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4日发布 | 1331阅读

​神外历史上的今天|经蝶窦入路手术的“历史交汇点”

邱梦儒

脑医汇医编

达人收藏

1910年6月4日,112年前的今天,经蝶窦入路手术迎来了“历史交汇点”。就在这一天,“现代神经外科之父”Harvey Cushing(1869-1939,推荐阅读:神外历史上的今天|“现代神经外科之父”的诞辰和垂体外科先驱Oskar Hirsch(1877-1965)分别进行了经蝶窦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经蝶窦入路是切除蝶鞍大部分病变的首选途径,由奥地利外科医生Hermann Schloffer(1868-1937,推荐阅读:神外历史上的今天|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先驱Hermann Schloffer的诞辰于1907年首次实现,其经上鼻部-蝶窦入路的垂体腺瘤切除术在神经外科界吸引了众多神经外科学者的目光。112年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Cushing和Hirsch,巧合地在同一天,分别尝试经唇下-蝶窦入路和经鼻蝶入路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并取得显著成功,为现代经蝶窦手术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不仅是神经外科史上的一大巧合,更是经蝶窦手术漫漫发展路上一个高光汇聚的“交汇点”。


Harvey Cushing(1869-1939)(左);Oskar Hirsch(1877-1965)(右)


【Harvey Cushing的经唇下-蝶窦入路】


1909年,Harvey Cushing在美国波士顿改进了经蝶窦手术鼻祖Schloffer的经上鼻部-蝶窦手术技术,并对一名肢端肥大症男性患者进行了其第一次经蝶窦手术尝试。尽管当时Cushing并未完全切除肿瘤,但患者的术前症状有所改善,并继续存活了21年。通过首次经蝶窦手术的经验,Cushing意识到“充分了解经蝶窦入路的解剖结构后,接近蝶鞍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Cushing并未满足于经上鼻部入路,他随后又对此进行改进,并结合A. B. Kanavel(1874-1938,化脓性腱鞘炎卡纳维尔氏征-Kanavel signs的描述者)的下鼻部入路、W. S. Halsted(1852-1922,腹股沟疝修补法和乳腺癌经典根治术创始人,Harvey Cushing的导师)的唇下切口方法以及Emil Theodor Kocher(1841-1917,甲状腺生理病理的开创性研究者,19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推荐阅读:神外历史上的今天|致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外科医生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1910年6月4日,Cushing成功完成经唇下-蝶窦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在手术中,Cushing把肾上腺素浸泡过的脱脂棉分别塞入患者的两个鼻孔以增进止血效果,并在唇下做一个2cm横向切口,后进行钝性分离,提起鼻黏膜直至暴露鼻中隔下缘。随后,他从鼻中隔两侧后切开黏膜,为放置牵开器提供空间,并使用Ballenger旋转刀切除大部分犁骨、筛骨垂直板下缘以及小部分软骨。在牵开器之间,Cushing使用直径1.8cm的扩张器压平下鼻甲,然后放置自持式双瓣鼻窥器以代替牵开器。在肉眼观察下,Cushing使用特殊咬骨钳进入蝶窦,去除鼻黏膜内层并暴露蝶鞍底部。



Cushing强调手术空间和操作视野的必要性,并要求术中必须保持目标部位绝对干燥,因为在使用咬骨钳按步操作之前必须识别目标结构。就像他自己描述的,“经蝶窦手术的主要危险是医生对入路方向和路径的误判”。值得一提的是,Cushing的这一改良入路方式与当代神经外科医生采用的方法非常相似。






【Oskar Hirsch的经鼻蝶入路】


Oskar Hirsch的首次经蝶窦手术在1910年3月完成,他在局部麻醉下成功切除了一名患者的垂体瘤。术后,患者的头痛症状获得立即改善,视力也逐渐恢复。由于“术中任何阶段均未出现明显疼痛或出血”,Hirsch因此观察到使用局部可卡因麻醉剂的优势。据Hirsch描述,在局部可卡因麻醉后应将手术分为以下阶段:1)移除中鼻甲;2)间隔数日,移除筛骨前后部以暴露蝶窦壁;3)再间隔数日,移除蝶窦壁前部。至此,外科医生可以选择直接打开鞍底并切除肿瘤,或等待数日后再完成肿瘤切除。


然而,Hirsch与Cushing持相同观点,认为Schloffer经上鼻部入路的面部切口并不美观,且鼻旁窦切除部分过多,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容貌受损。因此,Hirsch开发了从单鼻孔入路的经鼻蝶手术,该方法源自其对尸体鼻窦解剖学的研究。


就在Cushing完成经唇下-蝶窦入路手术的同一天,Hirsch在大西洋彼岸也实现了经鼻蝶入路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在其3月份首次经蝶窦手术步骤的基础上,Hirsch缩短了整个手术流程的持续时间,并成功治愈了一名术前有头痛、视野障碍、继发性闭经和溢乳症状的女性患者。


Oskar Hirsch的经鼻蝶入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示意图

正式切除手术前,患者的中鼻甲被移除(第一阶段),从而免于使用特殊扩张器(同Cushing术中使用的扩张器)打开黏膜下手术通道。


在术中,患者采用坐位且头部被固定,全程保持清醒。Hirsch借助耳鼻喉科反光镜和鼻窥器,并使用20%可卡因溶液浸润鼻中隔两侧黏膜,沿着鼻中隔软骨前缘在黏膜一侧做鼻内切口,并抬起同侧黏膜。紧接着,Hirsch在距离黏膜切口0.5cm处切开软骨,并抬高另一侧的黏膜。此时,他置入鼻窥器以分离两侧黏膜,从而在中部形成鼻腔空间以暴露中线上的鼻中隔。Hirsch强调,黏膜应抬离蝶窦表面以暴露蝶骨口,然后移除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并切除犁骨后部和蝶骨喙,从而打开鞍底。


Oskar Hirsch在术中使用的鼻窥器

Cushing和Hirsch勇于尝试在当时还属于新兴技术的经蝶窦手术,并不断改进手术操作以提高治疗效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开创品质。他们在手术中均经过筛窦,并采用Kocher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概念,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Harvey Cushing和Oskar Hirsch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手术也体现出两位神经外科大师不同的关注点和创新点。入路方式是Cushing手术和Hirsch手术的最显著区别:Cushing选择唇下入路,而Hirsch采用经鼻入路。Cushing认为,Hirsch的经单鼻孔入路是一种“狭小途径”,只能提供有限暴露且可能“伴有不必要的风险,而唇下入路的外部开口是经鼻入路的两倍,且保留鼻甲可以避免术后臭鼻症的发作”。对此,Hirsch辩称,“使用鼻窥器将黏膜瓣分离至鼻腔及蝶窦腔的宽度后,经鼻手术将通过一个较宽的新通道完成,除第一个线性切口外,该通道与鼻腔并未连通,因此可以防止或限制可能出现的感染”。此外,麻醉的选择也是二者手术的一大区别:Cushing采用气管内诱导全身麻醉;而Hirsch则选择局部可卡因麻醉。


112年前的今天,Cushing和Hirsch在生生不息的神经外科历史之路上“交汇”,并在关于手术异同点的辩论中不断摩擦出新的医学火花。尽管Cushing和Hirsch采用的技术不同,但他们的经蝶窦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均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代经蝶窦手术已经迎来显微外科时代,但Cushing和Hirsch一个多世纪以前建立的基本技术仍与目前治疗鞍区病变的入路方式遥相呼应,不断造福于更多患者。


下面,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从脑医汇平台海量内容中,遴选若干经鼻蝶手术相关的文章或课程,以飨各位神外同道。


经鼻蝶手术相关的文章或课程

01

《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step by step》

02

《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 The Neurosurgical Atlas系列》

03

《单鼻孔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视频详解---我的手术学习笔记系列》

04

《【综述】垂体区域解剖》


TIP!

在【脑医汇】APP搜索“经鼻”,获取更多内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