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5日发布 | 524阅读

刘新峰教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新峰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边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达人收藏
本文转载至公众号《燕山介影》 / ID:YanShanJieYing


病例特点

女性,58岁,主因“头痛1月,双眼视物模糊、视物重影半月”入院。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前额部胀痛,半月前出现双眼胀痛,视物模糊。既往体健。查体:双眼球轻度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左眼眼睑下垂,眼球各向运动明显受限。

749161101425233134.jpg

图.1


辅助检查:头颅核磁T2像可见双侧眼上静脉明显扩张增粗;MRA: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790028731956006069.jpg

图.2


术前造影

患者双侧海绵窦区可见硬脑膜动静脉瘘样染色。供血动脉为双侧颈外动脉上颌动脉分支、双侧颈内动脉脑膜垂体干分支,均为细小分支供血;引流静脉为双侧眼上静脉、测、侧裂静脉,可见眼上静脉明显扩张增粗,双侧岩下窦未见显影;海绵间窦通常。右侧供血流量较大。

640.gif

640 (1).gif

RECA: 图3

4329037053cc2738cba3fb450adfdabc.gif

640 (2).gif

RICA: 图4

LECA:图5

LECA:图6

诊断: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术前准备

  1.  患者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均为细小的终末支,动脉途径栓塞难度大且难以完全栓塞,考虑经静脉途径进行栓塞。


  2. 尽管患者双侧岩下窦造影未见显影,但开通可能较大,且患者海绵间窦通畅,首选开通右侧岩下窦,经右侧岩下窦将微导管分别置于双侧海绵窦内,应用弹簧圈+Onyx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对瘘口进行栓塞。


  3. 如岩下窦开通失败,则通过内眦静脉逆行通过眼上静脉至双侧海绵窦进行栓塞,缺点是入路路程较远,微导管到位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手术器材:

 6F Guiding

 Renegade微导管

 Transend 300微导丝

 PT2微导丝

 Echelon-10 微导管*2

 Onyx胶

 Jasper 10-30,9-40弹簧圈2枚。


手术过程

1、6FGuiding+4F多功能+Genegade微导管开通右侧岩下窦,微导管冒烟确认右侧岩下窦与海绵窦联通。图7(正、侧位)

5.png

图.7


2、Renegade微导管继续前进困难,不能通过岩下窦狭窄处,遂沿微导管送入Transend 300微导丝至右侧海绵窦内。图8(正、侧位)

6.png

图.8


3 、交换Echelon-10 微导管顺利进入右侧海绵窦内,冒烟确认位置,图9;再次用PT2 导丝携带第二根Echelon-10通过海绵间窦置入左侧海绵窦内。图10(a:左侧海绵窦内微导管头端;b:右侧海绵窦内微导管头端)

7.png

图.9

8.png

图.10(正、侧位)


4、先通过位于左侧的微导管置入Jasper 9-40 弹簧圈1枚,经过调整主要将弹簧圈置于左侧海绵窦前下侧,眼下静脉开口附近。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弹簧圈将栓塞胶大部分控制在海绵窦后、内侧;另一方面防止栓塞胶弥散至眼静脉,造成流出道阻塞,增大出血风险。

9.png

图.11


5、分次注入Onyx栓塞胶。起初窦内血流量较大,微导管头端位置较深,栓塞胶大部分弥散至海绵窦后外侧、前下内侧,少部分弥散至后内侧壁,复查造影仍可见瘘样染色。

10.png

图.12


6、逐步后撤微导管,接近海绵间窦处,继续注胶,此时大部分胶弥散至海绵窦后内侧壁,复查造影见瘘样染色明显减少。

11.png

图.13


7、通过右侧Echelon-10 送入Jasper 10-30弹簧圈,通过调整使其部分位于右侧眼静脉开口附近,部分位于右侧海绵窦内侧壁控制胶的弥散,之后边后撤微导管至海绵间窦边进行注胶,可见胶弥散至瘘口(图14),复查造影瘘样染色完全消失(图15)。结束手术。

12.png

图.14

640.png

图.15


术后患者头痛、沿胀等不适明显减轻,术后第三天查体:患者双眼无突出,无球结膜充血,双眼睑无明显下垂,双眼各向运动基本恢复正常。

640.png

图.16


术者体会

1、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venous fistula, CS-DAVF)是颈内动脉和(或)颈外动脉的硬脑膜分支与海绵窦的异常动静脉交通,约占DAVF的35%,中老年女性多见。根据1985年的Barrow分型,患者双侧颈内、颈外动脉脑膜分支均有供血,应为Barrow D型。尽管患者无皮层静脉引流,其病灶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有明显眼眶引流,长期的海绵窦内高压可能有视力逐渐丧失和/或动眼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患者目前已出现相应症状,手术指征明确。Wenderoth等学者在Cognard分类的基础上,通过了解单侧或双侧动静脉分流情况、同侧/对侧/双侧静脉引流、岩下窦 (IPS(s)) 通畅度、逆行性软脑膜静脉引流的存在情况,明确其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CS-DAVF的分类的改进。

640 (1).png

图17:Barrow分型

640.png

图18:Wenderoth改进分型


2、本例患者瘘的供血动脉均为细小分支,首选通过静脉途径栓塞。通过对造影的仔细分析,术者认为患者右侧岩下窦有开通的可能,故首选开通右侧岩下窦,备选内眦静脉入路。术中也证明,患者岩下窦的确存在潜在的腔隙可供微导丝及微导管通过。同时支撑很重要,在开通岩下窦时,同时用到了6F Guiding、4F多功能导管、Renegade微导管及微导丝同轴进行塔型支撑,在Renegade微导管前进困难时,通过向海绵窦内送入3m导丝,交管0.017inch的Echelon-10 微导管,顺利的进入海绵窦。


3、术者认为对于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主要目的是对瘘口的充分栓塞,故而选择了弹簧圈+胶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使用弹簧圈降低海绵窦内血流速度,为Onyx栓塞胶提供附着点,防治其弥散至引流静脉内,同时避免Onyx栓塞胶逆流进入颅内动脉引起缺血事件。弹簧圈的选择上,仅需要疏松的进行栓塞起到部分减流作用,不需很致密栓塞完全堵塞眼上、眼下静脉的流出道。一方面本例患者双侧岩下窦均不通畅,主要通过眼上、眼下静脉引流,一旦眼静脉的流出道被阻塞,很可能出现向颅内的深部静脉逆流,大大增加了出血风险。另一方面在海绵窦内置入过多的弹簧圈,有可能对窦内走行的神经产生压迫,造成眼球运动神经的损伤。本例患者仅在双海绵窦内各置入一枚弹簧圈,术后患者眼球突出消失,眼球各向运动未收影像。


4、通过术后回顾,本例患者最终使得瘘完全消失的Onyx胶主要集中在双侧海绵窦后内侧壁及海绵间窦,前期在左侧海绵窦内前内侧、后外侧弥散的胶并未起到栓塞瘘口的作用,这一部分胶可能占据了左侧海绵窦的部分空间,也起到了部分减流的作用。














术者简介















刘新峰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主管医师。2004年考入解放军总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宝民教授。2007年毕业后在解放军总医院从事神经介入工作。能够熟练进行动脉瘤及颅内动静脉畸形等栓塞,颅内静脉系统疾病,各种颅内外支架介入治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文核心期刊5篇,SCI 3篇。


边洋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脑血管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6年余;参与Enchanted-MT、LAST等多项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5篇。


111111.jpg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