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概述】
2020年12月接诊一例来自河南的3岁女性患儿(身高:87cm,体重:12.5kg)。主诉:脑外伤后11个月,额顶部皮下囊性隆起1月余,进行性增大。患儿11月前因车祸头部致伤,于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昏迷半月后转清醒,左侧肢体力弱、右眼视力下降,行高压氧康复治疗。治疗期间,额顶部皮下囊性隆起进行性增大,哭闹时更为显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查体:神清可语、烦躁哭闹,口角右偏,查体欠配合,额顶皮下隆起明显、囊性、张力高,触诊额顶骨质不连续,左侧肢体活动差(肌力IV级),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头颅CT:右侧额顶部骨质不完整,皮下积液与颅内沟通;左侧额骨线样骨折;头颅MRI: 脑内多发软化灶,右额可见斑片状水肿信号影。双侧脑室扩张,右侧为著;右侧额角与硬膜下腔沟通,脑脊液信号突至右额顶部皮下,张力性积液形成。(图1);
图1.患儿烦躁、哭闹,右侧额顶皮下囊性隆起明显,张力性积液形成。头颅CT/MRI提示右额顶骨骨折,右额叶多发软化灶,右侧脑室额角与硬膜下、皮下沟通,形成穿通畸形。
患儿重度颅脑损伤,右侧额顶叶脑软化灶合并脑室穿通畸形,张力性硬膜下积液并骨折线扩大,生长性骨折已形成,手术指征明确。鉴于脑室穿通畸形合并张力性积液,若强行修补破损硬膜并颅骨成形,势必因颅腔封闭进一步增加颅内压,一旦脑疝形成危及患儿生命。安全起见,决定分两步走:先于2020年12月16日行“右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颅压(图2),术后患儿烦躁状态明显改善,张力性积液消失;再于2021年1月25日行“冠切额顶开颅硬脑膜修补+颅骨成型术”。术中可见冠状缝未闭合,额顶骨间隙宽达2.5cm,硬膜破损范围3.5X5.5cm,右侧额顶叶软化灶形成,色黄质软,有窦道与深方脑室沟通,显微镜下清除部分坏死灶,人工硬膜严密修补破损硬膜,三维钛网修补破损颅骨,固定良好,皮下留置引流管,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200ml,输注异体红细胞1单位、血浆100ml,安返病房监护。
术后患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皮下积液消失,余神经系统查体同前,术后2周顺利出院。术后3月门诊复诊,硬膜下积液消失,颅骨塑性满意,进一步康复中(图3)。
图2.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压缓解明显,脑组织松弛,脑池、脑沟回显示好,皮下积液消失,患儿精神状态明显改善。
图3. A:术中见骨折线明显扩张,宽达2.5cm,硬膜破损严重,脑软化灶形成,有窦道与脑室沟通;B:硬膜严密修补,复查三维CT颅骨重塑满意,皮下张力性积液消失;C:术后三月门诊复查,患儿生长性骨折修补与重塑满意,合影留念。
【治疗体会】
本例3岁幼儿,脑外伤后,张力性皮下积液,提示硬膜破损,继而颅骨骨折线进行性扩大,提示生长性骨折形成。
颅骨生长性骨折(growing skull fracture)是婴幼儿颅骨骨折后特有的并发症,成因是颅内容物从骨折及硬膜缺损处疝出,随着婴幼儿的大脑不断发育、脑脊液搏动不断压迫破损骨缘,骨折线处逐渐扩大,形成生长性骨折[1]。
生长性骨折约占儿童颅骨骨折的0.05-1.60%[2],高空坠落及交通事故是引发婴幼儿生长性骨折常见原因,其它也见于产伤及颅面手术并发症[3]。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儿童颅骨骨折都会发展为生长性骨折,需要满足3个条件:1.颅骨骨折;2.硬膜破损;3.颅脑膨胀性生长的驱动力。因此,90%发生于0-3岁婴幼儿,尤其好发于1岁以下婴儿[4],此时大脑处于急速发育阶段,对硬膜及颅骨缺损处可产生强大的推挤力。
生长性骨折按发展进程可分为3个时期:I期、骨折形成至骨折线增宽前,此时不容易诊断;II期、骨折线增宽后2个月内,此时颅骨缺损较小,及时手术封闭破损硬膜效果好;III期、骨折线增宽超过2个月,此时无论硬膜还是颅骨,缺损明显扩大,若不及时手术封闭,脑组织疝出嵌顿可导致明显的神经功能缺失[5]。
婴幼儿生长性骨折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争取在I-II期内完成。手术关键点是封闭破损硬膜,此阶段利用自体组织即可完成修补,效果好。本例患儿已属于III期,脑室穿通畸形合并张力性硬膜下积液,颅压高、患儿烦躁,治疗复杂性大大提高。因此,先行脑室-腹腔分流的目的是缓解颅高压、解除张力性积液;继而再次手术,目的是封闭破损硬膜、重塑颅骨。经两次手术,效果满意,随访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