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25日发布 | 1416阅读
脑肿瘤-胶质瘤

一例新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WHO 4级),联合TTFields综合治疗,总生存期超过2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梁朝峰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达人收藏

本期为大家分享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梁朝峰教授带来的肿瘤电场治疗病例分享。


病例概况


本次病例分享展示了一名51岁男性患者,病理检测及分子基因检测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TERT突变,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预期生存时间为11.3~13.4个月。患者于术后4周即进行同步放化疗+肿瘤电场治疗,并尝试联合PD-1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治疗期间,虽然患者出现肿瘤反复变化、治疗相关性皮疹以及癫痫,经调整TTFields以及药物方案后,获得改善并生存至今。


01

患者基本情况



  • 51岁,男性
  • 因“右侧肢体乏力1周”入住外院,发现左侧顶叶占位,考虑胶质母细胞瘤,发展非常迅速


02

诊疗经过



  • 2020-07-21:于外院行手术治疗

  • 2020-08-06:开始TMZ125mg Qd(新辅助化疗)

  • 2020-08-18:开始同步放化疗

  • 2020-09-04:开始接受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

  • 2020-10-14:开始TMZ辅助化疗,西妥昔单抗450mg Qw,瑞戈非尼160mg 2w/1w(根据基因检测及个案报道)

  • 2020-10-29:患者头部出现皮疹,考虑瑞戈非尼引起多见,停用西妥昔单抗和瑞戈非尼

  • 2020-11-01至11-09:暂停TTFields(第一次暂停),待皮疹消退后,恢复使用TMZ+TTFields治疗

  • 2020-12-19:患者意识变差,复查发现新的额叶病灶(第一次肿瘤进展)

  • 2020-12-21:尝试降低靶向药剂量后,联合PD-1治疗(TMZ辅助化疗+TTFields+PD-1-200mg Q3w+西妥昔单抗200mg Q3w)

  • 2021-01至02:经调整西妥昔单抗剂量和间隔时间后,虽间中出现皮疹,但对TTFields使用影响较小,病情稳定,能简单交流

  • 2021-02-10至02-19:因春节期间,病人自行暂停TTFields(第二次暂停)

  • 2021-02-19:癫痫发作,继续调整西妥昔单抗用量,以增加TTFields使用时间

  • 2021-03-10:癫痫控制,神志转清,没有皮疹

  • 2021-03-15:出现PD-1相关性皮疹爆发,立即采用(丙球0.4g/kg+甲强龙2mg/kg)*3d,每3d减量,同时保护创面,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处理后皮疹消退,精神好转,右下肢肌力改善到3级

  • 2020-03-15至04-04:皮疹治疗期间,暂停TTFields20天(第三次暂停)

  • 2021-04-10:恢复使用TTFields,语言功能进一步改善

  • 2021-04-21:PD-1和靶向药停用后,复查MR:原发灶肿瘤和左侧额叶新生肿瘤增大

  • 2021-05-10至05-14:SRS治疗左额叶病灶

  • 2021-05-27:复查MR见原肿瘤及额叶转移灶内出现坏死,但脑水肿明显,对侧出现新发肿瘤(第二次肿瘤进展),降低西妥昔单抗剂量(100mg Q2w),加用贝伐珠单抗(300mg Q2w),结合TTFields,后仍因无法耐受头部皮疹,故停用TTFields(第四次暂停)

  • 2021-06-18:患者皮疹消退后,对侧额叶病变进一步增大,CBF明显增加,后接受SRS以及西妥昔单抗100mg Q2w+贝伐珠单抗300mg Q2w治疗对侧额叶病变

  • 2021-10-12:原病灶缩小,中线复位,左侧额叶新生肿瘤(第三次肿瘤进展),接受SRS治疗左侧额叶病变

  • 2021-12:患者不能耐受西妥昔单抗的皮疹副作用,对贝伐珠单抗的皮疹反应为轻度,减量至200mg Q2w后可以耐受。MR(2022-02-22)显示原额叶病灶缩小,右侧脑室旁新生肿瘤(第四次肿瘤进展),原发灶周边有增长趋势,后接受SRS治疗右侧脑室旁病灶

  • 2022-04-11:复查可见右侧脑室旁新生肿瘤坏死,但原发灶在增长

  • 患者病情变化图(至2022-04):图示



03

病理检测及分子基因检测结果



胶质母细胞瘤,IDH-1野生型,TERT突变,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图示。


  • 患者属IDH野生,TERT突变型GBM,预后约11.3个月

  • 患者属MGMT无甲基化组(即甲基化均值<10%),其mPFS为7.2个月,mOS为13.4个月

  • 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对替莫唑胺敏感度较低

  • TMB=1.35muts/Mb;微卫星稳定型(MSS)


该患者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PTEN错义突变,预示rGBM从TTFields中获益:图示。


根据患者EGFR突变使用靶药:图示。


04

影像学资料



MR(2020-07-10):图示。


外院手术后MR(2020-07-28):图示。


术后MR(2020-08-10):图示。


接受同步放化疗+TTFields(2020-09-04开始)后MR(2020-10-17),图示。


出现皮疹后暂停西妥昔单抗+瑞戈非尼以及TTFields;皮疹消退后继续行TMZ+TTFields,复查CT(2020-11-29):图示。


患者意识变差,复查MR(2020-12-23):图示。


TMZ辅助化疗+TTFields基础上,尝试降低靶向药剂量后,联合PD-1治疗后复查MR(2021-01-21),图示。


癫痫发作后CT(2021-02-19):图示。


患者癫痫控制,神志转清,继续调整西妥昔单抗用量以增加TTFields使用时间后复查MR(2021-03-10):图示。


全身皮疹爆发后CT(2021-03-20):图示。


暂停TTFields20天,并采用丙球+甲强龙应对皮疹后,MR显示额叶肿瘤增长缓慢(2021-04-02):图示。


PD-1、TTFields和靶向药停用后,MRI显示肿瘤增大,额叶新生肿瘤CBF明显增加(2021-04-21):图示。


SRS治疗额叶病灶后,原肿瘤及额叶转移灶内出现坏死,但中线移位明显,对侧出现新发肿瘤(2021-05-27):图示。


患者皮疹消退后拒绝使用TTFields,MRI显示对侧额叶病变进一步增大,CBF明显增加(2021-06-18):图示。


SRS治疗右侧额叶病变后,采用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MR(2021-10-12)显示原病灶缩小,中线复位,左侧额叶新生肿瘤,图示。


因不耐受皮疹而减量贝伐珠单抗后可耐受,SRS治疗左侧额叶新生肿瘤后复查MR(2022-02-22)显示原额叶病灶缩小,右侧脑室旁新生肿瘤,原发灶周边有增长趋势,图示。


SRS治疗右侧脑室旁病灶后,维持贝伐珠单抗治疗,复查MR(2022-04-11)可见右侧脑室旁新生肿瘤坏死,但原发灶在增长,图示。


05

佩戴TTFields情况



2020-09-04开始接受TTFields。


第一次使用:


使用45天,头皮情况良好,TTFields使用率71%(2020-09至10):


2020-10-29:考虑瑞戈非尼引起头部皮疹,停药9天,并暂停TTFields(因皮疹第一次暂停);虽然中线出现一定移位,但因皮疹消退,继续行TTFields,直到12月中旬出现意识变差:


TTFields使用率77%(2020-10至2021-01):


TTFields+化疗+PD-1+西妥昔单抗后,间中出现皮疹,一般1周后消退,情况稳定,能简单交流(2020-12至2021-02):


2021-02-10至02-19:春节期间,自行暂停TTFields(第二次暂停)。


TTFields使用率52%(2021-01至03):


2021-03-15:全身爆发PD-1相关性皮疹:


2020-03-15至04-04:皮疹治疗期间,暂停TTFields20天(第三次暂停)。


采用丙球+甲强龙后,皮疹消退,精神好转,右下肢肌力恢复到3级:


2021-04-10:语言功能进一步改善:


2021-05-10至05-14:PD-1、TTFields和靶向药停用后,左侧额叶新生肿瘤增大,接受SRS治疗后,恢复使用TTFields并降低西妥昔单抗剂量。


复查MR(2021-05-27)见原肿瘤及额叶转移灶内出现坏死,但脑水肿明显,对侧出现新发肿瘤(第二次肿瘤进展),降低西妥昔单抗剂量(100mg Q2w),加用贝伐珠单抗(300mg Q2w),结合TTFields。后仍因无法耐受头部皮疹,故停用TTFields(第四次暂停):


2021-08-15:皮疹消退后不再佩戴TTFields设备,并接受SRS治疗对侧额叶病变。


2021-09-16随访生活质量,如视频所示。


2021-10-12接受SRS治疗后随访:


06

结论



  • 男性患者,51岁,肿瘤切除后接受放化疗以及TTFields
  • 术后病理检测及分子基因检测显示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TERT突变),预后约11.3个月;MGMT无甲基化组( 即甲基化均值<10% ),mPFS为7.2个月,mOS为13.4个月
  • 患者术后约1月开始进行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期间接受TTFields;期间出现额叶转移、对侧新发肿瘤、额叶新生肿瘤以及右侧脑室旁新生肿瘤等4次肿瘤进展,1次癫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放靶向药物以及免疫疗法药物,调整TTFields佩戴时间
  • 远端进展的出现可能有:1.TTFields根据肿瘤位置进行个体化定位,TTFields强度集中于肿瘤发生位置,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2.在出现远处肿瘤复发脑区,放射野未覆盖或覆盖剂量不足;3.使用TTFields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所以更有机会观察到远端转移的发生
  •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是TTFields改善胶质母细胞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TTFields期间,因皮疹/癫痫暂停TTFields4次,后经药物处理后病情好转并逐渐稳定

专家精彩点评


郭英教授:

这例患者在外院手术后转来我院,从早期治疗期间的MR结果来看,肿瘤的恶性程度极高。这与患者的肿瘤基因检测的不良预后分子特征相符:IDH野生型,TERT突变,MGMT启动子无甲基化。因此,在早期即给与了积极的综合治疗。按照NCCN指南,早期放疗期间即用上TTFields,放疗结束即按照基因检测到的突变靶点以及其相关案例报道,探索性应用靶向治疗,给予早期干预。但是,靶向药物的副作用间接减少了TTFields的使用时间,影响疗效。因此,在使用TTFields联用其他治疗时,特别需警惕选用容易引起皮疹的药物,以免影响TTFields的疗效。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该患者陆续出现颅内多处肿瘤,在TTFields问世前相对少见,可能与TTFields主要集中于原发肿瘤的位置,而且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以致临床上可以观察到更多的胶质瘤生长模式,有助于我们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和衍化等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后出现了严重的免疫相关反应,经及时的积极处理后,度过了生命危险。此时,虽然停用了TTFields和免疫治疗,通过降低靶向药物和贝伐珠单抗剂量,以及姑息性的立体放射治疗,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与免疫相关反应发生前同样的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即使停用了TTFields后,肿瘤也没有出现术后早期的快速复发,不排除机体已产生对肿瘤的免疫记忆,帮助杀伤肿瘤,减少肿瘤的免疫逃逸。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回顾整个病例,从影像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均提示预后极差,但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极有代表性地阐释了如何个体化使用放疗、化疗、TTFields、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为患者“与瘤共存”带来曙光。


杜莎莎教授:

这是一例左顶叶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各项分子指标提示预后很差:1.IDH野生型;2.TERT启动子突变;3.MGMT非甲基化。从患者后续的治疗也可以看到治疗过程曲折,疗效反复,多次复发并出现颅内多灶播散。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根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积极尝试了靶向、免疫等联合治疗方案,最终达到21个月的OS,优于历史数据的中位值。


但回顾这个病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患者虽然使用了TTFields,是否因佩戴有效时间不足影响了疗效的进一步发挥;2.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使用了西妥昔单抗,带了明显的皮疹副作用,影响了TTFields的佩戴使用,因此,出现这种情况,该如何权衡治疗方案的选择;3.免疫治疗引起的皮疹发生率不低,在前期出现靶向治疗相关性皮疹后,采用免疫及靶向联用,会否增加皮疹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由于EF14的优秀结果,TTFields已经成为了胶质瘤辅助治疗的一线方案,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告诉我们在联合使用TTFields的时候,如何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相关毒副作用,如何更好的与现有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相结合,为患者带来进一步生存的提高。




专家简介



郭英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垂体瘤诊治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主任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微侵袭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内镜学组组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显微外科和神经内镜治疗各种神经外科疾病,致力于颅内病变精准定位、术中神经功能监测、个体化术前手术设计等现代微创理念和技术的推广。

主持国家、省部级医学科研基金10余项,总经费600余万元。发表论著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3部。培养亚专科骨干10余人,培养博士及硕士40余人。

研究方向:精准神经外科技术(包括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神经损伤修复和再生。


杜莎莎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放疗科主任医师,行政主任,博士及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放射肿瘤分会委员

广州市医师协会放射肿瘤分会常委

从事放射肿瘤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10余年,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临床诊断、放射治疗尤其是精准放疗以及综合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放射性神经损伤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影响肿瘤辐射敏感性的分子机制。2014年至今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级课题3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研究成果发表于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Mol Neurobiol、Cell DeathDisease 、Nuroscience等SCI期刊


梁朝峰 教授

神经外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广东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青委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神经肿瘤学组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颅内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综合手术、放疗、化疗、肿瘤电场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前沿治疗手段,尤其对胶质瘤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2015年赴美国访问学习,从事胶质瘤的基础实验研究。目前围绕胶质瘤的相关研究,在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论文12篇,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中山大学5010临床研究,获批专利3项。




本资料的目的在于提供医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非广告用途。本资料中涉及的信息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资料不就研究进展或治疗方案做任何担保,请基于医学专业知识作出独立判断。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关键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