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54岁,女性,因头痛2周于2021年1月22日于当地医院行头颈部血管CTA检查,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病程中患者无意识丧失、肢体抽搐、恶心呕吐,无肢体麻木无力,无吞咽困难,视物旋转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年,口服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好。家族史无特殊。
图. 1
术前DSA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可见一动脉瘤样染色,瘤体朝向外下方,形态不规则,大小约8.05mm X 7.55mm,瘤颈约3.48mm,载瘤动脉远端直径2.90mm,近端直径4.49mm。
1.患者为54岁女性,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右侧后交通起始处动脉瘤。既往有高血压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考虑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2.动脉瘤位于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瘤体大小超过5mm,形状不规则,破裂风险极大,危及生命,故应尽早手术栓塞动脉瘤。
3.患者右侧后交通动脉开放,右侧大脑后动脉显影,若闭塞右侧后交通动脉是后循环血流储备的重要损失。故术中应尽量保留后交通动脉。经过认真讨论,我们采取跨前后循环术式行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处动脉瘤辅助栓塞术。
图. 2 双侧导引导管到位
双侧股动脉穿刺,在泥鳅导丝及4F多功能导管导引下将6F Guiding头端右侧颈内动脉C1段,在泥鳅导丝及4F多功能导管导引下将8F Guiding置于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椎动脉开口处,在泥鳅导丝导引下将6F Navien 头端置于左侧椎动脉V2段远端。造影进一步明确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
图. 3 双侧微导管到位
经6F导引导管在Synchro-14微导丝导引下将Echelon-10微导管头端置于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瘤腔内,经6F Navien在Synchro-14微导丝导引下通过右侧后交通动脉将SL-10微导管头端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
图. 4 支架释放、弹簧圈填塞
经Echelon-10置入Target 7mm*20cm弹簧圈一枚于动脉瘤腔内成篮(①);成篮不满意,遂沿SL-10微导管送入Atlas 4.5mm-30mm支架一枚,准确定位后释放支架,复查造影可见支架位置良好,贴壁良好、官腔通畅,右侧大脑后动脉显影正常(②-④)。继续经Echelon-10置入将Target 7mm*20cm弹簧圈送入瘤腔内成篮,成篮满意,遂经Echelon-10依次送入Target弹簧圈数枚进行填塞。复查造影见支架位置良好,官腔通畅,右侧大脑后动脉显影正常,动脉瘤瘤腔少量造影剂充盈(⑤-⑥)。
图. 5 术后复查造影及VASOCT
术后复查造影,瘤颈瘤体栓塞致密,瘤腔内少量造影剂滞留,支架位置良好,贴壁良好,管腔通畅,远端血管灌注良好。CT未见出血及明显低密度影。遂结束手术,麻醉苏醒后神经功能查体较前无异常,护送患者安返病房。
图. 6
图. 7 (图. 6-7手术模式图:支架跨循环通过右侧后交通动脉及动脉瘤放至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对于胚胎型后交通动脉(Fetal-PcomA)发自动脉瘤体的后交通动脉瘤,在动脉瘤的栓塞术中,既要闭塞动脉瘤体,又要保护F-PcomA。我中心以往的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应用支架的灯笼技术做边支保护F-PcomA,另外一种是将支架远端顺行通过动脉瘤置于F-PcomA,近端放置于颈内动脉(图8)。
图.8
但是随着Low-Profile的Atlas支架的广泛应用,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支架释放途径。Neuroform Atlas支架作为一种小口径支架,由于可以通过0.017英寸的微导管输送和释放,因此对于入路迂曲及远端小血管的动脉瘤具有显著优势,同时也使跨循环路径(Transcirculation Approach ,TCA)的支架辅助栓塞成为可能。本病例应用SL10微导管顺利通过BA→ PCA→PcomA→Aneurysm→RICA等血管,将导管置于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最终支架远端释放于大脑中动脉M1段,近端释放于F-PcomA。此种方式释放的支架迂曲程度较低,操作简便,同时也完整地保护了F-PcomA,可作为未来此类病例的一个备选方案。依据笔者的经验,本病例为国内第一次报道应用此路径释放支架辅助栓塞后交通动脉瘤。
曹向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出血性脑血管病委员会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介入诊疗分会委员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Semmes-Murphey临床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主持课题包括:军队后勤科研项目重点课题,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拔尖项目。参与完成多项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神经介入工作19年,目前完成神经介入手术6000余例,对于颅内动脉瘤、脑静脉系统疾病、血管源性耳鸣、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有深入的研究。
吕斌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医学部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专业方向:脑血管病,神经介入。中国卒中学会会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血液治疗专业委员会。参编参译专著3部,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4篇。
孟召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军队认知障碍学组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基金1项,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目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进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