3、该两处动脉瘤均属宽颈,单纯弹簧圈栓塞,脱圈风险较大,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4、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瘤颈累及右侧P1段,且P1起始段存在膨大,疑为夹层动脉瘤,故选择长支架自右侧P1远端放至基底动脉,保护瘤颈并覆盖膨大段。


5、该类择期动脉瘤过度追求致密栓塞,可能导致动脉瘤再次破裂。为更好保护瘤颈,选择高金属覆盖率的编织支架,有利于血管内皮化修复瘤颈,降低远期复发率。


6、计划采取Leo+Baby支架半释放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优先治疗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然后回撤系统,治疗基底动脉尖动脉瘤。


  术中器械

  • 支架:Leo+Baby 2.5*18mm

    Leo+Baby 2.5*25mm

  • 弹簧圈:4mm*8cm-3D,1mm*3cm-2D(2枚),1.5mm*4cm-3D

  • 微导管:Headway-17 Soft,Echelon-10

  • 微导丝:Synchro-14

  • 导引导管:Cordis 8F,RuiFly 6F

  手术经过

1

全身麻醉后,以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穿刺,6F中间导管上至右侧椎动脉V4。


2

先行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路图下支架微导管置入右侧大脑后动脉P2段远端,弹簧圈微导管头端正确塑形后置入位于大脑后动脉P2段动脉瘤瘤体内,瘤腔内置入首枚4*8-3D成篮圈。

右侧大脑后P2段动脉瘤置入首枚圈


右侧大脑后P2段动脉瘤置入首枚圈后造影


3

通过半释放Leo+Baby2.5*18mm支架护住瘤颈,送入1*3-2D弹簧圈,栓塞后发现瘤腔内仅少量造影剂滞留,遂全释放支架,结束对第一个动脉瘤的治疗。

右侧大脑后P2段动脉瘤术后透视


右侧大脑后P2段动脉瘤术后造影

4

将支架微导管回撤至P1段,弹簧圈微导管超选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操作中发现右侧P1起始段膨大处有造影剂渗漏,考虑为导丝导引时刺破血管膨大部分。遂迅速半释放Leo+Baby 2.5*25mm支架,在其保护下于破口处置入一枚1*3-2D弹簧圈以封堵破口。即刻造影显示,未见造影剂渗漏。

右侧大脑后P1段造影剂渗漏


填圈后即刻正位造影


填圈后即刻侧位造影


5

将弹簧圈微导管重新超选至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置入一枚1.5*4-3D成篮圈后,完全释放支架后完成栓塞治疗。

填圈后工作位造影


透视下支架完成释放


  术后影像


术后工作位造影


术后正位造影


术后侧位造影

术后后循环工作位、正位、侧位造影显示各分支血管通畅。


  用药方案

  • 术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双抗。

  • 术中:正常肝素化,支架半释放后,团注6ml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静脉半量泵注。

  • 术后:常规双抗,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口服3个月,随后阿司匹林100mg口服不低于3个月。


  预后和随访

  •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 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思考总结

1、Leo+Baby支架在直径<2mm血管中也能够打开贴壁,完成治疗要求[1];且Leo+Baby支架采用短扩口设计,无需考虑无效工作段。


2、Leo+Baby支架通过推拉调整可以在分叉部更好地顺应血管形态,保护分支血管及瘤颈。在操作中需要不断调整系统张力,尤其对于颅内远端细小血管病变,必要时应采用远端通路导管提供支撑。


3、支架半释放,配合弹簧圈栓塞,能够有效减少瘤颈残留,提升Raymond分级,减少动脉瘤复发概率。[2-3]


[1] 蒋周阳, 唐俊, 陈志, 冯华, 朱刚, & 缪洪平. (2021).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局解手术学杂志, 30(4), 5.

[2] Luecking, H. , Struffert, T. , Goelitz, P. , Engelhorn, T. , Brandner, S. , & Kuramatsu, J. B. , et al. (2021). Stent-assisted coiling using Leo+Baby stent : immediate and mid-term result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

[3] Kis, B. , Weber, W. , G?Tz, F. , Becker, H. , Berlit, P. , & D Kühne. (2007).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using the leo stent: long-term follow-up and expansion of indications. Clinical Neuroradiology, 17(3), 167-179.


专 家 简 介

王和平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第一届委员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中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云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云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玉溪市第六批学科技术带头人,兴玉名医,主持省厅级、市级科研课题6项

2019年获得国家卫健委“优秀青年专家”奖

对脑血管疾病有较高造诣,尤其擅长脑血管疾病(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狭窄、急性脑梗塞等疾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