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西班牙圣女罗西奥大学医院的Moniche F等学者回顾性分析了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对伴有房颤且进行CAS的患者抗血栓治疗效果,文章发表在了2022年4月的《AJNR Am J Neuroradiol》杂志上。
——摘自文章章节
【Ref: Pardo-Galiana B, et 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22;43(5):727-730. doi:10.3174/ajnr.A7482】
颈动脉狭窄(CS)可造成12%-19.3%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是CS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CAS术后,患者应进行1-3个月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减少因内膜损伤和/或放置异物(支架)引起的血栓形成风险。然而,对于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最佳的抗栓疗法尚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DAPT联合抗凝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出血率会增加。
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为2010年至2021年3月当地医院接受CAS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纳入标准为:先前持续的、永久的或阵发性非瓣膜性房颤; 动脉粥样硬化继发的短暂性脑缺血或轻度缺血性脑卒中; 以及按照血运重建标准接受CAS作为二级预防的无症状患者。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对房颤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使用HAS-BLED评分系统评估出血风险。
按照抗栓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三组:(1)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联合氯吡格雷组(DC组);(2)DAPT联合抗凝治疗组,即三重抗栓疗法(TT组);(3)单用DAPT组。抗凝药物的使用是利伐沙班 15mg qd,阿哌沙班 5mg bid(如果达到减量标准则调整为2.5mg bid ),达吡加群110mg bid;择期患者在CAS前至少5天内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或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300mg 和阿司匹林300mg。治疗前24小时停止抗凝治疗,治疗后24小时恢复使用,DAPT者除外。
安全性结局是术后一个月发生的主要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事件。疗效结局为血栓栓塞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全身血栓或支架血栓形成)。严重出血是IST(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定义重要器官(如颅内、脊髓骨、关节内、腹膜内、眼内、肌肉间、心包间)导致死亡的出血,或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g/dl以上或者至少输2U的浓缩细胞。临床相关非严重出血是指导致住院、或需要药物、外科干预、非计划内就诊、导致医生改变抗栓治疗的出血。
共纳入91例符合标准的患者,16名女性,其中DC组24 例,TT组42 例,DAPT组25例。平均年龄为72.27±8.1岁。69名(75.82%) 患者是有症状的CS(DC组21例,TT组31例,DAPT组17例)(表1)。
表1. 患者的基线特征。DC: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联合氯吡格雷组。TT:DAPT联合抗凝治疗组,即三重抗栓疗法(TT组)。DAPT: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患者的CHAsDS2-VASc评分为5.3±1.3分,HAS-BLED评分为3.9±0.9分。DC组的13名患者使用了利伐沙班;6名患者使用阿哌沙班;5名患者使用达比加群。TT组中21名患者接受了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7名患者使用了低分子肝素;14名患者使用了DOAC(7名患者使用利伐沙班、4名患者使用达比加群,3名患者使用阿哌沙班)(图1)。
图1. 抗栓治疗管理方案。LMWH:低分子肝素。VKA:维生素K拮抗剂。
随访1个月,TT组的42例患者中有10例(23.8%)出现了主要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事件;DC组的24例患者中有1例(4%)出现了主要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事件(p=0.032)(表2)。
表2. 三组患者的出血和安全性结局指标。DC: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联合氯吡格雷组。TT:DAPT联合抗凝治疗组,即三重抗栓疗法(TT组)。DAPT: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DC组和DAPT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而TT组有4次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TT组没有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和卒中等事件发生。DC组有一名患者因颈动脉支架血栓形成而出现轻微卒中症状而住院治疗。DAPT组中,报告了一例心脏血栓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累及对侧大脑中动脉。
最后,作者总结道, 对于接受CAS治疗的房颤患者,TT抗栓疗法出血率高。新型抗凝药+P2Y12抑制剂(如氯吡格雷)出血率低,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