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9日发布 | 6179阅读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林镜平教授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脑医汇

苏志鹏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林镜平教授(1900.1.13-1997.5.19),著名外科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我国神经外科先驱、一级教授,温州市卫生局首任局长、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国后)首任院长、温州医学院第一任执行副院长(代院长)。


作为德高望重的医学泰斗和浙南地区的著名学人,林镜平教授被誉为“浙南林一刀、温医第一人”1952年林镜平教授实施的浙江省首例颅内取弹手术的成功,不仅开创了该省神经外科手术的历史,也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历史发端。不仅如此,林镜平教授一生经历清朝、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人生故事充满传奇,是人称“医、拳、诗、酒四绝”的多面能手


林镜平教授逝世25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他跨时代的多彩生平,叙述其筚路蓝缕的“办学办院”医路人生,学史知往,践行践志。


(特别感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苏志鹏主任发给本刊的科室介绍)



林镜平教授,祖籍浙江瑞安,年轻时东渡日本,1930年初留学归国。先后任江苏南通大学医科外科学教授、武汉第二重伤医院上校外科主任、温州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医务主任、江西第八临时医院院长、第十六后方医院外科主任、浙江医专外科教授等职。建国后曾任温州市卫生局首任局长、温州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任院长、温州医学院第一任执行副院长(代院长)等职。是浙江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政协委员,被连选为温州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副主席。农工民主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副主委,农工民主党温州市委第三、四届主任委员,第六届名誉主任委员。温州市科普协会主席,温州市科协科技顾问、荣誉委员。担任中华医学会温州分会副理事长,温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创建温州武术协会并任首届会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少年全才,学生时代跻身外科名刀之列

林镜平教授出生于瑞安书香名门家族,幼承庭训,4岁即入私塾攻读四书五经、研习诗词,加之父亲谆谆教诲且沿袭了父亲工诗善书的特长爱好,很快在同辈中崭露头角,有“神童”赞誉。11岁随父母迁居杭州,考取省立第一中学。13岁遵从父志习武,拜太极拳名师田兆麟、牛春明(杨氏太极第四代传人)为师,常年锻炼不辍,练就一身精湛太极功,同时师从国学大师马一浮精进习文。“医、拳、诗、酒四绝”的全面开花,在少年时就初见端倪。


林镜平教授的领路人之一,他的父亲林大同(1880~1938)在温州赫赫有名,时称“洋举人”。其少时聪颖,嗜书如命,深得瑞安名宿黄绍箕、胡筱玉的赏识。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特班,与同班同学李叔同(弘一法师)、马一浮、邵力子、黄炎培等友谊深厚,是留学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的著名土木工程师。1909年学成归国后致力于交通水利工程,是我国早期铁路水利工程学界的先驱开拓者,监督施工完成杭州第一座火车站,先后身居沪杭铁路公司工程师、浙江省水利局局长等要职。因古道热肠被推举为温州旅杭同乡会会长,长期、频繁为同乡服务,如襄助洪式闾在杭办医,指点缪天荣外出求学,鼓励杨玉生回乡行医等。


右一:马一浮,右二:弘一法师,中:林大同(林镜平之父)


1916年,16岁的林镜平教授深受父亲忧国忧民思想的熏陶,沿着父辈的足迹,东渡日本留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日本官费留学生,这在当时是件了不得的事,因为官费留学待遇极优、名额甚少。初到日本的林镜平教授先在日本东京东亚预备学校重点修习日语、德语、英语、数理化等课程,全面打好基本功。两年后,进入千叶医学专门学校读书。


原本一心想学化工以实业救国的林镜平教授,却被安排学习自己并无兴趣的医学,初时也心有不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深感医学救死扶伤,意义重大,于是1922年毕业后旋即考入千叶医科大学医学研究部,攻读外科研究生。医学研究部作为教研中心,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极其严格,勤奋好学且极具天赋的林镜平教授进步迅猛,深得导师欣赏、倾囊以授,数年下来对于各种手术的最佳局部麻醉无不精通,手术技巧日臻成熟,达到一流技术水平,因此在毕业前就已跻身外科名刀之列。


据林镜平教授之子林怡和说,父亲当年屡屡忆及留学生涯,在医学研究部接触到了诸多疑难重症。从病人入院的常规检查检验、显微镜切片检验、X摄片的操作、术前麻醉直至施行手术,都必须亲力亲为,而且不分腹科、胸科、骨科、泌尿科、妇儿科,得到了全面系统的锻炼,熟练掌握了各种手术的最佳局部麻醉和手术技巧。


学习期间,林镜平教授不仅成绩十分突出,且侠肝仁义、厚德载物,在中国同学受欺凌时往往不畏强暴,挺身而出且每争必胜,被同学们赞誉为“中国的文武秀才“。作为备受瞩目、寄予厚望的青年才俊,林镜平教授随后被留在千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东京庆应大学医学部泌尿科、日本赤十字产院妇产科继续深造。这为他今后传奇人生的谱写绘下了至关重要的起点。


回国初涉数家医院,“林一刀”锋芒初显


1929年7月,在日本经过十余年学医岁月后,林镜平教授学成回国,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个时局动荡、条件艰苦的年代,且此时中国的医学还很落后,西医不像现在普及。他转徙苏、鄂、赣、浙数省,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致力于医学事业。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医学教科书,在任教期间都要亲自编写讲义。


在这期间,林镜平教授先后担任江苏南通大学医科外科学教授、武汉第二重伤医院上校外科主任、温州瓯海医院外科医务主任、江西第八临时医院院长、第十六后方医院外科主任、浙江医专外科教授等。


据记载,在林镜平教授担任温州瓯海医院外科医务主任期间,曾经一位患颧骨肿瘤的病人前来求诊。他因病情严重,被英国人办的白累德医院的洋大夫推出门外。当时林镜平教授不仅收留了他,并在局麻下做了切除肿瘤手术并予以整容,为温州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争得了荣誉。


1932年,林镜平教授任武汉第二重伤医院上校军医时,重伤病病人都转至该院,集中治疗。这些病人病情重,手术难度大,几乎每天是手不离刀在与死神较量,救人以百千计算,其中有的是高级军官,因而“林一刀”的声誉在军界不胫而走。


在杭州自办医院,医者仁心

因为不肯加入国民党,仅在浙江医专待了两年,林镜平教授就辞职出来,于1936年自己在杭州开办医院,兼任戴笠为校长的杭州警官学校和警察局警医务处的顾问。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日后在“文革”期间背上了“特务”的嫌疑。他在反反复复的交代材料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戴笠等人外出,汽车撞伤一个六七岁的国民党高官的儿子,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不醒,而请到的名医均束手无策,便急请林镜平教授前来救治。他详细检查后怀疑硬膜外出血,需要立即施行开颅手术,否则血肿增大,会引起脑疝,生命不保。


其他医师听后大惊,怀疑地问“是否有必要手术”。林镜平教授很平淡地说:“手术必须做,这类的手术我时常做。”于是紧锣密鼓,医者仁心,成功施行了开颅手术,经过20多天的医治,伤孩终于从死亡边缘抢救过来。戴笠将此事禀告蒋介石,蒋介石竟感慨说:“我的老乡真是妙手回春!”并要聘请林镜平教授任军医界最高军衔少将侍从医官,但被林镜平教授婉拒了。


自办镜平医院,战火中的庇护所

在杭州不多久,抗战爆发,林镜平教授只得一路南归。1938年他回到家乡,临时出任温州瓯海医院院长,半年后北上赴任江西医专外科教授。1941年又从江西返乡,在老家瑞安开办镜平医院,同时兼任国立英士大学教授,内外科的疑难病症,他均能手到病除。


虽说当时物价飞涨、生活不易,可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林镜平教授还是坚持自己的行医原则:不赚穷人的钱,给穷人看病往往少收费,有时甚至不收费。他还因陋就简开展胃、脾、肾切除和胆囊摘除等当时难度较大的手术,拯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据说平阳有位患者急性阑尾炎已经穿孔,在其他医院已宣告无法救治,连夜送到镜平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后,十多天即病愈出院,垂危病人竟化险为夷,患者感激不尽。


镜平医院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地方,而且还为和平解放瑞安立下不朽功勋。时值抗战期间,浙南地区三次沦陷,林镜平痛恨国民党的腐败专横,特别是他的次子林贻谋秘密参加了浙南游击纵队后,他内心的天平更是彻底倒向了共产党。此后,镜平医院成了游击队员的地下联络站,是疗伤治病最安全的据点,游击纵队的伤病员经常来就诊。每逢危重病例,他还不惜冒险,避开地方当局的耳目,义不容辞翻山越岭去瑞安游击区出诊。


此外,镜平医院还是病危难民的救助地。尽管当时手术条件极为苛刻——不输液、不输血,林镜平教授都能凭借他高超的手术技巧,在局麻的情况下熟练、快速、细致地成功施行外科手术,拯救病人生命无数。从此,“浙南第一刀”的名声不胫而走。


1949年5月5日和5月8日,为确保瑞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敌伪档案的完整,中共瑞安县委先后两次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最终达成和平解放瑞安县城的协议,而两次谈判的地点就设在镜平医院,冒着杀头的危险,林镜平教授又一次为瑞安人民作出重要贡献。


重振温州瓯海医院,打造浙南医疗中心

解放初期,温州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费短缺,人员流失,设备缺失。尤其在1948年5月遭国民党伤兵打砸抢后,院长离职,医师出走,境况十分萧条,唯有一幢破旧的楼房以及一台常出故障的小型X机,整个医院不过只有数十张简易病床而已,处境艰难,医院几乎处于瘫痪停业状况。


1949年5月,温州市区和平解放。经浙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员郑丹甫推荐,在医学界已名声显赫的林镜平教授以温州军管会成员的身份,接收温州瓯海医院并任院长兼温州市卫生局首任局长。当时院中仅有周邦基、缪天桢、王烈、包巨襄、蒋汉声、胡天铎六位医师。


温州瓯海医院全景


面对百废待兴的境况,林镜平教授深知首要攻克的是医疗人才问题。名医对医院赢得声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林镜平教授以自身在医务界的名望,千方百计延聘医师、延揽各方人才,并培养后辈力量。彼时正逢解放不久,待遇只是供给制并无工资,但短短几年间,一批颇有名气的开业医师如金志纯、胡旭庚、黄问羹、徐文慧、蔡宗礼、王维生等还是慕名而来,一同到来的还有林镜平教授的学生王汉青、缪天荣、林笑鸠、吴性慧等,他们义不容辞地投入工作。一时间医院人才济济,医师已达三十多人,医院原先危困的局面逐渐得以好转,甚至有了欣欣向荣的气象。


中排右三为林镜平,前排右二为缪天荣,中排左一为吴性慧


此后,林镜平教授因陋就简,大刀阔斧搞建设,他以外科为突破口,不分骨科、泌尿科、胸科、妇儿科,全面开展外科工作,包括胃/脾/肾/肝/肺的切除术、胆囊摘除术、直肠癌/乳癌等根治术、十二指肠吻合术等等,这在当时是属于难度大、高风险、较复杂的手术,全院的医疗水平得以迅速提高,日门诊人数增至千人次。面对患者如织,林镜平教授经常手术到半夜,甚至通宵达旦,有一次工作到深夜回家想抄近道翻墙而过时,不料被军管巡逻队发现后误关了一夜,这件趣事直至今日仍在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中传为趣谈。


温州瓯海医院病房


日复一日,天赋加勤奋,使林镜平教授的医术越发精进,频创佳话。1949年7月,原温州地委书记李铁锋在青田遭遇土匪围堵袭击,终至左上臂粉碎性重伤,辗转丽水、杭、沪救治,却无法保住手臂,杭州医生已准备为其截肢,后幸经林镜平教授救治,才得以保留住手臂。此事使李铁锋感触颇深,从此他们俩成为了挚友。


也由此,林镜平教授以手中的一把刀,使“瓯海医院”名声大噪,誉满全省,外科水平超越了省内外许多大医院,因此也引起省卫生厅的关注。在1949年11月初,林镜平教授接省厅通知,亲赴省卫生厅与厅长李兰炎商讨医院改制事宜。回温后,林镜平教授即宣布“瓯海医院”改制升级为“省立温州医院”。林镜平教授从接管温州瓯海医院伊始,仅半年时间就将一个支离破碎几乎瘫痪的地方医院,一跃成为省立医院,这在当时全省是绝无仅有的。


温州瓯海医院随后被命名为“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962年省卫生厅发文,确定该院为全省五家三级医院之一,而且是唯一位于省城外的省级医院。


局麻下行开颅术,立本存照

在林镜平教授不计其数的外科手术中,有两起手术最值得一提,引起医界轰动。一次是在患者的三叉神经麻醉下,他施行了上颌骨切除术。后来病员到上海,沪上医师得知仅用局部麻醉,惊叹不已。


还有一次是1952年,林镜平教授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成功施行了让病员取坐位,在局麻下开颅摘取脑内子弹的手术,这次手术最为令人津津乐道。该患者剿匪时受伤,子弹自右侧颅顶部射入,成盲管枪伤,受伤后即人事不省而昏睡,大小便失禁。对其施行X线检查后,发现子弹残留于左侧中颅凹底部贴近前壁处。


治疗后,右侧颅顶部的射入口虽逐渐闭锁,但战士除时常有微热、头痛和头晕外,还存在急速行动时稍感脑部震动而涨晕,同时反应比较迟钝。


林镜平教授检查后说:“如果不施行手术取出子弹,欲使伤者后遗症消失,不可能。”随即决定施行手术,将子弹摘除。彼时,在脑袋上动刀的决定让外科同行们大感震惊,因为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在当时几乎就是手术的禁区。


胜利果实奖赏勇毅者,在条件简陋的温州瓯海医院,林镜平教授施行了这例注定要载入医学史册的手术。他让战士坐在椅子上,进行了基础麻醉及局部麻醉,随后将患者皮肤切开,从左耳翼附着部向上行,作弧状弯曲,到眉的中间点为止。皮肤切开后,直达骨膜,用手摇弓形骨钻把头颅钻开,行Wagner骨瓣成形术,次切开硬骨膜,露出颞叶及额叶。用脑篦将颞叶向上方排开,达到颞叶的底面,发现该部有鸽卵大的浸润,因此将其开放,流出褐赤色脓样内容物约4~5cc,即用纱布拭净,取出子弹。再拭净内腔,用细肠线缝合硬脑膜,翻转骨膜骨瓣于原处,施以二层缝合。


手术经过非常顺利,患者虽然似因疲劳而熟睡,但呼之即醒,神识逐步清醒,第3日即能自起床,第4~5日即能至邻室谈话,第8日拆线,第10日即自动步行返军区医疗队。


该患者是由军分区医疗队转到温州瓯海医院就诊,林镜平教授仅仅凭两张X光片及伤口的形态,就准确无误地判断出子弹的位置,更何况手术条件还只是在局麻下施行。林镜平教授娴熟精湛的刀术令一大批观摩者赞叹不已,多年后缪天荣教授每次回忆提及此次开颅手术,仍钦佩不已。


半个世纪后,很多外科专家还是不能相信当年无需全麻就能成功实施开颅手术,幸好在缪天荣教授的提议下,林镜平教授将此次手术成功实施的诊疗经验记录了下来,刊登在全国发行的《医药新知》杂志1952年第4卷第2期上,留下了新中国早期脑外科手术的罕有文字记载。林镜平教授还因此获得省卫生厅的嘉奖,工资由卫技3级晋升到2级,据说这是全国医务界的最高等级。1952-1954年,他又连续成功施行了几例开颅手术,因此温州瓯海医院声誉大振,一举成为浙南地区医疗中心。


林镜平论文《脑内子弹摘除一例》,刊于《医药新知》杂志1952年第4卷第2期


1952年林镜平教授的这例颅内取弹手术的成功,不仅开创了浙江省神经外科手术的历史,也是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的历史发端。至1975年,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即原温州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式创建神经外科,现已成为浙南闽北地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国家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


办温医得偿夙愿,兼数职耕而有获

林镜平教授毕生热爱医学,医术精湛,关心温州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和温州人民健康生活水平。1950年买下积谷山麓的张家花园,占地8亩之多,开办了附属卫生学校,主要是培养护士,也培养过三期医士班。同年腾出自住洋房(自家搬至破烂的池上楼),成立肺病疗养院,即现今温州市结核病防治所的前身。且兴办药厂,生产组织液及大输液、小针剂,即现今的温州制药厂前身。


1957年林镜平教授担任政协副主席时向地委、省委递交议案,认为温州地处山区交通非常不便,又是海防前线,医生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温州人民生活的需要。如果能在温州办一所高等医学院,可解决医师配备等问题。


1958年大跃进时,全国掀起办厂、办矿、办学热潮,温州也不例外。林镜平教授即将自己的构思再一次向温州地委李铁峰书记等领导提议,项目最终得以上报省委批复、获准。


1958年7月6日,《浙江日报》刊登了“新办的温州医学院”要参加“全省35所高校联合招生”公告。1958年7月17日,温州地委向省委发了加急电报:“我区第一批新建和改建的六所大学,大学均称学院,并冠以‘温州’二字……”,1958年8月11日,省委发文正式成立六所大学,并发布聘任的六所高校领导人名单。林镜平被温州地委任命为温州医学院(今温州医科大学,简称“温医”)第一执行副院长,即代院长(正职缺,1957年反右后党外人士不能行政正职),全权主持创建温医的一切事宜。


1958年7月6日,浙江日报报道《全省35所高校联合招生》,其中提到新建的温州医学院


林镜平教授夙愿得偿,他早就希望能在浙南地区办一所高等学府。他决心将医学院办成省内甚至国内一流高等学府。


为了能在9月与全国高校同时开学,在林镜平教授带领下,温州医学院想尽办法克服困难。首先腾空归属医院可用的一千多平方楼房空间,并借用温州卫生学校3000多平方米,用作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同时向浙江医学院协商抽调部分师资、图书、仪器设备等,并临时聘请“卫校”部分优秀教师和“温州医院”名医担任“温州医学院”教师,支援温州医学院教学工作。随后在拟定生源招考等事宜的同时,组织卫校全体师生由校领导带队赴金华一边开展血吸虫防治工作一边学习。至此,温州医学院白手起家,开始“燎原”大放异彩。


林镜平副院长在指导工作


大跃进时期,温州共创办了6所大学。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其他5所大学因师资匮乏、经费困难等原因被国家精减停办,只有新建的温州医学院非但没有被精减,反而从困境中闯出一番事业。这得益于林镜平教授丰富的办学经验,他在医学院创建之初开展的大量创造性、基础性工作,是保证学校得以正规化及健康发展的有利武器。


温医建院两年后,林镜平教授申请将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即原温州瓯海医院,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作为温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既担负医学院教学任务,为医学院临床教学和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又是地区综合性医院。为了方便协调内部工作,林镜平教授又兼任温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从此,学校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并驾齐驱,逐步展开。


身兼数职的林镜平教授,在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创建的这些年,主要负责教学、科研、《温医学报》等工作,且坚持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抽出时间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担任外科学教授,亲自编写外科学教材及《颅脑外科学讲义》。在他的带领下,温州医学院教学严格和教学质量全国闻名,在文革后前三届全国统考中均名列前茅。可以说,正是因为林镜平教授事无巨细、每必躬亲和经年的呕心沥血,才造就了今天引以为豪的温州医科大学。


慧眼识珠,成就《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

作为医学院的负责人,林镜平教授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格外爱护。1959年,缪天荣教授用一支笔、一把尺,手工计算研制发明编写了《对数视力表》,林镜平教授以他丰富的学识,对缪天荣教授的论文进行仔细阅读研究后,认为这是一项重大发明,便嘱咐缪天荣教授尽快予以发表。但由于当时周边的同仁、专家水平有限,缪天荣教授几次投稿到省级、国家级医学期刊均遭退稿。


为了尽快发表缪天荣教授的《对数视力表》论文,使国家医学瑰宝不被埋没,林镜平教授当即决定以出《温州医学院学报》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名义报请上级批准,但由于经费紧缺,上级批复不同意温州医学院办学报。林镜平教授无奈之下,便利用“职权”瞒着上级,擅自冒险编辑《温州医学院学报》,全文登载了缪天荣教授的论文《对数视力表》。很快,在1960年国外即出现了与缪天荣教授相似的《对数视力表》科研论文,正是林镜平教授当时果断拍板,及时抢先发表论文,才奠定了缪天荣教授在眼视光学术上的国际地位,这一标准对数视力表,至今仍是我国国家强制标准和世界视力表增率的“金”标准。


太极儒医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瑞安不仅是文化高地,也是武术之乡。《二十四史》中列传的16位瑞安人中,有7位是武将。在温州近现代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出类拔萃的太极拳名家,林镜平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据说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林镜平教授的一身太极功夫就赢得了导师的信赖,对自己学医生涯大有助益。后来其子林怡和分析,父亲正是将太极拳的触觉灵敏运用到医术上,使他的双手不论是对病情的触诊还是在手术台上施行手术,都能得心应手。


林镜平教授还曾从医学的角度对太极拳进行分析,认为太极拳对人体的生理机能有着益气壮体的作用,曾写过一篇题为《太极拳对生理的作用》的文章,被收集到我国武术名家文章荟萃的《武术偶谈》一书中。


作为中华武术的爱好者,林镜平教授还积极推动了温州市武术运动的发展。解放初期,他先后筹建温州市太极拳研究社和温州市武术协会(任首届主席),并多次登台表演杨式太极拳,可谓医拳结合,陶冶情志,强身健体。


林镜平教授(左)与范亚夫(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对练太极推手


值得一提的是,林镜平教授拿了一辈子手术刀,尽管已创下“开颅第一刀”的奇迹,但他却说自己学医只用了十分之三时间,医名即远播东南一隅,学拳则用去十分之六时间,拳术只能算是登堂却未穷尽其奥妙。这大概就是学无止境的意思吧…….


热衷地方文化事业,医学和人文并驾齐驱

林镜平教授不仅是医术高明的名医,还是温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学人,热心于温州地方文化事业,在古诗词方面也颇有造诣,是医、拳、诗、酒俱精的传奇式人物。1950年温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林镜平教授即将家传明代、清代的名人书画等40多幅价值连城的精品捐赠给文管会,1980年林镜平教授第二次又将家传明代、清代的名人书画等九十多件文物捐赠给文管会,大力无私支持温州的文化事业。


林镜平教授向温州博物馆捐赠的文物


1977年,林镜平教授离休后,每日习文作诗、饮酒作词,他与友人一道发起组建了“鹿城东山诗社”并出任社长,出版有《东山酬唱集》、《劲风楼酬唱集》等。风雅之余,林镜平教授好酒,且酒量如海,传说可一次饮一瓶茅台而不醉。上世纪80年代,他参与发起“东山同人雅集”,交流切磋,诗酒唱酬甚笃,文化滋养,精神富饶,好不惬意。


温州东山同人雅集(左1王敬身,左2林镜平,左3张鹏翼,左4方介堪)


弘一大师墨迹册,含方介堪、林镜平的题跋


1997年5月19日,为医学事业奉献了大半辈子的林镜平教授逝世。追悼会上,温州市领导和社会各界多达千余人前往,寄托哀思,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发来唁电。人们挽之以“医界泰斗鹤驾西归高龄已臻九八,教坛元勋弦歌辍响弟子何止三千”,精要概括其不凡成就。


林镜平教授的一生波澜壮阔、多姿多彩,正如温州徐顺平老先生(温州诗词学会副会长,曾任职于温州医科大学)为悼念林镜平院长而作的七律诗所言:


东瀛横渡习歧黄,救死扶伤功业煌。
扁鹊精神知立德,华佗绝技久流芳。
诗追李杜千钟饮,学贯中西六合彰。
九八高龄乘鹤去,群仙会聚话沧桑。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苏志鹏主任发给本刊的科室介绍

1952年1月,我院外科专家、时任院长林镜平教授实施我省首例颅内取弹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我省神经外科的手术历史。1975年,神经外科正式创建,为浙南闽北地区最早。上世纪90年代,学科在浙江省里率先全面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现已成为浙东南闽北地区集医、教、研于一体且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神经外科中心。目前系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浙江省首批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国家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神经外科方向),国家神经外科进修与培训基地,设有浙江省神经老化与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学科年手术量3000余台,其中四级手术近2000台,浙江省外病人比例达10%以上,学科规模、临床诊治病例数及手术量均居浙江省前三位;2020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位列第22位。

苏志鹏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周围神经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温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点击进入科室主页

查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更多内容


参考资料


1.《中原第一刀:林镜平教授》.温州医科大学公众号
2.《科技金融时报:浙南林一刀 温医第一人》.温州医科大学新闻中心网站
3.《瓯悦•人(十)太极名家林镜平:医之大者,亦士亦侠》.瓯悦太极公众号
4.搜狗百科:林镜平
5.《百年风度|林镜平:“四绝”传奇》.温州医科大学校史馆公众号
6.《温州医科大学初建时的文件》.浙江第一人公众号
7.《<林镜平传>连载:③温州医科大学创始人—林镜平》.浙江第一人公众号
8.《<林镜平传>连载:①浙江省水利局局长—林大同》.浙江第一人公众号
9.《@老温州记得宝塔糖不?知道东山下潭举人院吗?温州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就建在这里!》.温州三十六坊公众号
10.《【研招季】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等你来!》.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公众号
11.尤荣开.《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任院长》.中华重症医学公众号
12.《衍园文赏|温州诸贤题跋弘一大师墨迹册页》.衍园美术馆公众号
13.《白猫黑猫,方恭敏说“所有制越小越好”》.温州情公众号
14.《风土|诗社词社传百年》.人文温州公众号
15.张声和.《读<东山同人集>想到的》.温州室图书馆公众号
16.《往事|温州书坛耆宿张鹏翼:诗文之外,书法可慢慢来》.澎湃新闻
17.《温州医学院收发室的这位老伯,竟是一代武林名家、“浙南拳王”入室弟子!》.瑞安发布
18.《瑞安城古街老巷【浦后篇】》.瑞安日报


本文内容素材取自公开资料,受访者回忆仅代表个人观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最新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来自于专栏
相关临床评分小工具
关键词搜索