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敦力神经调控青年医师项目Talent X Talk第三期【再论步态:向何处去,从哪里来】于6月23日晚在线上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共有6位Talent X委员参与,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刘丰韬医生担任主持,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李继平医生作为分享嘉宾,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侯炳辉医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梅珊珊医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闫亚韵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郑喆医生作为讨论嘉宾。
分享环节,李继平医生从冻结步态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现状切入,回顾经典的Earlystim研究对冻结步态的改善、专家共识对于冻结步态的程控方法、多伦多西部医院对于步态障碍的DBS程控策略,分析了低频刺激、高频刺激、交叉电脉冲、低频交叉对于冻结步态的改善,结合3个冻结步态DBS程控病例体会,给参与讨论的嘉宾抛砖引玉,带来了很多思考与启发。刘丰韬讨论环节精彩的主持,充分调动全体参会嘉宾,展开了非常热烈、深刻的探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学术精华
*以下内容摘自分享与讨论环节*
冻结步态的患者选择
冻结步态根据发生时间和对多巴胺反应不同进行分型,针对不同类型应有不同的治疗选择;
结合量表评估、步态分析、平衡分析、术前药物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和告知DBS治疗能改善的症状,有时候对步态、僵直、震颤等症状的改善不能完全兼顾,管理好预期,进而提高患者体验与满意度;
DBS通常对多巴胺反应性冻结步态改善效果较好,前冲型步态使用高频刺激可较长时间改善冻结问题;
DBS是改善冻结步态的一项武器,但基于对不同神经通路的作用,仍存在变数与难度。
冻结步态的DBS靶点选择与程控策略
STN:对于多巴胺反应型步态障碍患者,STN核团因其全面性与减药优势,仍然是主流选择;
GPi:伴有肌张力障碍的患者可选择,但GPi与STN之间对步态的改善差异不显著;
PPN(脚桥核):可以改善冻结步态和姿势平衡障碍,但PPN-DBS的整体经验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仍然有限,且应用少、核团定位难度大、需使用低频刺激;
STN+SNr(黑质网状部):电极过深会导致异动及情绪等问题,但需要使用3387长电极,很难进行低频交叉,会对程控造成许多挑战;
DBS术后开机参数60us、130Hz,步态障碍的程控通常遵循调整刺激参数—双负刺激—交叉电脉冲的思路,结合理论基础指导程控,不断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低频交叉/低频交叉互联(Interleave-interlink, IL-IL)可有效改善冻结步态,目前仅在STN上使用低频交叉电脉冲。
Karl JA, et al. Mov Disord. 2020.
冻结步态的DBS术后管理
DBS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根据临床医生药物调整的策略,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需谨慎减量(会出现精神症状),需结合实际情况,且患者对药物调整的依从性有待确认;
步态障碍需要多学科、多手段共同管理,术前+术后康复训练对于DBS术后冻结步态患者同样重要,脊髓电刺激联合DBS等手段对于多巴抵抗型的冻结步态的辅助改善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